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红楼梦》十首怀古诗/仲丽辉
《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梦中有梦,谜中藏谜的旷世奇作。因而引来了红学家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更有多少红楼梦探佚者的牵强附会,无数红楼迷的盘根究底。
而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就是谜中之谜的谜语,谜底不但让书中的人没有能够猜出来,也让世人刹费苦心,让历代红学家绞尽脑汁,探佚者用尽心机,《红楼梦》爱好者的冥思苦想,然而却都没有能够得出一个尽善尽美,让人信服的谜底。可以说自从《红楼梦》一书问世之后,就有多少人试图通过对十怀古诗的剖析和解读甚至探研来参透诗中到底掩盖有什么样的玄机,隐藏着怎样的谜底,但终究没有得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十首怀古诗以谜语的形式出现,说是无心又似有心,若说无意又似有意;要说有心又似无心,要说是有意又似无意,让人看似随意而作,又似刻意这么写,十首怀古诗到底隐藏着怎样的谜底,又似乎要向世人暗示什么,真可谓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令人扑朔迷离。总之,红楼梦的十首怀古诗为后人布下了一个难以猜测的谜局。
不过,我倒觉得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不单单是小说的一种承接方式,使小说的章与章之间能够承上启下,回与回之间承前启后,使小说能够前呼后应,给读者造成悬念, 吊读者的胃口,也不是单纯地为猜谜而猜谜这么简单,更不是让世人刹费苦心地为了去猜谜而作,而是另有寓意,而且寓意深远。十首怀古诗以谜语的形式出现只不过是作者写作的另一种隐藏手法,因此在解读十首怀古诗时我们不要与小说割裂开来,单方面地去揣测,去猜度,而应该从不同的审视角度去理解、去解读,与小说描写的特定环境和人物联系起来读,才有可能读懂,读明白。
倘使说“好了”歌是是借助“跳出三世外,不在五行中”的道人来评判功名利禄的话。那么十首怀古诗则是以一个豆蔻年华的小女孩的看法来评判,以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的审视角度来评判,可谓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在《红楼梦》中,薛宝琴这个豆蔻年华的小女孩对于古史曾经出现过的史迹和历史人物评判的一番见解和不同凡响的见地确确实实让世人惊叹,有多少须眉男儿自叹弗如,又有多少伟丈夫望尘莫及。(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赤壁之战对于三国历史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也是我国军事史上一个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成功范例,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不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使吴、蜀两国从军事上的被动局面转为能够和魏相互抗衡的对峙局面。赤壁之战同时也造就了诸葛亮等人的成功辉煌,把诸葛亮等的人生事业推向了高峰。因此《三国演义》的作者在叙述和描写这段历史故事时尽量表现得得淋漓尽致,以夸张的手法竭力去铺叙,极度去渲染、去烘托。不过,无论是孙权所创建的吴国也好,还是刘备所创建的蜀国也罢!孙权、刘备、诸葛亮等人的功勋或多或少都是建立在无数冤魂和累累白骨之上的,是无数个冤魂铸造而成的。“回首往事如流水,一将功成万骨枯’。薛宝琴在哀叹的同时进行了谴责和评击。
然而对于孙权、刘备、诸葛亮等人的功勋,薛宝琴这个小女孩却不怎么赞赏,还以“徒留名姓载空舟”的态度给进行否定和带有几分嘲讽的口吻,而对于那些无辜枉死的生命却是寄以更多的同情和惋惜,把笔墨描述的重点放在了那些无辜枉死的生命身上。红楼梦的【赤壁怀古】让我们透过轰轰烈烈的赤壁之战而看到了它悲哀的另一面。
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子房,张良也,具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略,曾经帮助刘邦推翻了暴秦,建立西汉政权,可以说功可盖世,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却被东汉的马援所取代。其实不管张良也好,马援也罢,终究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化、被历史所淹没。
“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如果单纯从诗的表面来理解的话,这是对张良卓越功勋的描写和表现张良声名远播的形容。“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随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发展,张良的不朽功勋终究被历史所淹没,被东汉的马援所取代,那么马援又将会被谁取代呢?马援之后又将是会是谁呢?薛宝琴给我们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和一个思考的余地。
