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县级人大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六)
【创建人大代表联系执法监测点】
2003年换届后,根据新形势对代表工作的要求,在调查研究,征求代表意见的基础上,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了代表联系执法监测点制度。
人大代表选择及监测点设置。参加此项活动的代表由各代表小组推荐,县人大常委会根据代表履职能力和平时表现筛选确定。每位代表联系1~3个公道正派、守法经营、敢于反映实情、热心社会活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作为执法监测点。全县共选择68名人大代表,设立了196个监测点,分布于各个乡镇,形成了县城为面,县人大代表工委、代表小组、代表为线,监测点为点的点面结合,上下贯通,运转通畅的监测网络。执法监测点,对接触到的执法和司法机关工作情况及时做出客观真实记录,如实向联系代表反馈;联系监测点的代表每月至少到联系点走访一次,搜集整理填写监测点意见建议反馈卡,交由代表小组长转交县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一般性问题报主管副主任阅批,重大问题提交主任会议或常委会议决定。急办事情拨打代表联系热线电话。根据反映情况的轻重缓急,按照有关规定,转交“一府两院”相关部门办理。代表工委每半年对监测点反馈的信息作一次定量定性分析,形成报告向主任会议汇报。重点反映发现问题及“一府两院”承办情况,并作为工作评议、执法评议和被任命人员述职评议的依据。把各代表小组及代表联系监测点情况反映信息的质量,作为评比先进代表小组、优秀人大代表的重要依据。
人大代表联系执法监测点工作,适应了新时期代表工作的需要,受到了社会各界关注和好评。称赞监测点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执法素质的“试金石”,执法状况的“观测站”,地方国家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此项工作的开展,为代表执行职务、执法机关转变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首先,为代表执行职务构筑了保障平台。以往,代表多注意在人代会上或常委会组织的集体活动中履行职务。联系执法监测点之后,使平时履行职务有章可循,进而实现了经常化,具体化,真正体现了代表职务的价值。(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其次,促进了执法、司法机关作风转变。不少执法人员深有感触地说,“监测点”就是“警示牌”,时刻提醒我们公正执法。一些执法部门领导主动到监测点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完善执法规章制度。苏村乡砖厂监测点反映:“以往国税局个别征管人员态度蛮横,张嘴就是数,不给就加罚。现在征管人员态度大变,不仅询问经营情况,还给我们讲税法,出示征税标准,我们心顺成服,纳了税也高兴。”南因镇李风山代表联系的电缆厂监测点反映,由于河南郑州市场大量出现仿冒本厂产品,严重影响企业信誉和效益。县人大常委会将这一情况转到县技术监督局后,该局局长立即派员协助企业赴郑州打假,在当地相关部门支持下,很快对三家制假企业进行处理,使企业恢复生机。
第三,密切了国家机关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监测点的建立,形成了县“一府两院”、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经常联系的新机制、新通道,使一些问题和矛盾得以及时化解,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人大代表联系执法监测点工作,是我县的创新,做法新颖,效果显著,引起了各级各地关注,《人民日报》、《人民网》、《民主法治网》、四川《权力报》、《四川新闻网》、《贵阳网》等先后刊登。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