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水浒》说梁中书
读《水浒》说梁中书
夏延民
梁中书是北京大名府留守司,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最有权势。其老泰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师丞相”蔡京。而梁中书所为官的北京大名府为宋代四京之一(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西京洛阳府、北京大名府)。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宋仁宗采纳吕夷简的意见,建大名府为陪都,设置北京留守,称北京大名府,以控扼河朔,防备契丹南下。
北京大名府无疑是当时宋朝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见当朝贼臣之首的太师丞相蔡京对女婿的厚爱。也可见在当时的北宋官场上姻亲裙带、官二代上位现象之烈之普遍。如果把皇上的权力比作公权,那么蔡京们公权私用,任人唯亲就是权力的私相授受。梁中书上位应该感谢谁呢?理所当然要感谢蔡京,没有一个好老丈人以士子出身的梁中书,混好了也就是私塾先生,幕宾之流。
“当下一日,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酒至数杯,食供两套,只见蔡夫人正了正神色看着丈夫说道:‘相公本为草民,今日统帅一方,掌握国家重任,这功名富贵从何而来?’梁中书闻言面色顿时也严肃三分,放下酒杯来,恭敬地道:‘世杰自幼读书,颇知经史,人非草木,岂不知泰山之恩,提携之力?世杰此生感激不尽!’”这段话淋漓尽致的描绘出了梁中书的感恩心态。
有人会说,儒家之学,讲究三纲五常,那会儿的官员难道也会结党营私?其实,人都是现实动物,政治的本质激发人们依从政治的本能,梁中书就是在家里给皇上每天上香,也不会被赏个一官半职,但是找到了蔡京的女儿就会乌鸡变凤凰飞黄腾达了。不当官的人肯定理解不了这种心情,官场之人肯定能够洞悉这里面的关窍。这种机遇简直就是天上掉下一个七仙女。梁中书十万贯送礼给老丈人,感恩戴德的心情也就非常的好理解。(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当时肯定不光梁中书一人给蔡京送,天下重镇官员多多,蔡京一年光收礼也就可想而知了。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应该算是“清正廉洁”的,不主动索贿被动收点节日的供奉就能够如此,如果官员们脑筋灵活点,搞点基建建设,修个路建个桥弄个大型公共建筑群,这“十万雪花银”估计也就是给二奶的小费。以梁中书陪都留守司的职务,送给蔡京十万贯笔者以为不多,也就是个家常的礼尚往来。当时的北京大名府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想想多大块地方,也就是当时没有房地产一说,要是真有的话,以梁中书的角色,能给老丈人弄座金山当寿礼。
对于皇帝来说,大名府当然是皇帝的。可对于蔡京来说,大名府也是蔡京的。对于梁中书来说,大名府是老丈人给的。公权私用最大的弊端就是公权力可以转化为私权的利益载体,有多大的公权,就会有多大的私权利益。名义是皇帝的,实惠却是蔡京们的。私权还有一个更大的特点是对公权的无情腐蚀,因为私权的唯一属性就是私。既然这个地方不属于我,但权力的利益却属于我。于是乎,就借公权的名义疯狂的揽私利。口号喊得越好听,说不定捞得私利越大。越美好的蓝图,越好听的话语,揭开布幕越污秽不堪。中国自古哪朝哪代都是替民行天命,以一个天下百姓利益的牌坊当幌子,然后干尽狂撷私权利益的勾当。
梁中书作为一个士子,能够进入权力体系的核心,掌握公权也就成了必然。而公权却由私授,士子的那点可怜天下心也就丢到了耳后。从梁中书 赏识杨志来看, 此人还是很有一些见识,绝对不是一个草包。当官能够识人用人也是必备的素质。但就像黄鼠狼抱耗子,权力基因决定了权力核心的人物都必须放弃一部分做人的原则和智慧,来应对和屈服现实。小德既毁,大德安存?私权利益集团为什么都比着坏?概因为这里面是一个逆淘汰的游戏规则。你是不是人才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效不效忠,懂不懂的潜规则。所以,投机专营之辈往往在这种权力体系中上位,久了集体腐败变臭,被一起一起的梁山运动给拖垮,直至万劫不复。从《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当时的宋朝非常繁华兴盛,但也暗藏危机。腐败的权力体系会很快丧失自警能力,而且还会对外部的警讯不屑一顾。所谓千秋万载心,独夫民贼意。如此的麻木不仁,结果可想而知。
以梁中书的能力,如果政治清明没有私权授受这回事,说不定北宋不会被那么快被内外合力给灭掉。当统治者的危机不但来自外部,而且来自内部的时候,政治上其实已经失败,灭亡也就为期不远。因为轮到梁山运动频起的时候,统治者内部已经没有自我洁净的能力,而这时因为执政自信心的下降和既得利益集团对即将失去权力的担心,将会变得非常暴虐。动辄举刀杀伐壮胆,而越杀就越担心,以致最后自己在暴虐中被消灭。每个朝廷的后期,都是如此,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