【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绊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名利”二字着实诱惑人,即便那些所谓的隐士都不能免俗,何况于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又有多少人不甘寂寞呢!其实有些人根本不适合去追逐所谓的名利,可以说和“名利”二字毫无瓜葛,但却要拼了命的去追名逐利,其结果不但毁了一世的清誉,还落得一个欺世盗名的嘲笑,甚至是身败名裂的结局。不过不管真名士也好,假名士也罢,争名逐利的最后结果都没有一个好的结局。钟山:古迹颇多,可是薛宝琴却单单选择一个隐士的事来评判,这本身又是一个难解的谜。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韩信,曾一度穷苦潦倒,几乎沦落到丐讨的地步,后得一个老妪的施舍,才得以活命,还曾遭受过淮阴恶少的胯下之辱,因此一心想出人头地,然而当功成名就、位极人臣的时候。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纵横疆场的一代名将,却遭到杀谬,其结局是何等的悲烈,何等的惨烈。
一个人只有在死后才可能盖棺事定,然而薛宝琴描写韩信在三齐位定的时候就已经盖棺事定了。
不过希望世人不要因为韩信的“三齐位定盖棺时”的结局“就存有歧视之心、轻鄙的眼观。因为韩信乃是一个重情重义,至情至性的人,即便对送他几停饭吃的老妪都念念不忘,知恩图报,赐予千金,而对刘邦更是忠心耿耿,可以说是到了推心置腹的地步。他虽然为西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建下了不世的功勋,然而刘邦却出于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借口而把功可盖世的韩性杀掉,这本身不是韩信的错。韩信的悲剧不单是个人的悲剧,同时也是历史的悲剧。
韩信由人生的低谷走向人生的高峰,本来是不容易的,然而当否极泰来的时候,却是乐极生悲的开始,想世间万物大抵如此,物极必反 ,乐极生悲,韩信不例外,世人也不例外。韩信这位位极人臣的大汉功臣,即便丰功伟绩又如何,终究还是难逃最后被杀的宿命,由韩信的悲剧而可推及世人。
我在《青史烟云》一文中曾经对韩信评判道“太平本为将军定,谁见将军度太平。”
【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为了权利之争,为了谋朝篡位,杨广弑君杀父,全然不念兄弟手足之情,然而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即便是穷奢极侈又怎样,风流无限又如何,终究落得个众叛亲离,怨声载道的结局,遗臭万年的下场,最终还被世人所唾骂。一句“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以设问的形式道出了繁华过后的凄凉境界。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六朝遗迹枚不胜举,六朝梁栋比比皆是,然而薛宝琴却不去歌咏,却把笔墨的重点放在了缅怀王献之与桃叶题诗送别的故事上去,而对于所谓的六朝梁栋,在薛宝琴的笔下却只有留下“小照空悬壁上题”的份了,这就是薛宝琴不同于以往的文人骚客的评判。
【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这两句虽然是写王昭君出塞的故事,但却是写得比较含蓄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相反地却是写得比较直观。樗栎,这是薛宝琴对封建制度的最高统治者——汉元帝的讽刺和评判。薛宝琴明是写王昭君,但暗评判的却是汉元帝,把笔锋直接指向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可见薛宝琴是借助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来评判汉元帝的。
王昭君出塞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封建社会,毕竟和亲政策要比战争政策好得多,但是以大汉朝央央大国的国力来说,却要靠一个当时只有十九岁的小女子去和亲来换取国家的和平,边境的安宁,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和悲哀呢?记得读高中的时候,我就读过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书中曾经这样写道“原先王昭君的坟前尚有两个石狮、四个石虎,而现在只剩一个残缺不全的石虎在陪伴着这位远嫁的姑娘了”。每当读及此处,心里就有了一种落寞和凄凉之感。青冢怀古一首足以让那些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们感到汗颜。
【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在,此日衣衿尚有香。
马嵬,因杨贵妃被缢死此处而得名,在《杨贵妃外传》里,据说杨贵妃并没死去,只是自缢之时闭过气去,被谢阿蛮等宫女所救,而后东度扶桑,到了今天的日本。
关于杨贵妃其人,历史上众说纷纭,但更多的是讽刺,有漫骂的,有嘲笑的。好象大唐由繁荣走向衰落,直至灭亡,责任全都系杨贵妃一人,而却都愿不去追究作为最高统治者——唐玄宗的责任,其实在唐玄宗当政期间杨贵妃是不得参予朝政的。
不错,唐玄宗曾经一度把大唐的发展推上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最高峰,开创了史无前例的大唐时代辉煌——开元盛世,然而这些都得益于武则天留下的两个人才—— 姚崇、宋景的辅助,当姚崇、宋景相继过世之后,唐玄宗自己选拔的宰相又是些什么人呢?先是“口含蜜语腹藏剑,处心积虑夺兵权”的李林甫,继而是奸诈贪婪的杨国忠,之后又宠信野心勃勃的安禄山。每一个都是独揽大权,弄权朝野,都是想扩充自己的势力,根本不顾国家的安危,百姓的死活,使中国历史上再一次出现了“外戚持政尽私欲,宦官弄权朝野荒”的局面。
