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城镇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一个暑假里,我带几个侄子到郑州玩,一次我让他们比较城市与农村的区别。我试图得出一个结论:城市比农村好,以此诱惑他们努力学习,因为我认为他们肯定会向往城市的生活,走我走过的路。但现实是他们的学习精神没有任何的变化,最终两个大侄子目前已经是不可救药了,正在保家卫国的那位打电话给我,我问他将来想干什么,他很自信地说做个经理吧,我窃笑,总算有个目标,但依目前现状,他将来至多可能是个村长,和经理差不多吧,未来。
虽然现在我已经不是那么喜欢城市,但农村的艰苦条件我也已经不能适应。现在中央经常强调的问题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有些让我热血沸腾,我很憧憬那种既有城市的繁华,又有农村的淳朴的那种理想状态,如果有朝一日实现了,我一定回到我的故乡。
我幼年时的农村实在太艰苦了,当然我不知道那时的城市是什么样子,每每有从村里走出去的吃商品粮的同志回来,干净整洁体面,那种优越感很是让我羡慕,让我做梦都向往城市,那是我学习的最大动力,以至于当我考上大学后便完全放松了自己,因为我已经实现了我的理想,我将成为城里人。后来的路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包括我成为准北京人。专家说未来若干年里,中国将有几个亿的农民转化为城市人,我估计那里面肯定包括我的家乡父老,想到此,很有些打击我,这辈子很可能做不回农民了,我已经弄不清自己的理想究竟是什么了,也许我本来便没有理想.
中国官方总是热衷于提概念、喊口号的,什么是新农村,我不甚了了,也怠于去查寻纸面的释解,从农村走出来,如今因为亲人缘故,每年若干次返乡,内心深处也迫切愿望农村改变,看过发达国家的乡村,也深知那只能是我们的梦境,至少在我所能看到的未来,怕是达不到的。
我对农村的愿景:七十年代的风,淳朴善良、互谅互让;八十年代的貌,绿树成荫、小河环绕;九十年代的神,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兼了原本的味,融了城市的质。而不是如今,弃了旧日的味,拾了城市的秽,变得既无风骨,又与真正的城市生活相去甚远,无论物质还是精神。
想回到从前既不现实,亦无必要,眼下新型城镇化又响彻九州,哪里能幸免被幸福着呢!只是多了顾虑,一则不解为什么农村要城镇,二则疑惑农村怎么城镇,中国的城市如今已千城一面,难道农村也要如此,真的象机器般标准化地生产改造农村,果真,大手笔,当是世界奇观了。只是别成为时代的伤口即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大政的东西,之于我,遥不可及,玄不可悟,我们只是遵从者,只是内心真实地向往原有的纯粹,为了活着而生产,清贫的悠然自得,而不是如今为了产生而活着,富裕的无所适从。我的感觉也未必对,毕竟,人总是住在这厢,思念那城的。
许多人诟病如今农村庸俗化的选举,并由此否定甚至讥讪,我是大不以为然的,相比较更上层级包装定向,无须选举的选举,它有极大的积极意义。至少,那些通过财力、通过血脉、通过吃局求得的选票,也还张望着,让他们不敢无畏,也要想法儿为乡亲作些正事,谋点实在的。民主的需求是天然的,民主的意识是朦胧的,民主的机制是脆弱的,民主的引导是无力的,这是现状,但终究有一天,农民不会再贱卖了自己的选票,那才是一种崭新。
外面一团火,内心之冷漠,这是城市人之间的病态,需要较长时间的温疗热敷。很担心于在农村的蔓延,经济的发展总与人情的温度反比着,让人些许颓丧。质与表的和谐究竟太难了,莫要农民披着城市的盛装,仅仅是披着,内里依然凌乱甚或非伦非类着。
农村的经济是散乱而参差的,先富带后富终究不是普遍现象,电视上的能人也不经常有,大锅饭时的低效没有了,但同时互相的精神也消失怠尽了。思之良久,最可惜的便是那种精神了,辨证的扬弃于农民毕竟太难了一些。即使如此,较之城市还是好出许多。
农村的生活状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对血脉的敬重,人与人间的怜悯,对土地的关怀,对自然的热爱,随意悠然,迟缓钝化,于热衷进步者,不大好,就其本身来讲,无谓好坏的,节奏慢与慵懒倒是不能等同的。不好的现实在于,那么多的妇女笃信她们也不懂得的各色教义,被莫名的力量控制,殃及安静。至于烧香拜佛,我持积极的看法,有所寄托,同时温良恭俭让,的确有现实的意义,对抗繁华背后道德的渐失,总是好的。
已经不是真正的农民,对如今的农村也只窥其一斑,新农村新在何处,如何才是理想状态,本没有太多发言权,希望的是融了城市的质:效率、集约、文明、秩序,同时保有原本的味:人情味、自然味、淳朴味、厚道味。
201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