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尸泄愤与亡羊补牢
鞭尸泄愤与亡羊补牢
夏延民
春秋时期,伍子胥因父与兄被楚平王所杀逃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攻打楚国,五战五胜,打到楚国都城郢城,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掘墓鞭尸,友人反对,伍子胥说:“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个鞭尸的历史,每个新朝的国史馆在粉饰本朝文公武略的同时,不约而同的都在干着一件事,为被推翻的朝廷写不堪的秽史,真实不真实倒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口味要重,越把前朝写的非人,后朝的正当性越大。如果你掐其中的一段看,你总会感觉你能被生出来,而且一家子活到今天,完全是撞大运,不然无法解释你的家族从那么黑暗的历史中是如何走出来的。如果再思辨一下,你就会很有罪恶感,能够独存下来的,想必都是曾经助纣为虐过的,或者说是那吃人历史中邪恶势力的一员,不然得以苟延,无法解释也无法想象。伍子胥鞭尸泄愤,其实也仅仅就是满足自己一下变态的复仇心理。这种爱好长久的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鞭尸其实在泄私愤的同时,还可以扬新幡。为新朝为恶招魂,虽然新朝皇帝会为前朝皇帝修墓,以泄恋旧之民的愤愤,但是纸面上,朝堂上往往会抨击着前朝的罪恶沾沾自喜今日的辉煌。
周处除三害:“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沈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寻二陆。时机不在,见云,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处遂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这段故事出自《世说新语》,想必诸君读来并不陌生,而此书主要记录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换个说法,就是一本为名士贵族们写表扬稿的书,无奈上面这段故事泄露了天机,春秋笔法而已。作为一害的周处,还是难逃一害的定论。一个大恶之人,弃恶从善者有几何?为尊者讳也。新流氓把老流氓给剁了,除了老流氓年纪大了反应迟钝外,只能证明新流氓比老流氓更加的狠,更加的恶。
对于恶人的鞭尸,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与其口干舌燥的怒骂之,还不于想想如何不再产生恶人。如果只想着鞭尸的痛快,而不消灭产生恶人的土壤,鞭尸总有鞭不过来的一天,到时就不是鞭尸了,恐怕自己也被鞭了尸。《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集体、民族、国家之所以有进步,在于不断的吸取教训,不断的进取。没有一个国家从来不犯错误,而差距在于这错误是不是能成为镜鉴,如果一直跌到在一个坑里,那只能说明那个泥坑里面有金砖,不吸取教训是在偷偷往自己的腰包里摸好处。或者那个破损的羊圈,是故意与狼同谋,互取好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孔融被收,中外惶怖①。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②。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③?”寻亦收至。” 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亦是如此,只想到了鞭尸的痛快和泄愤的舒畅,而忘记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教训,最后恐怕都难善了。
笔者其实不想引用如此多的典故来说一件其实本就浅显的道理,然而如果不写的深邃一点,别人就会认为你的直白另有目的。所以还是引经据典掰开揉碎的写复杂一些,好与明心者言。其实就是一句话,任何社会事件都是复杂社会问题的侧面写真,你可以只盯着这一个侧面,狠狠的骂,也可以不骂转过头来往深里再想想,为什么会这样。然后抽自己一个耳光,先骂自己是不是失责,或者干脆不想,自得其乐的听一段相声或者音乐,管它以后洪水滔天,我且“人生得意须尽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