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土屋

2011-11-18 16:54 作者:朱德双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现在的孩子们很少见到过土坯打墙,羊草或芦苇做屋顶的茅草房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这样的茅草房在乡下随处可见。我在茅草房里出生、长大,对土屋的记忆尤为深刻,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父母的经济状况好了,扒掉了土屋,在老房子的前面盖起了农村人向往已久的砖瓦房,父母才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我们兄妹几个过年回家也都觉得条件一下子好了很多,但总有一种“不像家”的感觉,我知道大家是在怀念伴随我们成长的土屋——那座仅有40多平米的茅草房……

土屋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父亲母亲亲手建造的,父亲原本打算要盖一座全是石头墙的好房子,但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很多亲属和邻居苦劝父亲放弃了初衷,将辛辛苦苦上山打的石头全部当了地基。最后还是盖了和别人家一样的土坯房,屋顶是用芦苇扇的(芦苇要比羊草耐用)。长大些儿,有时候听见某某家的房子歪了,用木头支着;或者某某家的墙裂了;父亲总会说上一句:“没地基,能不歪?不裂?咱家的房子就不会,地基全是石头的!”真事儿,住了几十年,到扒掉时候土屋也没歪,土墙也没裂。

奶奶在世的时候,屋内的格局是最为传统的两大间:西屋是住人的,南北大炕,中间是土地,放着一张地桌。那时候吃饭都在炕上(有矮腿的炕桌),地桌的抽屉里有父亲上班时用的公章和稿件,平时都锁着,钥匙只有父亲自己有。来客人喝水、吸烟全在地桌上;我们写作业也在那儿,地桌很大,我们兄妹四个可以同时在那学习,这时候父亲最开心,就算没电了,他也会为我们点燃柴油灯支持我们学习,经常两个鼻孔被烟薰的漆黑。东屋叫外屋,一扇房门与当院相通,屋内靠南北墙各有一个锅台,都安着十多印的大铁锅。靠近东山墙还有两口大刚,一个盛水,一个装酸菜。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家里在外屋地北侧靠近窗台位置打了一眼洋井,所以至今我不会挑水。

那时候的天特别冷,除了两铺大炕没有其他的取暖设施。每到数九以后,我和弟弟妹妹就围坐在南炕上和奶奶一起烤火盆,经常在火盆里蹦爆米花,烧土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烧土豆真好吃,如今无论怎样努力也烧不出那个味儿了……

奶奶过世后,我和弟弟都大些了。父亲将屋子的格局重新改动了。房门挪到了南墙的中央,一条走廊将房子分为东西两半,西屋的南炕拆掉了,变成了屋地并打了水泥;北炕和原屋地的面积重新搭了一铺大炕,炕中间用拉门隔为南北两间住人的房间。东屋的屋地相对要小很多,接着屋地也搭了一条小炕,我和弟弟居住,小屋的西、北两侧用木板围成,北面的墙上还留了窗户,为了厨房白天采光。厨房一下子小了很多,只好留一口大锅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口不到十印的小锅。厨房虽然小,做饭的地方还是够用,只是有外人来家里挑水时候就显得非常挤吧了,走廊经常让挑水的弄得湿漉漉的。

房子的前后都是园子,后院子有一颗沙果树,是我三岁的时候父亲栽的,据说并排栽了三棵,被我当年就毁掉了两棵,幸存的那棵也是大难不死,被我掘折了,后来又重新发的丫,果树长大后的形状就像“丫”字,我经常骑到两个大叉中间在树上吃沙果。弟弟妹妹们总说怨我,要是三棵树都长大了多好,剩下一颗你还上树!(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由于有房子和果树遮挡阳光的原因,后园子的菜不太长。奶奶在世的时候就在后院子栽些芹菜,她说芹菜有点阳光就长,还别说芹菜是长得不错,就连芹菜根都十分粗,秋天奶奶就让我帮她用铅笔刀收拾芹菜根淹咸菜,现在回想起来那种咸菜是很好吃。

南园子菜长得旺盛,除满足我们一家人季吃的还有剩余,大人们就将剩余的茄子、豆角晾成干菜以备冬天食用。整个房子四周的园子用柞木杆夹起帐子围成了一个家,季可以在帐子上摘木耳,偶尔有别人家的孩子到我家的帐子上摘,还经常和他们发生冲突,现在想起来都是乐趣了。

老土屋扒掉前,小妹建议我们全家在房门前留了张影。多亏这张照片了,它记录了那间茅草房,也记录了我们的童年……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229327/

土屋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