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闲话“社会生活中的悖论”(十九)——咬文嚼字悖论

2013-12-30 12:58 作者:陈宣章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闲话“社会生活中的悖论”(十九)——咬文嚼字悖论

陈宣章

十九、咬文嚼字悖论

2013年即将过去,《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2013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本人因为写文章,对文字研究很久,仔细阅读该报道,发现“咬文嚼字” 中也有悖论。对于文化领域里的悖论,我们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真对待各种关系。

一、文化与人民。在人类历史中,任何一种民族语文都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语言是群众创造,用于交流思想,文字是专家创造,用于记录人和事情。“语文”指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在没有文字时,事情由“传说”口头相传,其中加入“传说者”的想象,许多“传说”成了神话,等到文字产生后,也就成了神话故事。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文字记录就是史书(铭文、碑文、正史、野史等)。“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鲁迅语)

清末民国初的三大语文运动[汉语拼音运动(当时叫“切音字运动、简字运动”)、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有一个共同目标,即通过改革语言文字普及教育,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然后富国强兵,振兴中华民族。解放前,文化还是属于少数人,绝大多数工农群众是文盲、半文盲,工农子弟没有上学机会。毛泽东提出的“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构思,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结合道路的设想,已被证明并将继续被证明是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工农群众翻身做主人了,除了孩子普遍入学,一个巨大的任务就是扫盲。因为文字脱离人民大众,为了普及文化,必须规范汉语,包括统一语音、简化汉字、规范部首、淘汰异体字等等。汉语拼音发展为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1955-1957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语言随着时代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文化的发展不能只有继承,必须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东西,而文化发展也必须适合人民大众的需要,不能动不动拿古典作为唯一标准,也不能拿少数文人作为唯一标准。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于1978年正式出版(此前有1960年“试印本”、1965年“试用本”),至2007年为第5版。2012年发行第6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规范性现代汉语词典,也是现代各类汉语词典的母典,自1978年第一版面世以来,已印刷400余次,发行5000万册。其“1996年第3版说明”说得明白:“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有演变,一些语词在运用上有了不少变化,并有不少的新词新语产生。”“修订工作主要是增、删、改。”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核心问题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语文”也要为工农兵服务。毛泽东曾经批评大标语中把“工”字的一竖拐两个弯;“人”字的一捺加三撇。这不是“美化”,而是脱离人民群众。

二、汉字继承和演变。

文字也有自身发展过程。任何一种民族文字,古文和现代文有明显差距。汉字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去繁就简,改为小篆。但是,小篆书写很不方便,几乎在同时产生了隶书。汉代,隶书发展成熟,汉字易读性和书写速度大大提高;之后又演变为章草、今草,唐朝出现狂草。随后,糅和隶书、草书而成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盛行。现代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行书,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书写流畅,用笔灵活,至今仍是日常书写的习惯字体。

“汉字七体”为“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咬文嚼字》编辑部的“今年十大语文差错” 大都来源于热点事件,汉字听写大会、高考作文题首当其冲,还有社会事件报道。后两者以“现代印刷体”为标准,汉字听写大会以“楷书”为标准。如果以行书为标准,事情就完全不同。《咬文嚼字》编辑部说:“‘冒’上部下不封口,两短横与左右竖不相连,而许多人错写成‘曰’或‘日’。”这里有几个问题:

1.楷书规定不可连笔,行书却可连笔。如果某人书写“冒”字,因为两短横与左右竖相连了,难道就不是“冒”字?

2.历代书法家对“冒”字的“楷书”和“行书”如下,“违反”《咬文嚼字》编辑部说法的比例很高,难道就不是“冒”字?楷书:

行书:

3.一个大学中文系毕业20余年者说:“我敢打赌,至少有99.99%的中国人都会写错,‘那便是感冒’的‘冒’。”“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从不记得有谁(比如老师)对此提醒过,不论是还是‘帽子’的‘帽’,原来都一直是写错了的。更为严重的是,写错了倒也罢了,却从来都浑然不觉,甚至还理直气壮的,哂笑那极少数的可能说是‘冃’,音mào ,即第三种回答的人,是脑子灌水了。”

许慎《说文解字》:冒为帽子(“冒”是“帽”的本字),“从冃,从目”,会意兼形声字,以冃、目表示帽戴于首,冃也是声符。“冒”字解释:“冡而前也。从冃从目。 ,古文冒。”冃是人的头巾;“冒”就是蒙着眼睛往前走。“蒙”与“冒”在古代是一个字。

4.有人说:“其实‘帽’本来‘下框’与‘两横’是相连的(见金文),篆文为区别于‘曰’而断开。”