可在封建卫道士的眼里,功,男儿也,过,皆是女子也,即便堪称风华绝代,风情万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玉环也难以幸免,被唾骂为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而在薛宝琴的笔下更多的是感慨和叹息,寄予了理解和同情。
【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薛宝琴以反衬的手法借助那些所谓的封建卫道士们的口吻反其道而行来对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进行评判,真是别具一格,别开生面。
在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们的眼中,《西厢记》里张生和崔莺莺私定终身的爱情故事简直是离经叛道,是不符合封建制度所谓的道德标准的,是不符合封建礼教的所谓道德规范的,于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所不容。但是薛宝琴却把他们放在和一向被世人所称颂历史人物一起来进行评判,表现出她的思想倾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为情而生,为情而死,足以感天地、泣鬼神。 只要还有感情的人读了都会受到感染,都会被感动,虽然被封建社会的维护者们所禁锢,所压抑,但却他们的真情却足以让那些封建卫道士们感到汗颜。
《西厢记》里张生和崔莺莺私定终身的爱情故事以及《牡丹亭》里柳梦梅和杜丽娘暗生情愫的爱情故事虽然不被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们所看重和推崇,在红楼梦中就有这样的描写,薛宝钗求重新换两首,后被林黛玉等人阻止,方才作罢。
《西厢记》和《牡丹亭》的爱情故事却是源远流长,在街头巷尾、市井村郭得以广泛流传,还被艺人搬上了戏坛和舞台,通过说书、戏曲的形式进行传颂,而成为妇幼皆知,万口传颂爱情故事,并且还成为了上层社会贵族小姐们的生活圈子里茶余饭后的娱乐,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在《红楼梦》中就多次描写到上演《牡丹亭》里的故事片段,宝玉和黛玉读《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并且还受到了不同程度感染。就如林黛玉说的那样,就连三岁的孩童都知晓,何况咱们,可见《牡丹亭》《西厢记》》在人们心中的影响程度非同一般。
在红楼梦中,《西厢记》里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以及《牡丹亭》里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一向名不见经,但薛宝琴却把她们抬出来和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一道相提并论,这可是前所未有,同时也说明了薛宝琴这个清纯似水,清丽如画的少女的思想倾向。
回头我们再来看红楼梦十首怀古诗在排列顺序上的布局,第一首赤壁怀古,世人为了一个“功”,争得头破血流,甚至是尸横遍野也在所不惜,结果留下的却是累累白骨,无数冤魂罢了。第二首交趾怀古,张良、马援,虽然建功立业又怎么样呢,终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淡化、历史所淹没。第三首 【钟山怀古】世人除了争“功”之外,还去争一个“名”, 争得 “名”又如何?留下的被人嘲笑的结果。第四首 淮阴怀古,韩信“功”、“名”俱得,可是却终究难逃最后被杀的结局。第五首,广陵怀古,世人除了功名而外,还有利禄,功名利禄往往是连在一起的,然而杨广却只落得遗臭万年的下场。第六首 桃叶渡怀古,功名也好、利禄罢,都是瞬间既逝,只有不朽的爱情才与世长存。第七首 青冢怀古,若是要论功的话,王昭君出塞的故事虽然是凄美的,但她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和,她的功勋才是卓著的,流芳千古的。第八首马嵬怀古,当荣华富贵逝去之后,就只有天长地久情了。第九首【蒲东寺怀古】和第十首【梅花观怀古】,西厢记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以及《牡丹亭》里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不管封建的卫道士们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但是他们的爱情故事将是源远流长。总之,一切的功名利禄都是虚的,只有一个“情”字才是真实的。
繁华逝去悲欢尽,花开花落春离去。
一曲红楼梦多少,却让世人费猜疑。
“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这首诗的谜底就是猜谜, 让我们用就来作为结尾吧!
解读《红楼梦》十首怀古诗/仲丽辉的评论 (共 159 条)
浪里龙:天人浪茫茫:青冢怀古的解释涉及的有点远,在遥远的远古,这黑水便开始流淌了,一直淌到了现代,因此说黑水洋洋那是一点也不为过。可是,这黑水又总是似淌不淌的,淌淌歇歇恰如呜咽哭泣一般。这个黑水,每来一次,都要麻烦的洗刷一次,若总是看不到黑水终结的时日,那该是多么令人愁苦的事情啊,由此人们想到了不能终止的原因,那就是汉家制度诚勘叹,由此人们想到了和亲法的实施,矛头直接指向了导致昭君出塞的那个皇帝。实际上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他那里,还是要从汉家制度上来考虑。有人以为汉家制度已经实施五千年了,已经很圆满了,还有什么可考虑的呢。其实不然,红楼梦的作者在这里郑重的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那就要,应忏万古羞了。
