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龙井问茶探须谜

2013-04-25 13:51 作者:张春耘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龙井问茶探须谜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周末,伴随着清明时节的纷纷,我已经在住的地方看了整整一上午的书,感觉甚是疲乏。因此下午当雨停了的时候,我决定换换脑子,放松一下眼睛,出去走走。

我在杭州住的时间不长,目前历年加起来估计也就是一年多,虽然还有一少些景点还没有去过,但龙井我已去了数次!这不仅仅是因为从我客居的朝晖小区去龙井非常方便,也不仅仅那里有因色绿、香郁、形美、味甘而被誉为四绝的我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龙井茶可以让我感觉闲适轻松抒怀,更因为那里有一个谜让我牵挂心头,使我总不时的沉思揣摩而更回味悠长—————这就是龙井之水的神奇:搅动它会时,水面上会有出现一条分水线——龙须,象游丝一样微颤不已,令人称奇。此泉为何如此?此水为何如此?这深深地吸引着我一次次前往,希望能有所发现与解释。

龙井在西湖西南的凤篁岭上,是西湖三大名泉之一,又名龙泓、龙湫,传说此井与海相通,因海中有龙故名龙井,而村名、寺名、茶名均取自泉名。龙井风景优美,乾隆时曾题有“八景”,即风篁岭、过溪亭、涤心沼、一片云、方圆庵、龙泓涧、神运石、翠缝阁,只是年代久远,现大都已经湮没而被遗忘,如今人们到此基本上都是专门为问茶————品茶香、买茶叶和一睹龙井的龙须而来的!

我从龙井茶室站下了27路车,顺石阶而下,便穿门进入茶室院内。如今的龙井茶室其实就是过去的龙井寺,里面坐满了许多喝茶的人,尤其是秀萃堂内。茶室左侧与厢房相对的是一条长须飘飘、蜿蜒而来的巨龙驾御其上的一堵白墙照壁,龙井就隐藏在其后面!曲径达雅,穿过一小段假山,就到了奇石假山环簇、参天古木巨树之下的龙井。

龙井直径约2米左右,略呈扁圆,一周为雕龙的井堰,从表面上看也看不出其特别之处。但当你捡起旁边一根树枝在里面搅动几下以后,当眼前出现了那条神秘的龙须的时候,你就会不由啧啧而称叹。不断的有导游带着一批一批的游人过来,于是龙井不停的被搅动,也不断的在恢复平静。境由心生,侧立而旁观,我的心也似乎也在不断的被搅动,只是无法平静,因为我不满足于只是目睹其神奇,知其然我更想知道其所以然。龙井上方不远处是神运石,与多数名石因形而得名不同,其因来历而名,但我觉得如果仔细看,其真的犹如一从地下飞跃而出的龙头。因此我认为将其称为“龙首石”似乎意境更佳。望着默不作声的神运石:我暗暗祈祷:神运石呀!既然你就叫神运石,那么请你今天赐予我神思妙想的运气,让我解开龙须之谜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久思而没有答案,我不免有些失落。蓦然回首,忽然看到从龙井泉后面的山坡上居然还有一条狭仄的山路。因为以前不曾注意,所以也不曾走过,这小路到底通向何方,让一贯喜欢猎险探奇的我心中顿生一个新的悬念,于是我拾阶而上。山路很窄,人迹罕至,可以说已近荒废。曲曲折折走了没几步,忽然我眼前出现了一处刻着许多字的石崖,通过上面的文字我知道:这里就是乾隆皇帝“湖山第一佳”所在。“曾是帝王偏处,今却冷落无人至”,孑然独立,面对此景我不禁有感而发。继续转折向上我便置身于一处不大也不小怪石嶙峋的石谷石林,其中一块给我印象很深:特似一头受伤而扑于地的巨象。历史沧桑,这里许多石头上都有题字,其中在路边一如门柱石之上,我依稀可辩一首刻于民国二十二年九秋的七言诗“寺虽草寂地虽偏,看有湖山听有泉,乐水乐山仁智事,钝根人欲学参禅” 。其落款作者为孙吉甫,不知其为何方人物,但所写倒也富有野趣与自得之心情。我根据以前的了解以及眼前的景色判断:这里应为翠螺峰,这附近当曾有翠峰阁以及方圆庵,只是岁月无情,旧址已经难寻。

从山上一圈回来,我又来到了龙井前,此时天色已晚,已经几乎不见了游客,无人打扰,这可以让我一个人静静的观察与思考。雨后的龙井泉水似乎特别的充沛,井水向下流出所形成的水溪也以更大的音响穿池越涧而向江湖一勺亭而去。听着那比平时更为响彻的潺潺的水声,我似乎得到了进一步探谜的鼓励,我不禁又一次捡起了那根树枝一遍遍的搅起了龙须。一边搅,一边想;一边看,一边想……,水面也不断的在波动与平静之间反复。

