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正月十二话烤火

2015-03-02 15:37 作者:神龙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正月十二话烤火

文/神龙

节,是我国最传统、最有影响、最具规模的节日,其特点是,筹备时间长,持续时间久,包含内容广,文化底蕴深的特点。按照民间的说法:“过了腊八日,有了年的味,过了二月二,年味方为尽。”近些年来,虽然人们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但是一些传统的习俗仍然延续。

这不,今天是正月十二,石家庄南部民间至今还保留沿承着正月十二烤柏龄火(又称烤老鼠火)的风俗习惯。

70年代之前,家家户户祖坟上都有成片的大柏树,少的三棵五颗,多者成林。所以家家门口烤火,多数用柏树枝叶烧,满街飘着清香,村村炮声不绝。小孩们提前几天,爬上柏树,采集枝叶。后来,因土地承包,祖坟上的柏树陆续被伐,柏树少了,人们现在烧柏树枝叶只是象征,有加进了柴草。

一过正月初五,城乡就开始为烤火张罗。在城乡的街道小巷,人们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松柏枝叶,绑成一小把一小把,摆在街巷出卖。县城另外还有出卖玉米秸和棉花秸之类的柴草。家家户户除了买一两把柏龄儿外,还要自筹或者买一些柴草,以备烤火之用。(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黄昏时分,人们吃罢寓意“捏老鼠嘴”的饺子,在自家门前,把柴草隆起点燃,再放上柏枝,火焰燃起,熊熊腾空,噼噼啪啪,烟雾中弥漫着一股清香,火光映红了天空,同时燃放烟花炮竹,火光、烟雾、烟花,交织一起,五彩缤纷;炮声、呐喊声、嬉笑声连成一片,喜气洋洋。一时间空中礼花飞舞,地上烈焰弥漫,四野炮声激荡,把春节的喜庆气氛再次推向高潮。一家老幼围在火边,其乐无穷。

烤火节,在我们家乡过去还有不少讲究。烤柏火寓意“败祸”.人们在烤火中,把不能用的笤帚、扫帚、坏板凳、蒲团、木墩儿等旧家什,统统烧掉,以示“除旧”.可以避瘟驱邪。“烧个墩,生个孙。”“烧个板凳,领个双生”是人们烤火中新的寄托。有的把旧鞋烧掉,“鞋”与“邪”同音,有烧邪、祛邪的寓意。用烧后剩余的柏枝雕成“柏锁”,系上绳子,挂在婴儿脖子上,以求长命百岁。烤柏火谐音“烤百火”“烤百龄火”,孩子们走街串巷奔走各家,烤百家火,不生百病,一年无灾无恙。

当火烧到尾声,火焰的黑烟也渐渐地散去,大人孩子们不但在火上可以烤手、转着烤腰烤腿,说是能治腰腿疼。有的纷纷从家中拿来枣花、年糕之类的面食在火上烤着吃,吃了袪百病。

烤火燃烧的灰烬,当晚不能收拾,用石块或者砖头围挡,第二天清早,扒开柴灰,看有有没有粮食,有什么,预示当年什么丰收。

烤老鼠火,还有个说法,传说正月十二,老鼠娶媳妇。所以要烤老鼠火。大人骗小孩,当夜,口含驴粪蛋儿,耳朵夹羊粪蛋儿,钻到碾盘处或者爬到水道眼处细听,即可听到老鼠娶媳妇的唢呐声。少年时代,我村就有伙伴们哄骗弱智者,说是咬得越紧,听得越清,结果受骗者把驴粪蛋儿咬碎了,也没听到。直到现在,这个骗人的把戏,在一些农村流传,辈辈如此骗人。

我虽已多年搬离了农村老家,但在这县城之中,仍见到处是红红火火的景象。

喜庆之余,定当静思。传统节日,增进喜庆祥和,有好多文化积淀,当传承不息,但有些封建迷信或是不合时宜的陋俗应该废除或改良。譬如烤火节,既折损了长青树木,破坏了生态,又增加了污染指数,何不加以改良?近年来当地政府虽然加强宣传,加以制止,但效果甚微;人们的环保意识已经有所提高,意识到烤火节的弊端,但谁又开逆势而行的先河?

(乙未羊年正月十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735200/

正月十二话烤火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