浪里龙:天人两茫茫:宝钗的一首,乃是补齐梅花观怀古一首的。黛玉的一首乃是补齐浦东寺怀古一首的。这样一补不但补齐了十首怀古诗,也是在告诉人们,谁是怀古诗的作者,那就是怀古诗是才女所作。并且,qo中的两个才女已经明明白白的展现在这里了,而且,笔者用了前八十回的篇幅,向人们证明了他们是才女。那么,另外八个才女又在哪里,这就时候使得人们需要寻找和塑造的。可是后世的人们,却是在忙着另外搞一些什么狗尾续貂之类的东西,高鹗补齐了一百二十回,补的是南辕北辙,与红楼的宗旨大相径庭,他为什么劳而无功,就因为他没有参透无底诗。周汝昌弄了一个红楼新证,究竟证了些什么,又有谁知道,直证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刘心武弄了个秦学出来,说林黛玉是沉湖而亡,结果把自己弄得灰头土脸。这也是不解俗物诗的必然结果。
浪里龙:天人两茫茫:十首怀古诗的答案从第一首开始有人道依次是:书,棋,信,纸,琴,画墨,印泥,毛笔,砚台。这只是其中的一种答案。对错与否,无从得知,有人也不愿得知,你若说他不对他心里就老大的不高兴,还说你在制造不和谐气氛,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喜欢听人奉承,喜欢听人夸奖,这是研究学问,应具有的态度吗?可有人就是喜欢听那答案,就那十几个字至多二十几个字,可是若解释起来,就须下笔千言,或是洋洋万语,有人依看写那么多,就又不耐烦看了,心想你说对就对,谁跟你说那么多,研究红楼,研究到这个份儿上,真是让人不敢想象。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即或是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了答案,而作者,为什么,以这样的俗物做谜,也还大有一番议论,这是世俗的人们一时半会,也弄不清楚的,因此即或是笔者的解释直白到已经近似于公布答案,但笔者还是不能公布答案的。 也许有人会说,谁稀罕你公布答案,你的答案就一定是对的吗,那么多人都错了,你也一定是站在错误的行列里,有什么办法能使你们相信呢,我想,第一你们一定顶不要,迷信所谓的大师,在这里我不敢提那个大师的名字,因为一提便是个人攻击,我否定了他的谜底答案已经是大逆不道了,
天人两茫茫:三,水,红,西,是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更是其中的典范,可与西方文化相比美,可以说无论我们怎样赞誉它都不为过,只可惜的是我们至今都还没有找到一个适当的赞誉之词去赞誉它,迄今为止我们所使用的赞誉之词,都不足以说明他的伟大,超凡与不俗,他代表着东方文化的最高峰也居于人类文明的顶端,可惜,现今的西方世界对之并不认同,这个不认同也许并不是西方人的错,而今的东方人对之也不甚明白,把一枝箭拿在手里,只说好箭,好箭,可是并不知道好在哪里,整个一个叶公好龙,而今,在产生红楼梦的故国,这种叶公好龙者,大有人在,岂止多如牛毛,岂止汗牛充栋,更可悲的是他们并不知道并不承认自己的叶公身份,他们自吹自擂,拉大旗做虎皮,到处招摇撞骗,或许,你这样说他们,他们并不甘心,但是,这些人你不要太色厉内荏了,如果你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大师,那你能不能给一下怀古诗的答案呢,更重要的是,诗中所揭示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在现实世界中表现在哪里,更能否给出解决的办法吗。举一个例子吧,怀古诗其二,是俗物,却能振纪纲是何道理,声传海外都在什么地方,达戎羌又都在哪里。现时的世界,现实的人们一时半会还会转不过来这个湾,曹先生给人们出的题实在是太深奥了。
天人两茫茫:研究红楼,有两大内容,其一是研究作品本身,此是谓红学,其二是研究作者其人,此是谓曹学。作者写红楼的时候,据说家境已经很贫寒了,可是作者这个时候,想到的是自己吗,我们看一看怀古诗其七,冰弦拨尽曲中愁,他想到的是俗物的忧愁,还有,汉家制度诚勘叹,他想到的是整个制度的兴衰,这是何等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能从这个高度去理解作者吗,有人说薛小妹不会有这么高的境界,殊不知作者总是量体裁衣的,他的诗都是量人打造的,是作者在发幽思之苦的。忧俗物之忧而忧,乐俗物之乐而乐。这是何等的情怀,他的作品能没有高度吗?我们现在都在讲创新,红楼作者用他的红楼创了一个新,我们在解读红楼的时候,却完全没有了创新,这不是在倒退吗。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在等着我们去创新呢!
天人两茫茫:研究红楼,有两大内容,其一是研究作品本身,此是谓红学,其二是研究作者其人,此是谓曹学。作者写红楼的时候,据说家境已经很贫寒了,可是作者这个时候,想到的是自己吗,我们看一看怀古诗其七,冰弦拨尽曲中愁,他想到的是俗物的忧愁,还有,汉家制度诚勘叹,他想到的是整个制度的兴衰,这是何等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能从这个高度去理解作者吗,有人说薛小妹不会有这么高的境界,殊不知作者总是量体裁衣的,他的诗都是量人打造的,是作者在发幽思之苦的。忧俗物之忧而忧,乐俗物之乐而乐。这是何等的情怀,他的作品能没有高度吗?我们现在都在讲创新,红楼作者用他的红楼创了一个新,我们在解读红楼的时候,却完全没有了创新,这不是在倒退吗。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在等着我们去创新呢!
