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12)(中篇小说)
易声朝和易延汉两人当晚乘坐火车赶往长沙,春运已经快结束了,一般春节前由广东往北方向火车票紧张,节后内地往广东方向的紧张,因而车上旅客不多。
看到车上不挤,又是空调车,有些车厢一排座位只坐着一个人,他们就找了相邻的空座位,拿出上车前去超市买的啤酒和花生米,边喝就边聊了起来,两人都感觉这次事情还算办的顺利,只要肯去跑,市场还是好找,但谁也没有做过,不知道以后是不是还会这么顺利,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但愿自己家的祖宗老人家多保佑,让他们把厂子办成功。
车厢里的广播也停止了播音,旅客各自记得自己到站的时间,当然列车到达一个站时,列车乘务员会大声的喊到什么站了。由于两人是到终点站长沙,一人睡了个长座位,火车的哐当声,就象摇篮曲,列车也象摇篮一样,渐渐把旅客带入了似梦似醒的状态,深夜了,列车上的售货车来回穿梭在有点空荡的过道上,售货员不时疲惫的喊着”脚让一下啊,有方便面,有饼干,有书刊杂志“。睡在座位上的易声朝,脚有时伸到了过道上,迷迷糊糊的感到售货车来了,又把脚缩回座位上,在列车上持座位票,还能有空位子睡觉,已经是运气很好的了,虽然灯光刺眼,还是比坐着打瞌睡舒服多了。
随着列车广播音乐的响起,车窗外面的天还是暗沉沉的,火车即将到达终点站长沙,长沙城郊外的路灯渐渐迎面而来,一条条灯火通明的街道晃过车窗,向后飘然而去。
列车徐徐进入长沙车站,两人早已收拾好自己的行李,不急不慌地走出火车站;车站广场灯火通明,在出站口,有很多人喊着去常德,益阳,那是长途客车拉客的,由于是第一次来长沙,虽然在网上了解到长沙粉丝加工设备厂怎么走,坐哪一路公交车。但这个时候还是早晨6点钟,为了节省一点,他们准备等30分钟,坐第一趟公交车去厂子。
他们在广场上公交站旁椅子上坐着等车,有很热情的黑的司机在他们身旁要喝;有略带暧昧色彩的拉客女撺掇他们开钟点房休息;易声朝知道那些都是不要理的,只要你有一点意思,那就会上当被宰,在广州他们看的多了,这点经验还是有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公交车缓缓的开出火车站广场,天空渐渐发白,约一个小时就到达厂子门口的公交站。厂里门卫听说是来采购设备的,非常热情的请他们两个人进门卫烤火,虽然已经过了立春,但长沙和老家木溪村一样,还是有点寒冷,喝了门卫师傅递来的热茶,心里就感觉暖和多了。
不一会儿,接到门卫电话的厂销售刘经理匆匆赶来,互相自我介绍后,刘经理给易声朝和易延汉递上自己的名片,并马上带他们去吃早点,长沙的早点比较简单,一人一碗羊肉米粉,加一个煎鸡蛋,听说他们在湘西大山里建加工粉丝厂,刘经理马上套近乎,说你们那里山青水秀,没有污染,产品出来后,销路肯定好,我支持你们,说得他们两人笑了一笑。
上午在厂里看了一下加工机器,刘经理也把自己的产品详细的介绍了一下,最后双方谈到了价格问题,刘经理看他们是新手,就把厂里的优惠政策隐瞒了,厂里的产品价格表对外都是统一的,但里面还有很多优惠点扣是不对外的,尤其是来买全套产品的优惠更多,最高有15个点,这就由销售部门来灵活掌握。
易声朝感觉能拿个厂价也可以,总比到外面批发市场拿便宜些,要是能够送货上门,并负责安装和技术培训那就好了。对这些要求,刘经理满口答应,因为这本身是厂里的售后服务内容,只是没有写在价格表上面,顺势把它当成优惠政策也显示自己的实力,保证优质的售后服务,是开拓市场的有力保证。
易声朝两个人就跟刘经理签了个初步的购买意向协议书,把付款方式,价格和售后服务保证都详细写明了,刘经理看到合同这么容易签下来了,很是高兴,看看时间也到中午吃饭的时间了,就自己开车把他们带到坡子街的火宫殿。
走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火宫殿,顿时感到热闹的很,金碧辉煌的大殿上香烟缭绕,上香求财的人很多,听人说还蛮灵验的,刘经理也请他们两人上了柱香,火宫殿的小吃很有名气,无论是谁,来到长沙,来这里吃臭豆腐是必须,那闻起来臭,吃进嘴里香喷喷,尤其是蘸上蒜子姜水后,炸的焦脆的臭豆腐,味道格外香。
吃完中饭后,已经是下午三点了,他们约好,刘经理等易声朝的电话,安装前一个月通知厂子备货,且打定金过来。刘经理要安排他们宾馆休息一晚再回江沅市,易声朝急着赶回家,家里的事情不知道安排的怎么样了,谢绝了刘经理的好意。
刘经理用车把他们送到火车站,帮他们两个把车票买好,看到离发车时间只有2个小时,刘经理就与易声朝告辞,目送他们进了候车室,易声朝和易延汉都觉得刘经理太热情了,自己都不好意思跟他谈条件什么的,要是下次刘经理去了,一定好好招待他。
木溪村正在召开村支委,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大会,大家基本上都是五十岁以上的人,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挣钱,谁也不太愿意留在家里当这个村干部,易书生把乡里的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简单的在会上传达了,重点是议一下易声朝他们准备要用的已经空置了6年的学校,大家看怎么办。
村里这个学校可都是在座的和村里上了年纪的人自己烧砖和石灰,上山砍木头,全村的人出义务工花了一年时间才修好,因为当时每家基本上都有三个以上的小孩,原来村祠堂里改装的教室不够用,经过多次向教育局请示,同意村里修建新学校,但教育局只有三千元支持,不足部分由村里自己解决,上个实际七十年代,三千元已经算多的了,村集体是没有什么钱,只好发动村民出义务工,村民为了自己的小孩读书方便,二话没讲,都很积极出工出力。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外出打工的人增多,适龄读书儿童逐渐减少,加上政府又开始了村校合并,学校就空置了下来,但很多村民对村里学校都很有感情。
听说易声朝回村办厂子,大家都感到好,也有人觉得把学校白给他用,就好了他一个人,不同意。大家议论了很久,还是觉得要他交点钱给村里,也算是认个主子。
易宏看大部分人都坚持要收租金,那就大家举手表决,约有一半多的人要求收租金,但易声朝这个项目是乡党委李书记重点抓的,就算看在他的面子上也得做做他们的工作,易宏就把乡政府领导的意见说了,大家一定要支持回乡办企业的人,启动时资金压力肯定比较大,最后易宏出了个主意,租金暂时不交,满了一年后补交,把时间错开,退一万步讲,即使他没成功,他有那么的机器,也够抵村里的租金。(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