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端午焦河湖畔追溯诗源

2014-06-03 08:49 作者:颖骄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前日上三年级的女儿放学回来,一进门就自豪地说:“妈妈,今天思品老师还给我们讲了《鹏鸣的故事》,说他是一位大作家,他的家乡就在焦河湖畔的情人岛上……我悄悄地告诉我同桌,咱家就有鹏鸣的书,厚得很,多得很,看不完。”

适逢“六一”和端午双节接踵而至,吃着粽子暗谢伟大的国主义诗人屈原“开创”了这个节日,如今也成了法定节假日了,下午我合上鹏鸣著的《绝妙诗语365首》,带着孩子,沿着崭新、宽阔、平坦的环湖路,来到了鹏鸣的故乡,美丽的焦河湖畔,一路上孩子们欢呼雀跃,一会儿数着苹果造型的路灯,一会儿数着路边整齐粗壮的垂柳,那垂柳搬家至此才一年功夫,就已经垂下“万条绿丝绦”,如秀女飘逸的长发一般随风轻拂。

而我环视着这周围日新月异的一切,寻觅着,猜测着诗人鹏鸣的诗句中所反映家乡的片片段段大概可能发生在什么位置,那个原顶该是他带着黑狗散步的去处吧?这个山头该是他目睹乡亲们玩猎“群狗撵兔”的地方吧?(第113首)那里该是童年伙伴扮新娘要嫁他的土堆吧?这边又该是少年鹏鸣和伙伴摘桃尝青涩的山坡吧?(第116首)

是啊,诗人也许写的是见到的,或是经历过的,或是经过艺术融合加工的,总之是“可能的生活,想像的生活”,文学本身是允许升华也需要升华的,所以我们必须明白,文学作品不可以对号入座,这是任何作者都渴盼读者应有的觉悟。但他用这些最为生动的趣事和最柔软的情愫具体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追忆和对家乡的无比眷恋。

不知哪位哲人说过,艺术家的可贵就在于,当人类越来越成熟之时,他却能始终以自己的童真来抗拒这种成熟,并唤醒人类的童真。鹏鸣就用简短的数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儿时过家家,少时尝青桃的生动场面,诗意表达,哲理浅出,值得深思。

童年的鹏鸣从写母亲开始,先后创作了《娘在我心上》、《母亲的心肝是如此的纯净,如此的鲜艳》、《妈妈》、《桂花 我最亲爱的妈妈》、《焦河湖——我童年的母亲》,可以看得出,后来的母亲已经成为广义上的母亲,是生他养他的故土母亲。(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于是,他又写《陕西省 白水县》、《在故乡行》、《焦河的山坡》、《焦河湖》、《焦河湖上的别情》、《漫步焦河湖》、《焦河湖边的燕子》、《焦河湖畔的少女》……他给故乡,给焦河湖畔的胡杨、窑洞、童年的大和饥寒写下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些文字或沉郁顿挫,或悲怆凄婉,像干涸过的焦河河道,又像一路奔腾高歌欢唱的焦河河流,绵长曲折,迂回婉转,又如涨潮时的焦河湖水,雄浑激越。

曾经在繁华都市与贫瘠故乡之间穿梭,求索,纠结,但他天生一双炯炯有神、睿智无比的眼睛,他能越过焦河看到联系民族血脉的那条大河,那条大河奔流湍急,补充了焦河的水浇灌着鹏鸣日益浩瀚的诗歌田园和他的诗思、诗情和诗魂,使其更加灵透,更加欣欣向荣。他又写了祖国的诗篇《致中国》。

尽管一个人的身体脱离了家乡,但那个无法淡忘的年代和无法割舍的情愫,让他的精神脉搏永驻在这片在他看来永久神圣的山山水水上。请看他的诗:

你把童年交给/流逝的时光/把青春交给/几多风几多沧桑/为了母亲不属于饥荒/为了兄妹不失去真钢。

你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挑起了豆芽柿子担/翻山梁爬煤厢/流浪大街小巷/忍受屈辱和恓惶/每每总在想着自己的亲娘

一串串泪水打进/那碗野菜汤/有谁知道/这就是你啊——诗人的学堂……

苦难就是他的学堂,苦难造就了诗人,故乡又牵绊了他的诗思、诗情和诗魂。请看《故乡情思》:

我用微薄的诗章歌颂你

养育我的山寨

我已跪在了这里

把我的感情表白

我的父母 我的兄妹

我的同学 我的情爱……

诗是鹏鸣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方式之一,他诗化了生活,诗化了人生,诗闪耀了他的青春,也耗尽了他的青春,诗照亮了他的精神圣地,也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人生。

诗歌的根是想象,对于语言的想象,对于历史的想象,对于文化的想象,对于一种生活的想象,对于人类命运终极可能的想象。没有想象,我们可能会让诗歌越来越抽象,越来越苍白,越来越趋于道德家和政治家说教的传声筒!——鹏鸣《绝妙诗语365首自序》

所以一个诗人他的诗思一旦装上了想象的翅膀,那么即使他的情留在了故乡,思维却会远飞他乡,如鹏冲云霄。

《精灵》

从大山飞出从白云穿过

在高空划过一条无水河

灵巧的身躯多么执着

默默地扑进雾霭中穿梭

你的翅膀扇动了烟云之海

奥奥的哨音吹气浪花翻波

撕碎了民族心上的恶魔

开凿普照光明的彩河

当我看见太阳从河中射过

就想起开河的小精灵的拼搏

那是在一朵朵烟云飞起的浪花上

出现一个生命的复活……

歌德说:“不论你的头脑和心灵多么广阔,都应装满你的时代的思想感情。”这一点,同是诗人的鹏鸣做到了,他时刻感受时代赋予的精神,把握住了社会发展的脉搏,用敏锐的眼光去关注人民的命运,用满腔的激情去描绘人民的生活。

然而现代社会布满了荆棘和罗网,充满了虚妄和不确定。他写了《人兽 空间》、《城市 街道 精神病》。

《城市 街道 精神病》:

当我来到这扭曲了灵魂的街上

一切的一切都披上了雪霜

昏昏沉沉的车辆和楼房

以及那愤怒了又欢乐欢乐了又愤怒的灯光

里本是舒适的月光

为何这么可怕这么凄凉

我的心和我的灵魂一样

悄悄地收起飞翔的翅膀

当我读到这首诗时,先是忍俊不禁笑出了声,读完之后,笑中已然含泪了,现实总是残酷得让人落泪,它让人不因浮华而富有,不因富有而安定,人其实是社会矛盾的载体和牺牲品,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达则兼济天下,然而诗人却写下了这样的篇章。

《隐居的情感》:

我憎恨这患有多种风湿病的地方

多么想念我可爱的故乡

难道再也不能听见那晚风里山鸡的鸣唱

难道再也不能看见那柳丝里荡漾的村庄

隐居能让心灵归属平静,然而隐居不一定就要像陶渊明那样久居南山,采菊东篱,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朝,而我之拙见是真隐隐于心。唯有心灵的归隐才会使人身处闹市不觉闹,幽居深山不觉寂,心淡淡然,神飘飘然。这或许也是诗人所想象的生活,或者是难忘的生活。

诗人在诗的领域跋涉,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令人敬佩,首先我敬重他作为一个学者,且行且学,勤学苦练,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

“看,现在这湖修得多好!我18岁那年在这支援修水库,出了好多力,去年来时,还跟我要门票! 哼……”身后一群游客惊扰了我的思绪,一个五十几岁的妇人说她18岁曾经在这儿支援修水库,那么这水库修于30年以前或是三十年以前修整过?那时我刚会走路不久吧,哈哈。我难以体会那个时代的生产劳动气氛,仅从影视作品所留的印象中由衷地敬佩那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和激情,现在怕是正好缺乏那种精神,唯利是图多一点,大多数人连自己家的事都未必积极呢。