天人两茫茫:读红楼,读怀古诗,是简单的猜猜谜就完事了吗,猜着,猜着,能猜出感情来吗,因为作者是带着感情来写诗的,猜出感情来,才算猜到了家,如此这般也才能猜出谜底来,如此也才能感受到谜底的苦和乐,如此也才能为谜底分忧解愁,例如,怀古诗其七,这冰弦就是那怀古诗的谜底的化名,而这个谜底无疑是有感情的,是拟人的。因此,读诗,猜谜,感谜,怜谜,以至于,解谜,救谜,经过这一系列的转化过程,人们的思想才会得到升华。这样看来,曹师的红楼,谜语,是要解救整个人类的,曹师是人类的救命师。进而那红楼梦呢,就是人类的救命书,是救世福音,因而,曹师是耶稣基督,是上帝耶和华,是救世主阿门,是圣母玛丽亚,是真主默罕默德,是佛祖释枷牟尼,是太上老君,是观世音菩萨,是补天女娲。
天人两茫茫:红楼时代,那诸多的闺阁千金们,制灯谜,写谜诗,猜诗谜,猜的结果却是,都不是。时光荏苒,到了近代现代,距红楼时代,时光已逝去百十多年,当代的诸多的大师们,也兴趣盎然的猜灯谜,猜诗谜,猜的结果却也是,都不是。这是为什么,难道红楼的千金们,真的猜不出来吗,应当不是,以釵黛的才气,他们应该是猜得出来的,但是,他们是故意不说出来,也就是说作者故意不告诉大家,让人以为是千金们在搞怪,那么新时代的才人们,也猜不出来,那是不是害了红楼千金们的搞怪病。这个千金搞怪病,究竟是个什么病呢,如果这个病不能解除,那再过几百年,猜谜的结果,将仍然是,都不是。为什么总是这个结果呢,因为,社会环境一直没有变。那一直没变的社会环境是什么呢,那就是,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人们已经不能从直立行走变成四肢爬行,不能再在树上过攀援生活了。如此看来,都不是,还将继续下去。呜呼,谁能打破这个,都不是的,魔咒呢?
天人两茫茫:红楼梦回目编排自有奥秘,比如,胡庸医和薛小妹被编在了一个回目中,这是为什么,本来是不应该这样排的,如果薛小妹的怀古诗都被顺利的猜出来了,那就不应该有挤在一起的现象出现,可是,大家猜了一回,都不是的,这便出现问题了,作者既然不让千金们猜出答案来,就是有意留给后人来猜,并且估计后人也猜不出来,果然,百十年后的人们猜得个五花八门让人大跌眼镜,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后人犯了一个错误,一个和胡庸医类似的错误,因此薛小妹和胡庸医出现在一个回目当中,这是作者有意设计的社会检验测试,果然,后人不幸中招了,因此有人说,无底诗是作者在搞笔墨游戏,是在耍雕虫小技,可是从这种回目安排法看来,这不是什么笔墨游戏,不但不是雕虫小技反倒是雕龙大计,作者文心雕龙,雕出了红楼梦这样一只腾飞五洲四海的,大龙出来,这不但是一条大龙,还是一条真龙,活龙,一条中国龙,一条中华龙,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祥龙。好好研究红楼吧,心无旁骛才是应该具有的心态。
天人两茫茫:关于红楼梦的主题,主旨,中心,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了。我们不要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红楼,我们只要一个红楼,我们要加大力度,集中精力,对着一个红楼加以研究,这样我们的研究才会有效率,出成果。当然,无门已经对怀古诗,给予高度的重视了,但是,这还不够。作者为了推出怀古诗加快速度推出了薛小妹各个人物又推出了湘,钗,宝,黛这些红楼梦中的重量级人物,用她们的一词三诗给怀古诗做前铺,更意味深长的是作者又用了五美吟来给怀古诗做后垫,有人说五美吟,是林姑娘诗作的最高峰,实际上,这个五美吟连同前面她作的无底诗,都是为怀古诗做铺垫用的。说起来,红楼梦中的诗词是红楼梦来一举成名的精髓,五美吟虽美但和前面的无底诗是比起来,则显大气不足,。气之大者,唯怀古诗是也。一代倾城逐浪花,是只悼一个西施而已,而冰弦拨尽曲中愁,则大气许多,更不要说鳌臂三山独立功。外国人译红楼,最挠头的就是这诗词,让老外愁去吧。
天人两茫茫:红楼梦一书有一个灵魂,一般说来叫主题,读红楼必须时时抓住这个主题,按作者的提醒那就是谁解其中味,谁离开了其中味,谁就会犯错误,作者还在书中特意安排了一个故事情节,形象的提醒人们,不要忘了其中味,这个故事,就是胡庸医的故事,这个姓胡的医生因为忘了其中味,所以他成了庸医。我们后世的人们猜红楼的怀古诗,恰恰就是忘了其中味。书中的贾宝玉就是个时时不忘其中味的人物,当他被打的疼痛难忍的时候,他就大呼姑娘的名字,于是疼痛立刻就消失了,这不神奇吗,这就是其中味的神奇之处,所以,猜谜不忘其中味,应该是猜谜惨败之后,所应得出的血淋林的教训。哈哈,姑娘制谜给母推,有谁能解其中味?二百年来研红者,越是大家越悲摧。
