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风吹稻菽千重浪

2013-08-30 21:01 作者:心境如水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秋高气爽的日子,与朋友来到素有“辽河民俗第一村”之称的西安镇上口子村体验生态观光的魅力。一路走来,百瓜长廊、剧景基地、风韵河吧、九曲桥、荷花湖、辽河绿水湾等美景引人入胜。最为震撼的还是登上13.14米高的观光塔,欣赏咱盘锦唯一的人造美景----“稻画”艺术,极目远眺,叹而观之那“脚踏实地”、“鱼跃龙门”、“海韵河风”等板块真是让人如如幻如痴如醉。

信步田间小道,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下那些稻谷们成熟的壮美,流连那一片片金色的海洋----稻花飘香,稻穗成浪,憨态可掬,胸腹宕荡。在暖风的带动下,那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早已压得身段吱吱作响,它们热情地招手,殷切地点头……

咱盘锦地处九河下梢,多水无山,地势低洼平坦,为广阔的退海冲积平原,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海河交融、湿地连片、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土质肥沃……虽然也经历过一次又一次水灾、旱灾、风灾、冰雹灾等自然灾害,但坚强的盘锦人民与天斗与地斗深情地守候着这片热土----开荒立业、辛勤耕耘、繁衍生息,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天动地的创业歌,使昔日人烟稀少的南大荒,变成了鱼跃翔郁郁葱葱的鱼米之乡。

一说起乡村,在很多人心中都会有一种很深情的念想或者早已想象出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田园景象----(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清晨,当半透明的曙光在鸡鸣中缓缓升起来的时侯,朴实的农家人便开始拿着农具走向各自的田间地头,一年四季不知走过多少趟数,经历了耕地、育苗、播种、薅秧、施肥等等一系列精打细算,那水稻由青转黄,白黄,淡黄,桔黄,金黄……收获的时刻终于如期而至。那里凝结着他们多少辛勤和汗水?凝结着他们多少饱满充实的喜悦和希望?就连那淸凉的露珠,也让人心情舒爽。抬头一看,天更亮了,也更高远更蓝了。低头看一看,满畈的金黄稻谷,真叫人有说不出的高兴。

劳作之后,家家户户聚在饭桌上,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男主人悠扬地啧上一口小烧儿酒,漫不经心地回味着这粗粮淡饭的日子,按奈不住心中的喜悦----嘿嘿!今年风调顺,又将有个好收成,除了口粮之外,应该还有节余!于是,端起酒杯痛痛快快地干一杯。

天渐渐暗下来,月光洒满田野,枯黄的树叶随着凉凉的秋风片片飘落。你看你听:家家户户的屋檐下,挂满了一串一串的红辣椒、黄玉米,圈里的猪呼啦啦的打着鼾,笼子里的鸡作着香甜的美梦。只有秋虫唧唧,时而传来一两声犬吠----乡村甜甜地睡去。明天,又是一个晴朗朗的艳阳天……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随父亲走“五七道路”在农村整整生活了三年。那是个以芦苇、水稻、盐碱荒地和不规则的沟沟坎坎为主要元素的小村儿,水稻的产量很低,每亩只有三四百斤,也许是受种植技术和水利工程还不完全配套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其生长过程完全是“听天由命”。当时哪个生产队的稻地长势好是非常让人羡慕的,就连该生产队的人也会“高人一等”。而我们家就没有那么好运,被安排在一个最“穷”的小队劳动锻炼。

那是个物资贫乏的年代。由于长期对工农业产品实行价格倒挂、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倾向性措施,一平二调的公有化改制,农业税负承担比例偏高,长时间为工业化发展不断提供原始积累,很大程度上导致农民多年始终处在衣食两难的尴尬境地。城市里面的一本粮油采购本,一张肉食补贴券,承载着农民兄弟多少汗水和艰辛。

在农村,干活挣工分,有的时候一个工分也就是一两分钱,农民没有办法。一年下来,仅仅靠生产队分的那么一点点口粮填饱肚子是不可能的,大多数农户都有青黄不接的时候,饿肚子是避免不了的,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上一顿饱饭。

于是“有本事”的人就去偷偷搞一些副业,无非就是跑到城里做些小买卖,比如倒弄些小鱼小虾、磨剪子磨菜刀、卖葵花子等等,不过一旦被发现是要被“批斗”的。

到了秋天几乎家家都断粮了,但上天对人类还是公平的----大地里的庄稼开始成熟了,各种瓜果梨桃成熟了,大河小河里的鱼虾们也长大了。是的,只要有土地就会有生存的力量,快乐的理由。

