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胡大姐与川军们

2013-12-28 14:45 作者:鄱湖小草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在我小时读书时,就听到民间流传着抗日女侠胡大姐的故事。时隔五十年,斗转星移,传闻轶事早已淡忘。现在想忆起,也只能片言只字了。

提起胡大姐,得先说说四川在江西的游勇散兵们。这里面竟然隐藏着鲜为人知的、令神鬼哭泣的悲壮故事。

以前老人说起四川佬兵,脸上现出不消一顾的鄙弃之色——四川锤巴佬,打家劫舍的‘土匪’。

其实这评价太不公平,太冤了。他们不是锤巴佬,是真正的抗日英雄!现在有人通过查旧档案、访知情老人、个别领导的佐证:川军是敢打硬仗恶仗的抗战主体,八年抗战功不可抹。

有网上资料显示,从一九三七年起,四川累计有三百五十万人出川抗日,他们每十五人中有一人出川抗日,全国抗日军人中每五人有一人是川兵;当时提供的兵源占全国的百分之二十;提供的钱粮占全国的百分之五十。在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中,川军以作战勇敢、不怕死著称。川二十六师与日寇鏖战七昼,被誉为淞沪抗战的七十多个师中战功最好的五师之一。全师四千多只剩六百余人。我们这里的刘圣泉、陈其元参战其中。

川军装备不足,缺乏弹药、给养、医疗设备。他们单衣草鞋,却能打硬仗、恶仗。川军累计阵亡二十六万四千人,负伤三十五万六千多人(占全国的五分之二),失踪二万六千人。他们的父老乡亲捐的钱粮,蒋给了嫡系部队,他们反倒没沾光。打散的游勇散兵,只得小组小队的各处逃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们徐埠就有几十人的一个川军小队。为求生存,凭手中几支破枪,也干些打家劫舍的勾当;但始终不忘国仇家恨,继续与鬼子周旋。

胡大姐俗名叫娥仂,是我村之女(以前不知)。她高挑的身材,瓜子脸白里透红,真个是亭亭玉立,窈窕淑女父母包办给嫁人,她很不中意。恰巧,川兵排长刘圣泉经常来往侦察敌情,便认识了大姐,并且很投缘,于是两人就结合在一起了。

胡大姐在川军驻地很受欢迎。她也很喜欢和战士在一起军训,摸爬滚打、骑马打枪,居然还成了一名合格的军人。她还经常与丈夫一起侦察敌情、偷袭日营、抢夺鬼子的军火、粮食。哈,还屡屡得手呢。

一个端午节后的一天上午。胡大姐一身水红色的衣裤,头挽蓬松而时髦的发髻,淡淡的粉妆,手撑一把东阳伞,不紧不慢的行走,更显少妇的妩媚。这是一条通往日军驻地的大道。在一个叫破山口的地方,一个身背长枪的日本兵,骑着一匹枣红大马,正朝这边奔来。躲开已来不及了,大姐只有继续朝前走。鬼子一见是个绝色女子,立即跳下马,取下枪扔在一边,口中连说:‘花姑娘,大大的漂亮。’双手伸出就要搂抱。大姐忙说,‘别急,把马拴好,马跑了就麻烦了。’一边比划着这意思。鬼子懂了,看看附近没地方拴。大姐又指指鬼子的脚,意思是叫把马拴在他的脚上。鬼子哈哈大笑,不加思考地把马拴在自己脚上。大姐见鬼子拴好了,立即拿伞对着马头‘叭’突然张开。枣红马受惊,掉头撒开四腿狂奔。把个鬼子拖得血肉横飞,白骨露出,当然是一命呜呼见阎王去了。胡大姐捡起大枪抄小路回了川军驻地。

的一天,大姐与丈夫探听到葛树湾日军驻地在换防,只有少数鬼子防守。于是俩决定趁这机会搞两匹马走。等到夜晚,他俩摸进马棚,迅速解开缰绳,牵出两匹马。这马是训练有素的,见是生人还是嘶叫了一声,惊动了哨兵。他俩纵身跳上光背马飞奔上路,六个鬼子骑三辆摩托在后追赶。大姐叫丈夫前面跑,她溜上一个小土丘,拔出手枪,瞄准驾车的鬼子,只一枪,驾车的鬼子倒下了。后面的鬼子朝土丘冲来,大姐又扔了一颗手雷,炸翻了两个。剩下的三个鬼子就慌忙往回跑。

这一回,胡大姐干掉了三个鬼子,抢了两匹马。她的名声大震,当地是家喻户晓。鬼子更是害怕这胡大姐,大白天的也不敢单独行动。

胡大姐与这伙小队川军一直是冷不丁的给鬼子干几下,等鬼子回过神时,早跑得无影无踪。鬼子也一直拿他们没办法。直到日寇投降,他们也就解散到各地落户。

刘圣泉与大姐在我土目定居,生了一个儿子。日子虽不很好,但也平安无事。只是到了文革时,大姐与川兵们就惨了。当年的抗日女侠成了土匪婆,挂牌游斗。川兵老人陈其元耿直倔强,直嚷嚷:‘我杀了好多鬼子!’谁听呢,越说越遭村干部的打。这个与日寇苦战七昼夜、一次肉搏连挑七个鬼子、最后一次被日炸伤大腿的抗日英雄,不到七十岁,因忿忿不平而得精神分裂症含冤死去。

这些川军抗日英雄,虽有史实记载,但政府一直没有定论、表彰,实在令人寒心啊!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09301/

胡大姐与川军们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