天人两茫茫:红楼梦的作者是阐释宇宙造化规律的大师,这个宇宙造化规律是神奇的并有着不可违抗的巨大威力。读红楼梦能体会到这一点那是很不容易的。那作者是怎样阐释这一点的呢,有诗为证,请看宝钗的无底诗,镂檀锲梓一层层,岂是精工堆砌成。这个一层层就是造化的结果,反过来这个结果又体现造化的神奇是神奇的体现,所以诗中又说,几时半天风雨过,不管什么时候,既然有造化的结果在,它就必然要客观的顽强地反映造化的神奇,该兴风时兴风,该行雨时行雨,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不论释迦有多么强大的根基,所以无底诗中又说,何曾听得梵铃声。红楼梦作者的智慧和高瞻远瞩,实在是令人钦佩。正是,高屋建瓴红楼梦,千秋万代指迷津。无底诗谜底何在,宇宙造化小心猜。
天人两茫茫: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史湘云的无底词,有人说这词已经有底了,但是各位不要忘了,众人在评价史大姑娘的谜语时说的是刁钻古怪四个字,这也就是说史姑娘所给的谜底是当不得真的,真的当作了真的看时,反倒是假的了,这便是书中一再提到的,提醒诸位的,假作真时真亦假。作者在这里又一次的,提到了人生在世真的意义何在,再一次的宣示红楼梦的题旨需要人们认真地加以考虑的,事情仅仅是一只去掉尾巴的猴儿这么简单嘛,怀古诗也仅仅是猜一两件俗物那么简单嘛。红楼梦为什么是世界的红楼梦,因为它所探索的是全人类发展的大问题。也就是说红楼梦不仅是中国梦也是世界梦。大家好好钻研世界红楼梦吧,中国的红学家们已经落后了,但希望以后不要再落后了。
天人两茫茫:下面提一下,怀古诗其五,广陵怀古,这首怀古诗的关键之处是在,展眼过,几个字,这个展眼过说起来很快,是对于整个人类历史长河而言,'实际上也是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即使已经过去了,也是有历史的遗存,谁能来研究这个历史的遗存呢,红楼梦的作者便关注到这个问题,在这里把问题提出来,推荐给大家研究,可是这个大家,包括红学大师在内,光猜谜就猜了个天翻地覆,哪里又会想到去研究造化的发展变化规律呢,这些大师本不是一个级别,不在一个水平,研究的事情,看起来也只能是红楼千载空悠悠了,想到此,也只能是独怆然而泣下了。有人说已经过去了还研究它干什么,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对的,现实中存在在的问题还真不少,解决了吗,看似解决了,实际上则是根本没有解决,解决了天上人间,又会出现皇家一号,还有海天盛宴动尚且没有动过。谁能预见还会出现一个什么东西。
天人两茫茫:发一回帖真的很不容易,距上一回发帖,一晃,已是一月有余。别人是不是以为本人已不想发帖了,其实不是的,这期间本人遭受了验证码的羁绊,登陆不上,真的不胜其苦,发帖也只好作罢。现在再捡起来,当初的思绪已不知道断到哪里去了。因此只好重打锣鼓另开张了,这又从哪说起呢,再从怀古诗第七首说起吧, 对怀古诗的理解,其正确与否,是判断续书真伪与否的的关键,远了不说,单说五美吟的作者,当不是红楼的原作者,他所理解的昭君出塞,其层次是很低的,只限于红颜薄命古今同,这里与青冢怀古的意境实在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今我们要试问,谁能理解汉家制度的含义和所指,解窄了不行,要往宽处解,解宽了才是原作者的胸怀,原作者要解放的是全世界,这心胸只有鲁迅才具有,才呐喊过,他身体力行成功的刻画了一个祥林嫂,正是怀古诗中所说的樗栎。再说王昭君的青冢其规模甚至超过了历代的君王,可见其在世人眼中的地位,红楼的作者也给于乐寓于了了极高的评价,使她在黑水茫茫中脱颖而出,试点一赞,绝世惊艳出汉家,胡尘漫漫她杀伐,谁知一旨从胡俗,从兹沦落在天涯。
天人两茫茫:红楼十首怀古诗之前有一首史湘云的点降唇一词,也应视作无底诗系列之一,有人说该词已有答案,不应在其列也,其实不然。笔者以为,该词之所以要所给出答案,其实使用的是一种障眼法。真正的答案其实不是耍戏的猴儿。该词所隐藏的俗物应与后面的俗物是同一类俗物才是。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看红楼必须深入细致才行。不独解此节谜语诗是如此,解后面的各节诗词也应是如此。比如说,后面的五美吟,西施一首,表面上看一代倾城逐浪花是说西施被沉江的命运,实际上细一分析也是说了西施后来跟夫婿浪迹江湖云游四海的遭遇,所以这一句诗竟有两重的意思,多次的品味之后,才有得出了这一点点的体会。因此笔者以为读红楼不细是不行的。许多的读者以为猜到了是猴儿的结论便以为是大案告破,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用DNA比对一下才是硬道理。依此类推,怀古诗第七首青冢怀古的谜底绝不仅仅是墨斗那么简单。不管答案是什么,昭君,总该是应该怀念一番的,历代的怀念诗多不胜数,故笔者也想充数一把。赞曰,青城南郊青青草,帝王也羡青冢高,绝代惊艳胡尘里,家乡何处知杳杳。