5.冃作为部首称为“冒字头”,其实古文有这个字,音mào 。《说文解字》:“冃。小儿蛮夷头衣也。从冖 ;二,其饰也。凡冃之属皆从冃,(莫报切)。冃字的读音与冒相同。”《说文解字》中,“冒字头”还有“冕”,而“胄”的下半部也是从冃,而不是从月。

《现代汉语词典》从第一版起,就把“冒字头”并入“曰部”,但是在书写上还是有区别。而“胄”字一直从“月部”。

退一万步说,现今进入网络时代,“写汉字”已经变成“键入汉字”,不存在“写错汉字”的问题。即使是学生或少数人手写汉字,一个绝大多数人都写错的字,为什么不能“将错就错”呢?

三、“将错就错”先例。

有人问:“短字由矢和豆两部分组成,以矢对靶心(豆),意思应该是射;而射字由身和短两部分组成,意思应该是短,为什么俩字相反?”也有人问:“射字由寸身组成,意义应该为矮;矮字由委矢组成,意义应该为射,这两字为何造反了?”

百度最佳答案:相传是仓颉造字,射字确实是错了,是甲骨文-篆书-楷书转变过程发生错误。射的甲骨文早期是箭在弓上,后来加了一只手,而这手与篆书“寸”只差一点。篆书的射字是原甲骨文的弓箭合成部分的“箭头”缩进,弓上端的“角”突出,这与篆书的“身”极相似。再改楷书时,就出现两个射字,一个是身边加“矢”,一是“身”边加“寸”,后来多写做"射",身加矢的射字就消失了。

江苏有地名浒墅关和浒浦。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错读浒为xu,以后就一直“将错就错”至今。

许多事情的错与对,只是标准不同而已。例如:同性恋、安乐死等等。许多简单问题被文人搞复杂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冒字头”不仅附于“曰部”,而且仅“冒、勖、冕”三个字,为何非要死扛到底?

四、《说文解字》是老皇历了。

《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至今已2000年。原书早已失落,现今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清朝段玉裁注释本。期间,不知发生多少变化了。请问:哪个语文教师是逢字必讲《说文解字》的?

那个大学中文系毕业20余年者感慨:“自去年才开始正儿八经地学习《说文解字》……由此才幡然醒悟。先前别人一直说我是文化人,原来都一直是在骂我。”此言过分了。如果以《说文解字》为唯一标准,所有简体字都是错误。

许慎根据汉字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另有异体字1163个,共字)分别归入各部。《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第1版仅189个部首;至2007年第五版为201个部首。1985年版《新华字典》是189个部首;1979年版《辞海》是282个部首。

五、汉语规范有汉字语音语调、笔顺字形、汉词释义、语法句法、成语规范等等。解放后,最重要的是推广普通话和汉字简化。现今出现的“推广方言”和“提倡恢复繁体字”是非常错误的。至于汉词释义、语法句法等等也有变化。

还有,汉字的语音语调也有变化。本文作者手头有1958年新知识出版社《汉字拼音检字》,书中的汉字拼音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有许多不同。例如:戚qi,《汉字拼音检字》为去声(第四声),《现代汉语词典》为阴平(第一声)。如果与历代音韵书籍(例如:王力《唐宋词格律》;徐志刚《诗词韵律》)比较,不同处更多。

汉语规范的重灾区是成语规范。各种《成语词典》收录不同,究竟何为成语?何非成语?非常混乱。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成语大辞典》1987年第一版收成语余条。问题是,社会上乱改成语做广告的歪风极盛,什么“鸡不可失”、“步步为赢”、“百衣百顺”、“天尝地酒”、“食全食美”、“有杯无患”、“酒负胜名”、“骑乐无穷”等等,尤其是官方媒体上的广告如此作为,影响极坏。最近CCTV有一档节目“留言飞语”,就是乱改成语。