这让我想起了邻居老太太,连忙用手机拍了几张湖光山影,打算拿回去让她看看焦河湖的新貌,因为老人年岁大了,行动不便,每次见到我都会唠叨当年修水库的故事,话说有一天植树收工回来,要坐船过河回家,大家争先恐后跳上了船,有一位老头愣是拽着伙伴不让上船,非得要他赔自己那被撞跌入水的烟袋锅子,在他俩的争执中,小船划走了……后来因超载就出事了,水上飘满了头巾水壶提包之类的东西,部队来人帮助打捞那船人,据说无一生还,两个老顽童哭着抱在了一起。传说这水库因此有了冤魂水鬼,总会发生落水事件,这潭水变得悲怆而神秘,让多少人远道而来回顾膜拜,又让多少游子魂牵绕,能为她写诗的游子鹏鸣当属代表。

他的心在这里起跳,也始终如一地为这方水土跳动,他的求知若渴,拼搏不止,其实也是为了那颗思乡恋乡的心跳得更强劲,更有价值。

从文学的角度讲,鹏鸣于我,亦师亦友,从他的文字中,和写他的文字及图片中我汲取了不少知识,还有他读过我的习作之后总会抽时间坦率地指出不足和修改意见,并且谦和地说仅供参考哦。作为一位大作家,百忙之中能够瞟一眼你的拙文已经是万幸了,哪有不虚心接受的道理啊。我非常赞成学校老师把鹏鸣作为孩子们的楷模,这楷模像黄土崖一样真实坚强地矗立着,朴实无华;也像焦河湖的水一样真实深邃地存在着,绵远流长。

诗人的诗思诗情诗魂,学者的执着勤奋风范,师长的豁达谦逊随和,无不值得学习。

《绝妙诗语365首》是最受读者喜爱的鹏鸣抒情诗句选粹,每一首,每一句都无不洋溢着诗人真挚的情,深沉的爱,其中包括对生命的爱,对自然的爱,对人性的爱,对人类的爱,这是一种博大的圣洁的爱,独立又兼容,谦卑且向善的,抵达世间本质的爱。他真诚地袒露自己,毫无顾忌地描画自己,他的爱情,他的哀怨,郁闷,忧思,以及愤怒,他对母亲 ,对故乡 ,对祖国无限厚重的爱,无不是饱蘸着血和泪书写而来的。

他的诗又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时而振翅,时而歇息,时而温情绵绵,时而慷慨激昂,时而直抒胸臆,时而拍案而起,时而像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秦腔一样粗犷豪放,悲怆顿挫,时而又如焦河湖的水一样深邃沉静,温文尔雅,细腻婉转……

晚风徐过,那湖水拍岸的“哗哗——”声和冲击石缝罅隙的喑喗声,似乎也饱含着诗的韵律和节奏,他的诗里经常出现长发飘逸、仙童、彩虹等美好字眼,我想,倘若朗诵鹏鸣的诗,必得是一位长发飘逸的美少女,身着如纱霓裳,饱含深情绘声绘色地朗诵,再配上湖光山色的背景和这湖水不同时期富有节奏的暗唱低吟,高歌轰鸣,或许更为美妙。

鹏鸣的诗统称为情诗,这情,有对故乡的乡情,对父母姐妹的亲情,也有对伟大祖国的深情,是广义上的情,包含世间所有的人情,他的情诗冷峻,沉稳,实在,直接又老到,有隽永厚重的石刻美感,又有精琢细磨的玉雕美感,还夹杂着湖水拍岸飞浪般的撞击节奏。完全是用真情实感来打动并感染读者的,他从不拘泥于哪个流派,能够博览古今中外的诗史,诗况,形成自己独特的诗观和诗理念,走着自己的路,写着自己的诗,没有即定的框框束缚,却也乐得更加豪放,不拘一格。每一种新生事物经历了磕磕绊绊后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拥有自己的市场和粉丝。