天人两茫茫:此前点评怀古诗青冢怀古,笔者曾点赞昭君,有一句说胡尘漠漠她厮杀,后来发现笔者的笔记则说胡尘漠漠我厮杀,究竟是他厮杀好,还是我厮杀好,经过比较笔者发现,这要由笔者的思考角度来决定,昭君出塞已是历史故事了若从历史出发思考的话,当是她厮杀,若从昭君自身出发思考的话,那就要用我厮杀因为昭君已投身到伟大的历史实践中去了。再如贾岛诗用推用敲全凭诗人所处的意境而定外人是无法定夺的。再说西湖的断桥断与不断全凭故事情节而定,当初白素贞与许仙相会在这里,那个桥是不断的,后来白蛇金山战败再来此桥之处,那桥必然是断的,若从断桥残雪的景致出发,则雪不化桥不断,雪残则桥断,若从游人的角度出发则游人不断则桥不断若游人稀缺则桥断也,若杭州峰会之后,国际友人也加入其中,则断桥永不断也。
天人两茫茫:说到怀古诗的作者有人说,这不是十几岁的女孩所能作出来的,为了证明这些怀古诗确系薛宝琴所作,作者在后面讲了一个真真国女儿做诗的故事,由此我们可知那真真国女儿尚可做诗,哪汉南国女儿岂不更可以作诗,那薛小妹作汉南国女儿诗,也即怀古诗,岂不合情合理。至于真真国女儿诗是不是真真国女儿所作我们另当别论,薛小妹的怀古诗是不是薛小妹所作我们也另当别论,不过,真真国女儿诗中的一句,汉南春历历,向我们透露了很多信息,江南美女如云,或曰才女如云,岂会缺乏作诗高手,薛小妹阅历广泛,耳染几句,拿来怀古岂不便当许多,何必要一一自出,劳心费力呢?况且十首怀古诗出台前后,已向人们透露了两位才女,另外再找出八个才女出来,即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天人两茫茫:宝琴为证明其见多识广讲了一个真真国美女会做汉诗的故事,并且还真的做了一首诗出来,不过且当场被黛玉戳穿,这个事情被宝钗解释成真假莫辨的结果,很显然,这个真国女儿诗连同前面的怀古诗或叫汉南女儿诗其真假似乎也没有深究细挖的必要了,何以我们一定要确定,每首必定要弄一个美女出来,凭宝琴的才智,十首八首系由宝琴独作是不在话下的,只不过钗黛先做了两首在那里,宝琴再作的时候没有实地的古迹只有书中古迹的两首,被提出来说是要加以讨论或者重作,而宝玉作的那首是不做数的因为他 作的不是女儿诗,至于探春的那一首为何又不用了呢,因为已经凑够了十首,不用也罢,因此没容她念出来就一窝蜂到前面吃饭去了。
天人两茫茫:欲知红楼梦,须解怀古诗,可这怀古诗解起来,真是费劲的很。近来,笔者又在网上浏览一番,那无底诗的莫明其妙答案,又钻出来不少,看来真是要向万个答案努力了。曹公已经无法起来斧正大家了,他早知事情会是这样,但是他没有放弃后来的学子,他煞费苦心地为大家找了一个代言人,这就是薛小妹,她虽然以真真国美人的身份露面,但还是以一首女儿诗给大家指点了迷津,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不论朝代如何变幻,满清也好,民国也好,共和也好,不懈的钻研下去才是唯一的正路,岛云蒸大海,只要有了浩瀚的大海,还怕没有岛云的出现吗,月本无古今,任那时光的流逝怀古诗的答案却是唯一的,到哪里去找呢,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去关心关心汉南春,是不会一无所获的。
天人两茫茫:有人以为,周氏斯人已去,还揪住其新证不放,这还有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不是揪。乃是欲不使人淡忘而已。其人是研红楼,其书是证红楼,谈到其人其书,为其辩护也好,驳其理论也好,都不免要提到红楼,这样红楼就不会逐渐被人淡漠了。而我们现在的大学的中文系教授或博士导对红楼的关心程度,几乎为零,若提到怀古诗,更是惊讶万分。啊,红楼中,竟还有这样无底诗!大学的老师的状况如此,可想平民百姓,又会如何。写到这里,我有点赞许李绍红了,不管李版的红楼梦拍的有多么拙劣,但那时候终是掀起了一股红楼热,有人摩拳擦掌要拍一百一十回的红楼梦,可是等到现在竟然消声秘迹了。殊不知,外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每年都有新版推出,而我们发布一个新版红楼梦竟是如此之难。红楼梦还是我们的经典吗?即便红楼梦不能年年翻新那黛玉传总该有新版吧,中国的黛玉们,蒋梦婕,闽春晓,李旭丹们都逐渐的老去,有的尚未一展芳姿便凋谢零落了,坐在天寿园里的陈晓旭,可是已经望眼欲穿了。
