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土地公有为改开打下深厚的物质基础

2025-04-27 12:47 作者:文生  | 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羑河纪实四三一

土地公有为改开打下深厚的物质基础

文生

小飞向老文发微信,转了一则资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江宇在《一场失败的实验——安徽1962年包产到户的前因后果》中说,1961-1963年,安徽省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责任田”试验,覆盖率最高时达90.1%。试验覆盖了1961年秋粮、1962年粮和秋粮的整个生产周期,以及1963年夏粮的播种期。这一试验是在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共识下进行的,是中国共产党为走出农业困境而进行的探索。

试验期间,安徽省的粮食产量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安徽省恢复人民公社制度之后的增幅。(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具体数据如下:

1、1961年,安徽省粮食产量下降6.8%,全国下降5.1%。

2、1962年,安徽省粮食产量增加6.6%,全国粮食产量增长13.1%,全国增长率是安徽的两倍。

3、1963年,安徽省粮食产量增加4.0%,全国粮食产量增长10.1%,全国增长率是安徽的2.5倍。

江宇认为,这次试验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农业生产条件尚未成熟,工业化、水利、化肥、良种等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极度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包产到户无法有效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此外,包产到户虽然可能提高农民个人的积极性,但仅靠个人劳动对粮食产量的提升作用有限。

1964年耕前,安徽省停止了“责任田”试验。停止试验后,安徽省的粮食产量增长率迅速提高,甚至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例如,1964年和1965年,安徽省粮食产量增长率分别为16.4%和19.0%,远高于全国的10.3%和3.7%。

这次试验表明,在“土、肥、水、种”和人力资本等公共投入不具备的情况下,包产到户对农业增产的作用不如农业集体化。

因此,包产到户的成功并非仅靠农民积极性的提高,而是依赖于集体化时期积累的公共物品和基础设施。

老文说,感谢您提供的资料。一直以来,有声音说,一开始就实行生产责任制多好。这个资料表明,正是多年的集体劳动提供的生产资料,才使农业生产在包产到户后能上新台阶。分田单干到后来必然使农民种的地大小不一,也就是走向千年来的自然经济,千年来的小农经济解决了人们温饱了没有?没有!责任制实行几年后,人们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很快就降低了,纷纷出去打工,目前人们靠国家补贴才能种粮,也就是靠工业反哺农业。当时工业没有条件反哺农业,农业生产上去只能靠集体的力量。现在有条件了。

小飞说,安徽的条件不好。在条件好的地方,分田单干还是可以的,许多人支持单干出于这个结论。

老文说,可以这样说。不同条件下,同一政策实施的结果是不同的,这是正常现象。但是毛主席想的深远,农业生产必须走集体化道路,为此写了许多按语。集体化生产使农业土地集体化,随之而来的是城镇土地国有化。人民公社使土地集体化,但这么快就将地分了,集体化的成果就不好巩固了,同时许多事也不能做了。

小飞说,这个可以从水利上看到。听老辈人讲,集体化时的水利建设使南岗北岗上的好多山地陆续浇到水,现在基本上都是旱地了,因为当年的水利设施现在都年久失修,早就不起作用了。

老文说,还有医疗、教育、五保。

小飞说,医疗只能看些头痛脑热,村办小学条件差,五保是村里提供的,水平非常低。

老文说,是的。你知道的多,这年头象你这样的人对农村过去的情况了解的没几个。向阳花的水平也不高,有文化的乡村学生经过简单培训就成为赤脚医生,也就是看个头疼脑热,可人们平常就是头痛脑热。

小飞说,向阳花?