六、部首还应该减少。

字典、词典、辞海检索主要方法有拼音字母次序、部首加笔画、单纯笔画查字(四角号码已不用)。因为拼音字母法要求查字人必须发音正确;单纯笔画查字法麻烦,而且笔画计数必须正确;部首笔画最重要,但是,近200个部首也是很难的,许多字被归入“难检字笔画索引”。有许多部首仅有很少汉字,例如:(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为准)第10部首“冂部”仅“丹、用、甩、册、周”五个;第12部首“入部”仅“入、汆、肏、籴、”,四个(《辞海》把“入部”并入“人部”);第16部首“风字框”仅“风、凤、夙、凰”四个(《辞海》把“风字框”并入“几部”);第21部首“部”仅“卮、危、卷、卺”四个(《辞海》没有部);第26部首“廴部”仅“廷、延、建”三个(《辞海》还有7个字,被《词典》归入其他部首);第27部首“干部”仅“干、刊、邗、頇”四个(《辞海》还有“鳱、睾”);第55部首“屮部”仅“屯、出、蚩、峕(时的异体字)、粜”五个(《辞海》还有“祟”,被《词典》归入其他部首);第57部首“飞部”仅“飞、飜(翻的异体字)”两个(《辞海》并入乙部);第60部首“三拐儿部”仅“甾、邕、巢、雝(雍的异体字)”四个(《辞海》并入乙部);第62部首“无部”仅“无、炁(同‘气’)、既、暨”四个(《辞海》为旡部);第65部首“支部”仅“支、翅、欹”四个(《辞海》还有鳷,被《词典》归入其他部)……

许慎创立540个部首,仅9353字(另有异体字1163个,共字)。《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第6版共收单字多个。我认为:近200个部首还是太多,许多部首可以合并、删除(以前已经这样做过)。还有,许多汉字其实“没有部首”,可以归为一大类,其中包括“难检字”,统统按笔画查检。像“冒字头”不仅附于“曰部”,甚至可以“改冃为曰”。

七、异体字、生僻字、孤独字改革。

汉语中有大量异体字、生僻字,还有部分孤独字。《辞海》比《现代汉语词典》多收入许多异体字、生僻字,这是为查古文而为,一般人极少使用,而且许多异体字、生僻字、孤独字在电脑字库中查不到。

电脑普及涉及字库。虽然电脑容量很大,但是字库必备数量过大,影响汉语优越性。社会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出现许多新词,汉语在字库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就可解决,而英语必须增加新单词。例如:艾滋病,三个常用汉字就解决了。

英语单词“矽肺病”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共有45个字母;还有英语单词“色氨酸合成酶A蛋白质”(一种含有267种氨基酸酶的蛋白质)共有1913个字母。汉语就没有这种毛病。

经过2000多年发展,绝大多数异体字被淘汰;许多生僻字被修改。但是,像(土从)这样的孤独字(仅用于某个名词)却还存在,只有两种办法:1.字库扩容。2.孤独字修改,例如:“鸡(土从)菌”改为“鸡枞菌”,甚至改为“鸡从菌”。名词其实只是一种符号,就像新生儿取名一样。这种菌就叫“鸡从菌”,又怎么样?管它长在土里,还是树上!问题是:古人已经取名,今人改名难道就是逆天之罪,非咬死不可?再说,古人取名的四川“酆都”不也改名“丰都”了吗?有什么错?

鲁迅笔下的阿Q,“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其实,Q只是脑袋拖条小辫子而已。现今,桂、贵都是gui,与Q不同。也许当时汉语拼音为Quei。反正阿Q是个艺术典型,叫什么无关大局。

据说,“随着人类探索脚步的推进,新物种的发现层出不穷,可以说我们正处在发现新物种的‘黄金时代’。”如果每个物种必须产生一个新汉字,字库扩展、字典收藏和人们记忆就任务繁重了。为什么不发挥汉语优越性,用常用汉字组成新汉词呢?好在新物种如果采用新字,在《说文解字》无据可查,免得《咬文嚼字》编辑咬你。

八、“服法”之辩。

“王立军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后,认罪伏法,不上诉。”“涉嫌杀人被公开审判,薄谷开来认罪伏法。”其中的“伏法”均是“服法”之误。其实,“伏法”指犯人已被执行死刑,“服法”则指犯人服从判决。(《“冒”当选汉字“第一易错字”》)

以上之辩有误,所谓“‘服法’则指犯人服从判决。”错了!法律是社会规则,有什么服不服?《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服判”、“服辩(伏辩)”、“服刑”、“服罪”,没有“服法”一词。薄熙来不服判、不服罪,对以前的服辩翻供,但对于法律他无法不服。另外,他还得服刑。至于“服法”一词仅见于医学(尤其是中药),药物口服有各种“服法”:饭前空腹服用、饭后服、嚼服、含服、顿服、睡前服、日三服、温水冲服、黄酒冲服等等。

