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记-序
2015四川民族学院学生记者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今年记者团决定组队20人参加(其中带队老师一人,学生记者19人)由中国共青团号召的,四川民族学院团委组织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目的是为给学生记者团的每一位学生记者打造更多的实践平台,塑造学生记者团的良好形象,增强团内成员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使藏区孩子们“尝新”,接触新知识,促进西部教育发展。特此举办此次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巴塘县中学”为期两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活动分为三个板块,即支教板块、兴趣板块和宣讲板块。支教板块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学工作,由民院8名学生记者分别担任其科任老师,其余11名学生记者分别担任助理班主任。 兴趣板块设有绘画课、手工课、健身课、健美操、手语课及素质拓展训练等不同类别的课程。 宣讲板块主要分为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法律知识宣讲、个人卫生宣讲、爱国主义宣讲。
对于此次实践活动,朋友曾一度问我,在哪儿不能实践,你干嘛非得去巴塘那种那么偏远的地方去支教?紫外线又强!当时我的回答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支支吾吾的说了些,大抵意思是当是旅行,体验生活,时间不长,也晒不了多少。现在回想,我想我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想出去走走,开拓视野,多获得一些感悟。可能我给出的答案太过笼统,似乎只有将原话贴出,才能显得直白,贴切,那就是“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很文艺、恬美、充满正能量,对么?
我想是的,所以我们出发了。20个怀揣梦想的人,洋洋洒洒的上路了。 我一直觉得,在路上才会感觉心有所向。在那种没有尽头的路上行走着,那种对远方的渴望,对未知的好奇,对未来的憧憬,都如同亟待填满有思想,有内涵的黑字儿的白纸一般。而我们就是那张白纸,需要这样的活动给我们实践,给我们体验,给我们感悟和收获。
诚如朋友所说,巴塘偏远,紫外线强。对巴塘的第一印象首当其冲自然是太阳真毒。巴塘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偏远的县城,四周都是大山,属于高山气候,整日阳光照耀,因此我称它“日光城”。 县城不大,民风纯朴。巴塘人信佛,虔诚,在家中、店里、街边都设有佛像,尤其是学校旁边的康宁寺,诵经拜佛,香火旺盛。巴塘人还爱国、宣扬社会主义,在镇上随处可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的横幅。毛主席就像那金色的太阳,绚丽的光辉就这样照耀在这座小镇上,烫出了属于一群追梦青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