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的天然画廊——读鹏鸣《大美唐布拉》有感
“一个地方令人念念不忘,大抵是因为那里有你深爱的人和一去不复返的青春。——鹏鸣散文《怪石沟阿尔斯郎怀想》篇首。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记忆,让我想起一段难忘的往事。当年积极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很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纷纷签往新疆,我就是其中之一,后来因为客观原因,我改签回原籍了,我偶尔也会想,如果那时候真的去了乌鲁木齐艾维尔,我的人生是不是该重写呢?至今我也无缘去一次,或许将来永远无缘去一次,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曾经自作主张签署的那份协议,虽未生效,但那毕竟是一去不复返的青春时期年少轻狂所做的一个重大决定。尽管我这颗不算晶莹的露珠从来未能为西部大开发折射出一丁点光,散发出一丁点热,但我敬佩所有为那里做出贡献的人。是他们让那儿的花儿更红,草儿更绿了。而我谨献此篇聊表敬意,向写书的人和书里写的人以及我念念不忘业已今非昔比的新疆。
风光秀丽的唐布拉风景区位于新疆尼勒克县东114km处,气候温和,碧草如染,蓝天白云,天地一色。以天山山脉,草原,喀什河,温泉等四大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幅幅立体画卷……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60周年(1954——2014)之际,著名学者、诗人鹏鸣就以散文集《大美唐布拉》为那里和读者献上了一份厚礼,宣传那里,把他在那里所发现的美,感悟的美表达出来,无私地分享给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那里,感受那里。唐布拉素有“百里长卷,天然画廊”之称,又被誉为“新疆最美五大草原之一”,就冲这传说中如画如诗又如歌的美景,我早就想读一读,饱一饱眼福了。
终于有机会初次翻开作者赠予我的这部《大美唐布拉》,一下子就被首篇《画说尼勒克》深深吸引住了,此文围绕一个“画”字,又突出一个“画”字,由画及景,由景及画,博引古今名家之画,对比联想眼前之景,又饱含诗情画意,铺展开作者那比唐布拉草原还要广阔的胸襟为宣,在内心作画,用水墨丹青反映唐布拉之美;又放纵他那比汗血宝马还要健驰的灵感,用横竖撇捺演绎展现唐布拉之美。写作手法独特,堪称绝章,看罢首篇,就已经不敢再随网传去妄评:“当代文坛没有好散文”了。
我也似乎“头戴雪冠,身披雪杉,足登如毯草地,怀抱白云似烟”信马由缰去周游辽阔美丽且无比神秘的唐布拉大草原了……我也似乎已经置身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里,被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哈萨克老乡迎进毡房,盘腿而坐,接受洁白的哈达之后,享受主妇奉上的香喷喷的奶茶和丰盛的民族大餐,以及精彩的民族表演……
确实,“美是你抓不着也摸不到的东西,美在我们心中,无处不在处处在,无时不有时时有,就看你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欣赏,如何去感受,如何去表达……形容美不需要太多语言,美需要用心去感受,你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世上万物都有它的美,美好的事物正等着你去发现。——《画说尼勒克》”是的,我从文中感受到了画的美,景的美,诗的美,歌的美,也感受到了参禅悟道般的大彻大悟之美好境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正在画中领略道风仙骨的飘逸,又被那些古今中外与尼勒克有关的历史人物所吸引,如:
世界史开幕第一人——张骞的故事;
像王昭君一样出塞和亲的汉家两公主 ——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的故事;
第一女外交家——冯嫽的故事;
晚清名臣林则徐和一代伟人左宗棠的故事;我特别笔录了林则徐赠左宗棠的名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还笔录了左宗棠在遇到林则徐举荐之前三试不第正在落寞之时所写的名句:“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这无疑又是“千里马遇到伯乐”的又一美谈,否则会怎样呢?
外交虎口索食第一人——曾纪泽(曾国藩长子)的故事;通过《曾纪泽与伊犁九城》我又非常敬佩曾国藩之长子曾纪泽,他死背《圣经》学英语而成为一代外交巨子。
还有许许多多来自社会最底层的民间艺人的故事,像草原奇人,“四川哈萨克”邓攀,由一个木匠转变成能制作乐器的能工巧匠、根雕艺术家、歌唱谱曲艺术家后还能爱惜、帮助和培养身边有艺术潜力的草根艺人的动人故事。
他们那些鲜为人知却深刻影响了历史车轮甚至当今祖国版图的人物故事深深感动了我。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以及当地的特色美食食谱,让人精神和肠胃都为之饥渴、垂涎。我就笔录了沙湾大盘鸡和过油羊肉拌面的做法,怎样熬奶茶的方法,迫不及待意欲亲手一试为快。
鹏鸣老师说:“在乔尔玛峡谷,我的灵魂得到了洗礼;在唐布拉草原,我的心灵完成了皈依。”我没有机会亲临乔尔玛峡谷和唐布拉草原,但当我拜读过《大美唐布拉》之后,我的灵魂也得到了洗礼,我的心灵也得到了皈依。
我的心也似乎正在“与仲夏夜的微风在交流,没有了惆怅,没有了落寞,跟历经千年沧桑,汩汩流淌的喀什河相比,我还有什么放不下,想不开呢?”
