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唯美和神秘的双翼

2011-08-28 10:45 作者:河马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马莉这个唯美的诗人,去年曾有过一段若明若暗的“寂寞”。独自沉思默想,本身便已染上哲学的韵味。顿悟后她表现自己清晰的目标——对称美。诚如诗人“诗之我见”所云:“大千世界由于它自身的对称性而神秘莫测和充满幻;我寻求的是它所赋予我们人类的永恒美感”。这并非骚动意绪的渲泄,而是成熟的预告。

马莉在1983年的《巷》中,曾捕获这样的对称美:“当我把第一首诗读给你,你/兴奋地抓起我的小手从此再没有放下……”。“你”与“我”,诗与手,静与雨巷,这些意象两两构成某种内在的对应关系,而又不乏整体感,因而在情世界这一隅,确乎由于某种对称性而神秘莫测和充满梦幻,透过这样幽微的画面,我们固然领略了人类某种对应情感升华的恒定美。这尚属瞬间感觉的捕捉与外化,还未能达到从整体上对对称美的自觉构筑。

不过,诗人在其抒情力作《白光》中声称:“我爱的一切都在不停地生长”。于是乎,马莉对对称美开始自觉的追求与全方位的创造。近作《石头与流浪汉》便是有力的例证。诗中石头与流浪汉均为有血有肉的象征。男人(采石者)与女人(采石者的妻子)则是形象的变形。这两组对应物(意象)在原野上构成某种凝重沉郁而神秘悲壮的氛围,令人受到强烈的感染。生与死,爱与悲,创造与挫折,存在与失落,两相呼应,震荡读者的灵魂。仿佛我们也“经历着死亡”酷烈的洗礼与严峻的考验。诗的结尾尤富张力。原野与峡谷“回响着这个女人凄厉的哭声”,弥漫我们善于感应的心灵,迫使我们深刻反思。而《世界的一隅》这一首,构造了一个别致的情感世界。其中用了蒙太奇的技巧:“你从夕阳中走来”,“我向你走去”,“然后和你一样平躺着/脸朝向天空……”。结尾两句尤为佳妙:“我们像大地的野花/盛开不死的热情”。这样的情绪流与意象群,自然而然地染上梦幻的色彩。但有趣的是,这里的“你我”,同前面的石头与流浪汉一样,脸上均“没有任何表情”。而且一样地“经历着死亡和爱情”。由此可见,这两首诗也存在某种题旨的对称性。不过,后者主要凭借象征的画面与深沉的哲理构成美感,与前者主要借助对某种粗犷的野性与原始的力量进行勾勒与渲染。可谓殊途同归。二者都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某种“永恒的美感”。

纵观马莉这两首诗,我们发现她在创作上艰难地进行自在性的蜕变:从挖掘表现自我,转而对大千世界对人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审视与追踪,并将这种种感受客观而冷静地外化;从长句子的铺排与意象的割碎,进而寻求浓缩的表现,并取得深层性的象征效果。这样也表明了诗人从内容到形式,从创作主体动机到作品社会效应,进行自我扬弃与完善,也就是自觉对对称美进行多层次而广阔的追求。鉴于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马莉正在全面超越自己。

有一点也许值得指出,马莉所说的“对称性”,并非东西美学一般所指的形式方面,诸如匀称和谐,对称整一,有序复叠等等形式美,而是兼顾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同时也包容人与自然,情感性与对应物等等方面。因此,马莉的“对称性”世界,有其哲学意义上的追求,并以对称美的完成与实现为诗歌的终极目标,从而导向主体性心理建筑。因此,像《石头与流浪汉》、《世界的一隅》这样一些佳作,表面上是客观冷静,实质上则躁动着诗人关注人生的心灵,凸现着她对年轻的一代与现实世界的直觉与反应。这当然也就更带主观色彩,更能发挥对称性的审美效应。由此可见,对称性构成马莉诗歌神秘和唯美的双翼。

(注:马莉《世界的一隅》发表与1986年6月6日《诗歌报》总第42期“崛起的诗群”专版)(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1986年8月于普宁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66736/

唯美和神秘的双翼的评论 (共 11 条)

  • 梅花雪
  • 亂世、红颜
  • 慕容雪
  • 寒烟冷月
  • 忆寒
  • 怡帆
  • 907
  • 尔承
  • 梦天之蓝
  • 乐之云墨
  • 幽兰君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