面对分如丝的水线,我忽然想到了蚕!丝是从蚕茧里抽出来的,恰似那灵感的火花的一闪,我联想到龙井的的水在不断的从底下石隙中流出的形成溪涧而下!我觉得我一下子想通了:龙井的水承上启下,上进下出,龙井的龙须正是在这方面水运动的作用下形成的。分水线也都总是以纵向的顺着溪流发展而不是横向的出现就是说明。至于这分水线到底是主要上面的水流挤压而成,还是下面的水抽流而出来的?我认为龙须主要是下面的底部水流抽出的,因为我发现:水线首先是在井下游边沿形成,然后逐渐延伸,而且从粗细上看也是下线略粗于上线。龙须更不是用树枝“搅”出来的,而只所以要搅一搅,只不过是让这个过程在不平静中得以更加明显的表现,因为当水完全恢复了平静,此时则进水与出水恰好完全动态平衡,那么自然这条水线也会变得极为纤细而难以看出,其实还是存在的。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掩盖了事情的真相,转移了人们的视线与目光,增加了神秘感,形成误解,以为想看见必须搅动之,从而在前后事件之间主观臆断的认为是因果关系!我想这如果用一个水流解剖示意模拟图就可以一清二楚了!

心有灵犀一点通,找到了开启神秘的钥匙,一切缘由都清楚了,我感觉心情特别疏朗。我按捺不住自己一种伟大发现的兴奋,我不禁即兴打油赋诗一首:

龙井问茶探须谜,数次现场作分析。

千年一线无人知,皆言此处有龙栖!

表面现象都称奇,搅来搅去更糊涂。

透视井底再深思,如丝龙须水“抽”出!

带着自我满意的答案,有了自得其乐的心情,我决定步行下山。不想沿已经罕有游人行走青石的山路下行,我又意外看到了几处平时为人所忽略但却绝非寻常的景点,尤其对我而言。

“一片云”石,清润而玲珑,如青云一朵在路边山坡上飘然而落,引人浮想联翩,漫思遐:曾几何时“我是一片云”简单的话语让我们许多人感动,我想这其中原因也许就是因为此石与游子的心情有共鸣:云是自由的,但云也是要停留的;人渴望流浪,但不意味着人忘记了家乡

在涤心亭,面对杂草重生但却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涤心诏,我对于生活又有新的感悟与理解:是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人如果总是在都市喧嚣与世俗灰尘里而不知置身自然“涤心”做心灵的环保,那么时间久了,此人思想深处一定不仅是杂草丛生,而且是垃圾成推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想神秀禅师与朱熹先生讲的是一个道理:在有诱惑有污染的社会中,关键是要能经常“涤心”,反省自己。当然如果能够作到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那是最好,但是在现实中“纯自然”的理想环境是不存在的。

顺着雨后湍湍而更急的溪流继续下行,就到了过溪亭。过溪亭是北宋年间高僧辩才法师因与苏东坡知己投缘而破寺规:“殿上闲谈,最久不过三炷香;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的地方。传说当时,辩才与苏东坡想见恨晚,两人彻长谈,第二天,辩才送苏东坡下山,不觉便过了虎溪桥。旁边人大急:“送客已过虎溪矣!”两人贮足相顾大笑!望着“虎溪留一笑,千载尚闻声”的过溪亭,我不禁暗自问自己:如果能跨越时空,辩才法师知道了我今天发现明白了龙井之须谜,他会不会象送老苏一样送我到此呢?我想应该会的!因为今天我所思所想,辩才法师一定与我心有戚戚焉!

告别过溪亭,我没有返回盘山公路,而是继续沿应该当年苏东坡回城去时的山下乡土路前行。虽然路有些长,而且我是步行,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累,因为我今天不仅完整的浏览并体会了“龙井八景”,而且重要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次来龙井问茶拜访,今天我终于解开了龙须之谜:是山泉“吐”出的,更是溪流“抽”出来的!

(张耘初稿于2002年3月底杭州,完稿于2002年9月定稿于10月宁波)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1571567/

龙井问茶探须谜的评论 (共 12 条)

  • 婉约
  • 听雨轩儿
  • 雪儿
  • 浅笔抒写
  • 疯狂侠客88
  • 纤纤柳絮
  • 剑客
  • 八度天空
  • 文学

    文学欣赏。

    赞(0)回复
  • 王鹏

    王鹏告别过溪亭,我没有返回盘山公路,而是继续沿应该当年苏东坡回城去时的山下乡土路前行。虽然路有些长,而且我是步行,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累,因为我今天不仅完整的浏览并体会了“龙井八景”,而且重要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次来龙井问茶拜访,今天我终于解开了龙须之谜:是山泉“吐”出的,更是溪流“抽”出来的!

    赞(0)回复
  • 大海之子

    大海之子赞,推荐阅读!

    赞(0)回复
  • 肚脐眼是个源点

    肚脐眼是个源点写景 叙事 个人感悟一气呵成 小弟很是佩服,望先生多多发写自然感悟的作品。。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