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早教市场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该怎么监管?

2015-11-27 12:55 作者:枫株湖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早教市场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该怎么监管?

据2014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记者报道: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惜高价早早将孩子送入早教机构。形形色色的早教机构日益增多,疑惑也随之而起--各色理论让家长云里雾里,各类不同的课程让家长眼花缭乱,甚至还有机构宣称可治疗感统失调等。早教机构到底有没有相应资质?所谓教学、治疗靠谱吗?《人民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教师多为机构自己培训,缺乏法规标准,资质监管处真空。

《人民日报》记者走访了云南省昆明市多家早教机构,不少早教机构在墙上挂满了各种荣誉证书,大多数教师培训资格证还是全英文。然而仔细分析就发现了问题所在,绝大多数证书都是该早教机构总部颁发的内部培训证书。在其中一家早教机构的招聘广告上,记者看到关于指导老师的岗位要求中写道:大专或以上学历,年龄不限;英语四级到八级;有教育工作经验尤佳,但非必备;幼教专业尤佳,但非必备。据该机构负责人介绍,每年他们中心的员工都会到北京总部进行3-7天的培训,主要针对体育、绘画、音乐等方面进行。据记者调查,目前的早教机构基本都采用纯商业运营的公司模式,缺乏认证许可。“不管是机构还是早教老师都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长期研究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汤辉告诉记者。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王雯认为,当前早教市场的鱼龙混杂现象,一方面是因为社会需求大,另一方面也与当前缺少相关规范不无关系。

工商、教育、计生委都说不管 早教机构到底由谁监管?

浙江在线杭州2014年7月11日报道:2012年,拱墅区第一宝贝早教中心因经营不善关门,60多位家长为了10多万的学费四处奔波维权;2013年,位于文二西路的创想童年早教机构因经营不善关门,120多位家长要求退费,涉及共计50多万元。在这么多起投诉的背后,是早教机构内部管理的不善和相关部门的监管空白。记者咨询了杭州市工商、教育、计生部门,得到的回复都是早教不在其职责范围内。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对杭州市早教市场的监管仍然空白。杭州市工商局注册处副处长傅国伟表示,到目前为止,杭州市工商局只审批成人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其他教育培训机构的审批,都是由教育部门来经办的。截至目前,杭州市工商局尚未审批过任何一家早教机构。但杭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一名蒋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早教类教育培训机构尚不在基础教育的范围内,也不属于学前教育(3-6岁)的范畴,教育局到目前为止同样也没有审批过任何一家早教机构。同时,计生部门同样也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人大代表提出相关建议 杭州市拟规范、管理早教市场。

早教市场的混乱,其实并不只是杭州出现的特有现象。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从事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和院校,早教从业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不高,教育质量无法保证。杭州市上城区人大代表杨鸣也注意到了早教市场的种种问题。在今年的杭州市“两会”期间,她提出了《关于加强婴幼儿早教机构规范管理的建议》,其中指出了婴幼儿早教处于监管真空地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建议了尽早出台政策、明确部门职责、培养专门人才。6月,杭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杨鸣代表的建议给出了反馈,其中提及从2010年起,杭州市已经开始创建优生优育优教指导中心,为新婚、怀孕及0-3岁抚养人开展教育培训。杭州市计生委给杨鸣代表的回复中称,杭州市正在研发0-3岁婴幼儿教养大纲、早教机构管理规范和托儿机构管理规范,该工作预计年内完成。

不少课程难付高昂学费,作用不应过分夸大,专家呼吁重视家庭教育。

当前不少早教机构都是采取菜单式课程,收费高昂。《人民日报》记者在昆明市一家早教机构看到,一节课高达160元。“部分早教机构办得不错,但是不乏挂羊头卖狗肉的,不少课程只是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玩的场合,不值这么高的收费。”王雯认为,目前早教机构的收费与其提供的服务相比有些昂贵。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部分人不断开发新的教材教具和课程科目,“实质上没啥差别。”目前不少家长送孩子上早教机构自己都不知道目的,还是应该根据孩子自身情况理性选择,尤其要避免被各种理念“忽悠”。长期研究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汤春辉认为,早教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重在能力和兴趣的培养。针对不少早教机构对儿童进行识字、算术等课程培训的情况,汤春辉说:“儿童过早被灌输知识,容易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主观创造性发挥不出来,阻碍以后的学习。”长期研究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汤春辉说,儿童早教,家庭、社会缺一不可,不管什么样的早教机构,都替代不了家庭的教育:“与其送孩子到早教机构,不如花时间多陪陪孩子;家长与其让早教机构培训孩子,不如自己去接受培训。”采访中,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孩子进入早教机构学习后,性格开朗了很多,更喜欢和小朋友交流了。”另一位孩子已经参加了近两年培训的家长说:“选择早教机构是为给孩子提供一个玩乐的平台,其他功能没想太多。”“应该说,早教机构对培养孩子交往技能、健康心态、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不应该过于夸大。”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王雯说。

绝大多数早教机构不具备感统失调矫正能力。

感统失调训练成为早教机构宣传的热词。昆明市的一家早教机构宣称针对感统失调有自己专门的一套调整方案。据该负责人介绍,他们会对具有感统失调特徵的小孩进行一些特殊观察,比如让小孩爬“虫洞”、和小孩打招呼看是否会得到回应、找一些小玩具吸引小孩注意力从而进行测试等,并根据每个小孩不同的表现特徵专门安排课程,情况严重的孩子会由专门的老师引导父母与孩子一对一授课,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跟著一起大声朗读,锻炼孩子的肢体协调和语言表达能力。更多的早教机构也称“会在课程中加入相关调整感统失调的训练”。“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会变得有安全感,与小朋友的玩乐会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一个新鲜的环境也会让孩子表现得更有活力,这些对孩子感统失调的调整都是有帮助的。”另一家早教中心的一位老师说。对此,汤春辉认为,目前对感统失调在医学上没有完全准确的定义,是否属于疾病在医学上也是有争议的。“大多数所谓的感统失调状况比较轻微、只是有些延迟,不需治疗。随著孩子年龄的增长就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去早教机构进行所谓的治疗和训练并非必要。”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王雯表示,感统训练应该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开展,目前绝大多数早教机构并不具备进行感统失调矫正的能力。

据长期研究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汤春辉介绍,在国外,对感统失调的孩子进行治疗有著非常严格的规范,在美国开设早教机构需要经过监管部门批准,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也需要进行严格的培训考核,培训周期非常长。现在国内早教市场上不少商业机构以治疗感统失调的名义吸引家长,但往往都是自己内部培训甚至完全没有专业培训,目前国内也缺少统一的资质认证,感统训练的质量很难保证。“如果有些孩子出现较为严重的感统失调状况甚至是孤独症等疾病,应该找专业医师进行评价诊断和治疗。”长期研究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汤春辉说。

笔者感言:上早教机构,到底是“上”还是“不上”,几岁上最好?为我们所知,有位医生说:人的大脑发展关键时期是0-3岁,在这个阶段,形成今后智力、情感、运动、社会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基础。3岁的孩子学“经济学”,2岁的幼儿双语交流,1岁的宝宝伴著音乐学跳舞…“开发宝宝潜能”究竟几岁更好?早教事业关乎孩子的未来,所以及早的给孩子进行早教培训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潜能,让孩子在第一时间快人一步。但是各个行政执法部门对早教机构进行监管也势在必行。让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早教市场有规范的管理,还孩子们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00003/

早教市场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该怎么监管?的评论 (共 6 条)

  • 老党
  • 心静如水
  • 荷塘月色
  • 沐子
  • 诗心云卿
  • 襄阳游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