九、《咬文嚼字》创刊于1995年,是一本文字方面的期刊,“专门在汉语语言的树林里抓害虫,为我们的无知、疏忽、粗陋纠错”。办此杂志为了什么?也许真是为了规范汉语,也许为了盈利。但是从“主要内容则为纠正媒体艺人、名家作品的错别字”,使人联想到编辑部有“炒作”的嫌疑。否则,怎么解释:1.《咬文嚼字》从来不咬党国主要领导人的讲话、文选。2.莫言获奖后,被群起围要。他的作品早就发表。3.大报上语病天天有,《咬文嚼字》只咬名人。这就是沾光效应,与文艺界名人炒作孩子是一个道理。

《咬文嚼字》以古典(例如:许慎《说文解字》)为标准,着重于汉字的“捉错”。如果《说文解字》是唯一标准,现代简体字统统是错字。

再看看古书、古文,它们就没有错字?古人还有“忌讳”,凡是皇帝名讳、父母名讳,读音故意错,写字要缺笔。

还有正确使用“的、地、得”的问题,首先必须掌握好词类、语法,要懂得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和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宾语、补语):定语后用“的”,状语后用“地”,补语后用“得”。1952年初版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认为:“的”兼职过多,负担过重,而力主“的、地、得”严格分工。50 年代以来诸多现代汉语论著和教材,一般也持这一主张。但是,上世纪50年代许多书籍中,还有“底”、“的”并用的。现今,“底”作“的”用已经没有了。

如果阅读解放前的报刊杂志书籍,与现今汉语不同处绝非简体字。

十、名人名著也不是标准

有些汉语语法、语言方面的专著,引用名人、名著作证据。这也是悖论。这里不谈名人屁话问题,仅说名人也有纰漏,例如:半坡遗址博物馆“大厅正面郭**先生题写的‘半坡遗趾’四个遒劲隽美的大字,都为半坡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平添了一种情趣。”可是,“趾”字是错别字。四个字中25%是错字。郭**1919-1923年作品《游湖与“三素”》(节选自《创造十年》,题目《西湖游记选》是选注者所加):“在西湖北岸游了一回,参拜了一些英雄、英雌的坟墓,没有感受着多大兴趣便折回旅馆去了。”英雄指岳飞,英雌指秋瑾,而郭**竟然“没有感受着多大兴趣”。这里,他发明了“英雌”一词,没有被《词典》收入。郭**的历史“翻案”剧作与历史“翻案”文章非常出名,尤其是为秦始皇、曹操、武则天翻案。据说:“看戏(指历史剧《蔡文姬》)之后,大将陈赓在休息室中看见郭**,郭请他谈及对该剧的看法,陈赓说:‘我看曹操可以填写一张申请入党的登记表了,郭老可以做介绍人嘛。’听者无不哄堂大笑。”(《陈赓传》)他为曹操翻案的文章中有种奇怪的逻辑“论证”:“曹操虽然是攻打黄巾起家的,但我们可以说他是承继了黄巾运动,把这一运动组织化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1966年五一劳动节,郭**在上海参加集会,说:“我们要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学生。让全世界人民都成为毛主席的好学生。”第二天见报时,后面一句话被删去。1966年文革爆发,郭**为了自保,为全盘否定历史的极“左”思潮推波助澜。他说:“我的书都是毒草,要统统烧掉。”他还写诗:《献给在座的江*同志》、《毛主席赛过我亲爷爷》等等。1976年5月12日,西郭先生发表《水调歌头》庆祝文革十周年,过了仅仅五个月零九天,四人帮被逮后,他立即发表《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抨击“四人帮”。郭**还写不符合基本规则的对联。别人指出后,他就以历史名人的对联也有类似现象为自己辩护。

再说莫言获奖。1.只能说明他的小说符合评委的胃口。至于莫言小说的水平,则见仁见智。2.任何人的文章都可能有语病,咬一咬也未尝不可,以此赚钱也是时尚,只是不要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幌子“为人民币服务”。3.对名人名著咬文嚼字也未尝不可,别炒作,也别摆婆婆架子,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其实未必。

最后说三点:1.本人人微言轻,以上意见仅供参考。某字的对与错,决定权在权威部门及其专家。《咬文嚼字》编辑部说的也是一家之言。2.汉语规范化是全民之事,是长久之事,任重道远。3.汉语规范化是在不同意见争论的基础上发展的。社会需要《咬文嚼字》编辑部这样的一家之言。2013.12.29.(注:文中“楷书”“行书”所有原来的影印字无法显示。抱歉。)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09758/

闲话“社会生活中的悖论”(十九)——咬文嚼字悖论的评论 (共 9 条)

  • 雨袂独舞
  • 纤纤柳絮
  • 荷塘月色
  • 春暖花开
  • 剑客
  • 行歌闲送流年
  • 今生依梦
  • 婉约
  • 雲霄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