那是个精神扭曲的年代。生产队的大喇叭里翻来覆去播放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等革命歌曲,墙上到处写满“以阶级斗争为纲,纲举目张”、“抓革命,促生产”、“深挖洞,广积粮”的口号,仿佛空气里都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

开镰收割了,学校要放几天农忙假,我们小学生也要参加劳动,主要任务是拾稻穗。看到那金色的稻谷在镰刀挥舞下,被割成一捆一捆的整齐地堆放在田里面,似浪花朵朵,处处绽放。我们似乎已经闻到了大米饭的飘香,干得特别带劲,从田地间拾,泥浆中找,稻杆里挑……

水稻收割完后,要运到场院进行脱谷晾晒。而后就要装进麻袋上交公粮啦----那也是当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一首歌颂农民喜送丰收粮的曲子《扬鞭催马运粮忙》,很好听很流行,悠扬快速的节奏把农民赶着马车交公粮的喜悦刻在了笛子上,也刻在了人们的心里。不过,作为孩子我们还是不明白为什么生产队要交完公粮指标后才将剩下的稻子才分给老百姓做口粮。

有意思的是,我们那里是水稻主产区,却很难吃到大米,吃的都是政府的“返销粮”,也就是高粱米玉米面。一次老师让我们写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班上有一位同学开头第一句写的是“我的理想是那香喷喷的大米饭能够放开肚皮吃……”,虽然遭到同学们的嘲笑,但每每想起还真有一点“望梅止渴”的作用。

还有一件让我刻骨铭心的事儿。

那一次,父亲不知道从哪弄了两块喂马的豆饼,大约有三四斤吧,母亲如获至宝,把那豆饼放到锅里蒸熟了,切成一条条的装到小盆里放到了碗橱最上边的一层。然而这样还是让饥肠辘辘的我和房东与我一起玩耍的孩子发现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你一块我一块地大吃起来,等到母亲从地里回来赶紧喝住了我们,那豆饼竟然已经让我们吃了一多半。

我们根本不明白那豆饼吃多了,会口渴迫使你不停地喝水,而一遇上大量的水豆饼很快就会膨胀起来,使人的肚子鼓得象个大皮球。还好我吃得少,当天晚上,我的肚子开始涨鼓非常难受。房东孩子可遭大罪了,痛得满炕打滚,灌了豆油也无法让大便排出来,折腾得死去活来的。最后他父亲狠了狠心用手指插进他的肛门,把那些已经开始发酵的豆饼一点一点的挖出来,总算保住了小命,可肛门却几乎全被挖裂了,鲜血淋漓,小伙伴那种撕心裂肺的呼喊,直到现在想起来还毛骨悚然……

民以食为天,天下粮食是天下百姓的生命之源。为了粮食,人类一次又一次地发动战争肆无忌惮地进行侵略掠夺;为了粮食,咱们的农民兄弟冒着严寒酷暑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为了粮食,文人墨客们一遍又一遍地呼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负米供甘旨,

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没,

犹念旧劬劳”。

说的是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地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这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敬重,也是对粮食的尊重。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当年毛主席回到韶山家乡时的发出如此气壮山河的感慨,充分反映了新中国当家做主的人民改天换地的英勇斗争精神。

时代在前进,稻谷一茬青青,一茬金黄,当年生产队粮食满囤的仓廪,再也不见往日的辉煌。

当年老百姓排队等候分粮的愉悦场景,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实施,已渐渐从村民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淡出。只有在那些残破的墙壁上依稀可辩:“要致富,少生孩子多种树!”……

是的,伟大的改革还在深入----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的软肋;取消农业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买家电买摩托买农机有补贴,种粮种棉有补贴,打沼气装太阳能有补贴,合作医疗有补贴且大病也救助;扩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区建设,全面执行农业终合开发;以前导致乡亲们返贫的医疗教育农民负担过重等问题都一一解决……

随着三农制度不断完善和措施具体落实到位,农民真真切切感受到耕田种地的收益和效益,丢失的阵地,失去的市场重新回到了中国农民的手中。

中国粮食,历经磨难,坚强地“从饱满中走来,温和而光亮”,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力量之源。

看那奔腾不熄的稻浪,如此波澜壮阔如此轰轰烈烈----珍贵的种子,奉献给芬芳的土地,寻找风,寻找阳光……在金秋收获的季节,最真实最美丽的还是乡亲们最为灿烂的笑脸。

2013年8月28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73897/

风吹稻菽千重浪的评论 (共 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