无疑,唐布拉草原很美,美渗透在每一朵花,每一棵草中,然而,我不禁要思量,花儿为什么这么红?草儿为什么这么绿呢?除了适宜的自然气候条件之外,当然还有祖祖辈辈各族人民人为努力开拓创造的因素在内。
书中就着重记载了一个新名词——流放文化。流放自古就有,距今约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流放是统治者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方式。以此维护社会和统治秩序。迄至清代,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流刑,迁徙,充军和发遣等等多种类型的综合性刑罚。因很多遭到流放的人文化层次较高,其中不乏封疆大吏和文人墨客,如林则徐、洪亮吉、祁韵士、徐松等,他们将上层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流放文化。即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之中,即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他们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着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他们经历了大起大落,却没有因此巨大落差而消沉,萎靡和绝望,而是在逆境中忍辱负重,开拓进取,把苦难化成动力。他们不但没有被击垮,反而把那里演绎成了人生的精彩舞台,争取到了一个彰显英雄本色的机会,使他们灵魂中最深刻,最本质,最精彩的内涵得以显现。时代造就了这些人,也成就了他们的伟大,时代更需要他们埋头研究创作的科技文献资料和文学作品,并使他们的智慧和才情得以造福后世,无限传承。否则,他们也许一生碌碌为官,至死也仅仅是个官儿而已。
这些清代伟大的水利兴农专家,史地学者,诗人,以及当代的大作家王蒙(《这边风景》在那儿诞生 ),他们是唐布拉草原的亮点,唐布拉也成为他们人生的亮点。
如果说流放者是被动而去建设唐布拉的,那么主动去的也大有人在,卓有建树的阿桂当属代表。伊犁地区是清代新疆重要的屯田区之一,各族军民在那里开荒种地,屯垦戍边,起初只有阿桂挺身而出,主张屯田并亲自领导屯田,屯田才获得成功并得到推广,使地处我国西北边疆的土地日益富庶,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这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尤其对于开发边疆的地区经济,密切西北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巩固中国多民族的统一,无疑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和推动。而阿桂以他的远大目光和气魄,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唐布拉草原之所以有今日之大美,阿桂功不可没。
“杰出的人物之所以杰出,是他的思想境界和远见卓识高于一般人,在关键的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不计个人得失做出英明之举。——摘自《阿桂与伊犁屯垦》”
作为一位作家来说,鹏鸣老师又何尝不是一位杰出的人物呢?他的思想境界和远见卓识也远远高于一般人,比如写作手法,立意角度和出发点,还有看似着眼当地草原牧民祥和,人文景观大美,最后升华成为热爱祖国统一之大义,越是美的东西,是不是更应当珍惜呢?
首先,他由唐布拉大草原之景及画,由画及文,旁征博引,涉及文史地理,饮食文化,民俗风情,每篇及整部书所收录的70篇游记散文都形散而神不散,运用独特笔锋所描绘的对象,事无巨细,人无贵贱,从社会最底层到高端,从自然景观到人文地理,从一草一木,一沟一泉,一路一石,一村一包,一蜂一驼,一歌一曲,一茶一酒,一饭一菜,都充分反映了从很久很久以前,那里与汉族就有了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和通婚许可,各族人民物质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水乳交融,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全书都以团结联合为主旋律,启迪国人时刻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和繁荣昌盛。
我耳边似乎也响起了刀郎的歌: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
都是一家人, 不分你和我。
相扶风雨中,危难见真情。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
你我一家人, 爱才那样深……
读完此书,那纯净透明的蓝天白云,那晶亮秀美的青山绿水,那满地撒欢的羊群,那飘着饮烟的毡房子,那伟岸如山的历史人物,那载歌载舞的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姑娘,那献上洁白哈达的蒙古族小伙,那微笑着纯朴善良的牧人,那母亲的胸怀一样宽广壮美的唐布拉大草原,仍然历历在目......
此时,我的脑海里忽然出现了著名作家汪曾棋老先生《雨晴,自伊犁往尼勒克车中望乌孙山》的诗句:“一痕界破地天间,浅绛依稀暗暗蓝。夹道白杨无尽绿,殷红数点女郎衫。” 作者:颖骄/ 2014-05-18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