天人两茫茫:红楼梦进到五美吟的章回美女们不再讨论俗物诗的底,而是翻其诗意而用之,宝钗又特别对青冢怀古日后的翻作做了一番评论,并赞黛玉翻得好。试想姑娘们若不知其底会其意会翻得好吗,故通过这一段文字的描述,作者是在告诉人们姑娘们已经猜得怀古诗的谜底,前面所说的都不是的,是掩人耳目的,那为什么姑娘们不说,而作者也不说呢?那是因为那谜底是不好说,也不能说的,那为什么不能说呢,实际上作者在第一首怀古诗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只是读者们忙于讲解赤壁之战的故事,而忽略了谜底的探求。赤壁怀古中的第二句,真是太有分量的一句话,请看徒留名姓载空舟,这是一句社会现实的如实写照,而二百年后的今天,这个社会现实依然没有变,并且这个现实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也不会变,因此作者并不想揭示谜底答案,那么怎么办呢?那就只好等了,等什么昵,等华夏人都去读红楼猜红楼演红楼,等世界人都去读红楼,猜红楼,演红楼。换句话,那就是,在而今眼目下,周遭红楼的氛围是大大的不够。换句话说是氛围太坏了!写到这里,笔者也有了一首小诗与各位切磋,也是
天人两茫茫:红楼研究的瓶颈,起初甄士隐的研究引发了索隐派的出现继而考证派应运而生,由于发现了红楼蕴藏了许多谜团,故而揭秘派又横空出世,故曹学,秦学,土默热学,又不约而同纷纷现身,而如今猜谜热又波澜壮阔起来,可惜的是这个热没能够开花结果,因为猜的结果所有大家俱个告屁,使得这一研究陷入了瓶颈。如果问题单纯是探索不利也便罢了,可是,问题的关键是疼,光研究态度出现了问题,各个猜谜者,纷纷满足于自己的一知半解,老子天下第一,固步自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为自己是泰山也还还是罢了,把别人的也一律视为泰山,我的对,你的也对,大家都对,还不争不辨,一团和气,而实际上大家错的一塌糊涂,这种的学术研究风气,会出成果吗。若不然,你说东,我也说东,盲目跟风,我错了对不起你也错了,谁也别说谁,错了也是对的,大家都对,这样,你好我好扯乱皮袄,大家谁都不伤筋动骨,共同走进新时代。举一个例子吧,那第七首青冢怀古那谜底是墨斗吗,那谜底显然是错误的,那墨斗是木匠的专业工具,那能是俗物吗,墨斗对木工很常见,对千金小姐来说也是常见的吗,况且常见就一定俗吗。俗一定是通俗的俗吗。
天人两茫茫:怀古诗的景路在哪里,而今的人们猜那怀古诗已经到了焦头乱额的地步,怎么办呢,怎么改变这种现状呢,这种现状不改变行吗,现如今,有的人因为猜不出谜底,采取了绕道走的办法,我猜你不出来就绕开你,不理你,不猜你,不谈你,采取这种态度的人,还应该说是好的可下面一种人的做法就十分的恶劣了,他们象那馋嘴的狐狸一样,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说写怀古诗是雕虫小技,是显深沉,是作秀,是耍大牌,因此他们劝人们不要去想,不要去猜,不要去理,不要去睬,不要去闻,不要去问,只把怀古诗当成臭狗屎抹之。当然还有其他的不同看法,上面提到的两种是最典型的,可是即或是这样,怀古诗的处境也是很不美妙的,长此以往,不是国将不国,而是诗将不诗,怀古诗将从兹消声寻秘迹,或许从今往后小妹的怀古诗一类的文体,就不复存在了。想想这样的前景,悲哀就油然而生。由此还能想到什么。现如今凡是对于行将灭亡的东西,人们能够想到的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工作,韩国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好,他们把泡菜,火炕,珠算,都申遗了,在这里我们切不可让他们,把怀古诗也申遗了,如果万一他们申遗成功了,那我们可就悲哀死了。
天人两茫茫:怀古诗的申遗,究竟花落谁家,也不是一般的平民所能左右的,但是,我们希望的是,不要离开怀古诗的故国。而今的我们究竟有没有这个缘分就看造化如何弄人了。红楼梦中的真真女儿国女儿诗说得好,月本无古今,情缘自浅深。汉南春历历,嫣得不关心。这个汉南究竟在哪里,很多人八方猜得不准,可今日说到韩国,就不能不想到朝鲜的汉江,汉江之南不正是韩国吗,而韩国现如今不正在为立慰安妇少女之象而奋斗吗,有了这种执着的精神,还怕申遗不成功吗,话又说回来,不管谁申遗,能申遗就好,怀古诗申遗了就震动了全世界。也许有人说你这是小题大做,我说,这不是小题大做这是大题大作,我就是要人们看一看薛小妹的诗是何等的伟大。曹雪芹是何等的伟大。曹雪芹是东方的默罕默德。是东方的释迦摩尼。是东方的佛祖。是东方的上帝。阿门!
天人两茫茫:不论什么事物,但凡一经申遗成功,便必然的成为历史的遗迹了。看着这十首活生生的怀古诗成为历史的精灵,那心情该是何等的凄凉啊,由此我想到了探春的判词,清明泣送江边望,q,千里东风一梦遥。清明乃祭奠鬼魂的节日,探春不住地磕头离去,人虽然是活的,可是已如鬼魂一般了。人们这时望一眼无疑是为以后梦中相见留一个影像。所以才有后面的千里东风一梦遥,这个生离更比死别要凄婉得多。故笔者宁愿怀古诗永远无,底也不要这种申遗。有人说你要申遗你有答案了吗回答是,答案已有,但不能公布,如公布了,便不需要申遗了。据现实的人们的认识水平人们是无法理解这个谜底的。与其弄得一头雾水,还不如不知道的好。与其弄得茫然无措,还不如因循守旧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