艺术理论的谁是谁非,艺术生命的谁弱谁强,自有时间和读者来验证,如屈原,能够跨越几千年走到今天,一直被人们传颂,或许除了他的诗才,还有他的人格吧。

在这端午佳节,裹着粽香,纪念屈原的思绪,从汨罗江的悲壮中而来,到焦河湖而止,我深感自己是一个粗浅之人,不懂史诗,也不懂诗史,更加不懂当今诗坛的派别与风云。所以我是没有资格去对鹏鸣的诗说长道短,妄加评论的,我只能站在焦河湖畔感悟我所能读懂的那部分的那个层面。因为早在十几年前,我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就有文坛老前辈李若冰、匡扶、马家骏、肖云儒、金留春等文学大家名家,在理论上给予鹏鸣诗作以详细的赏析和极高的评价,多年来鹏鸣诗作的一版再版也印证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我作为一个门外晚辈,却是一个喝着焦河湖水,吹着焦河河川风,思诗品诗的人,我只能说,我将来写诗,或者叫涂鸦诗更贴切一些,也许也将会受到这湖水的滋润,这川风的拂醒,或许不再局限于个人喜怒哀乐的小空间和小境界了。

尽管我对鹏鸣老师的了解是从他的文字中和写他的文字图片中开始的,但那些看似静止的文字和几乎褪色的图片会说话,替他向我和所有读者讲述着他的阅历,讲述着风尘仆仆后的艰难历程,讲述着时代风貌,也讲述着丰硕的成果和收获的喜悦。

他几十年如一日,且行且学且歌且诗,试图与人类进行心灵对话,医疗心灵的创伤,召唤人类对爱的珍惜和渴望,让人们从中找回感动,用诗的形式,探讨人生的诗意,诗意人生,诗意生活。不因苦难而沉沦,不因树高千尺,枝繁叶茂而忘本,这样的学者和诗人,永远是故乡人的骄傲和自豪。

母亲——故乡——祖国,这些题材主题思想的升华与意境的拓展使鹏鸣的诗超越了故乡的范畴,他的诗如他的人一样,不仅仅再属于焦河湖,属于黄土地,而更属于祖国,属于国界内外的广大读者。

作者:颖骄//2014-06-02端午节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57433/

端午焦河湖畔追溯诗源的评论 (共 10 条)

  • 心静如水
  • 晓晓
  • 林玲英
  • 雨袂独舞
  • 龙行天下
  • 常道
    常道 审核通过并说 不错,赞个,格局很大
  • 草木白雪(李淑芳)
    草木白雪(李淑芳) 推荐阅读并说 精彩之作,问好文友!祝你散文网里写作愉快!
  • 白水

    白水不愧诗人故乡有才女,此文写的大气。

    赞(0)回复
  • 颖骄

    颖骄回复@白水:谢谢来访,我也看过您一些文章,文采不错。敢问您的网名和白水是什么关系?地名还是水名?或是其它?

    赞(0)回复
  • 颖骄

    颖骄问好各位!常常看到大家的头像和留言点评,熟悉又亲切,只是我总是琐事缠身,上机机会少,不能一一回访回复,还望各位海涵。另外说说我对散文网的看法,我之所以一直还在登散文网,是因为她有几个优点;1,可以自行修改笔误、随时补充完善;2,作者可以看见编辑和读者的反馈,利于完善进步;3,百度可以搜到,发布时间可以精确到秒,相对可以反击剽窃。但是还有一点,难尽人意,就是发现有同步到其它网站的现象,虽然还算地道,署着原创作者的名字,但后期修改却不能同步,如此扩散也是缺憾,还望要么杜绝,要么完善。

    赞(1)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