老文说,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一根银针治百病,一棵红心暖千家。我们那时常唱着这样的歌。

小飞说,咱们石林黑塔村那时有自己的小学,后来在新村前面,也就是那个养鸡场办了中学,教初中,也教高中。

老文说,学校的老师水平也不高,初中生教小学生,高中生教初中生,经过培训的教高中。这样的师资使乡村绝大多数学生能念到初中。不要小看初中普及,这是改革开放后我们能收获人口红利的一个重要条件。

小飞说,现在中小学都要到镇里念了,高中到城里念了。

老文说,农业集体生产也是减轻执政压力之举。

小飞说,哦。

老文说,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因为粮食问题,和新政权的关系一度变得十分紧张。

新政权向自己的基本依靠力量农民征粮,是现实的生存需要:国家要重工业化,要维持庞大的军队,要搞三线建设,要支持外国战友……

执政者了解农民因统购统销对政府十分不满,清楚“目前农村的情况相当紧张,不少地方,农民大量杀猪、宰牛,不热心积肥,不积极准备春耕,生产情绪不高”。“主要原因是农民对统购统销工作感到无底;感到增产多少,国家收购多少,对自己没有好处;感到购的数目过大,留的数目太少,不能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地方没有严格掌握中央的统购政策和统购指标,或层层加码,或盲目超购”。临时解决办法是,要对卖粮过了头的,销售指标给得少的地方“搞统购补课”,即个别解决超购退还的问题。现实使执政者将目光放在集体化上。

集体化最大限度地便利了统购统销粮食。国家征粮食由面对一家一户变为对一个生产队,压力就少多了,但也导致了各级政府随心所欲地支配集体劳动和产品。许多农村水利工程是征调各个生产队队员无偿劳动建设的。农民甚至连最基本的用于维持生存的口粮数都要听从层层政府的计划和安排。这样一来,农民开始时还有劳动积极性,后来积极性一再降低,农业生产劳动率也就一年不如一年,农业生产全靠那些只会埋头苦干的老农民支撑,以及一些热血青年。有一段时间报刊宣传三老,“做老实人,干老实事,说老实话”。但乡村基层政府也两头受气,上头硬压,下头软顶。运动运动,就是运动村干部。

小飞说,现在国家不收农业税了。

老文说,农村重新分地后,农业税是一家一户征收了,同时各种摊派一年比一年多,这些摊派原来还是用于乡村教育和乡村工程,后来成为各级干部大吃大喝的费用,导致众多的抗费群体性事件发生。

小飞说,不抗税?

老文说,其实税不多,但各种摊派就是个无底洞,有点权力的就有权摊派。农民也清楚,抗费中央也是默许的,但抗税就是和国家作对的。

小飞说,后来为何税也不收了?

老文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收益越来越底,国家必须保证农业生产,先是免费免税,后是补贴。还有一个因素,在不乱收费的情况下,农业征税成本太高。

小飞说,外国都是大农场。

老文说,中国地少人多,家庭农场不宜太大,而且种地太大亩产会有所降低。因此需要小农场,还能多安置人。

小飞说,咱们这一带农场上不了规模。

老文说,因地制宜吧。其实农村还是经济波动的蓄水池。目前经济下行,许多人又回来了。

小飞说,网上对大包干的说法是,包干后人们也没因此富起来。还是国家投资才使那个村象咱们新村那样。

老文说,那个地方地不少,要是干部积极的话,带领大家把地整整,也不会把地种的大家年年拉饥荒。

小飞说,听公知说,那会儿穷的要命,一家几口只有一条裤子穿。

老文说,没有他们说的那么不堪。那会儿农村家家好几个孩子,基本上能念到初中,穿补丁上学的有,光屁股上学的没有。要是在解放前,家里没有二三十亩地,别想供应一个孩子念到初中,光在学校吃食堂就是好几亩地的纯收入。太穷的地方国家会救济的,给返销粮。问题是如何面对救济,是知耻后勇还是继续躺平?

小飞说,俺上学家里压力大。特别是小学毕业后,初中,高中,大专……,大人不出去打工根本供不起。

老文说,是啊。看问题要多比较,对事情才有更深刻的认识。

小飞说,后来为什么都统统分了呢?

老文说,民意。

小飞说,还有极个别的村没分,还是集体化生产。

老文说,这些村农业是专业化生产,乡村企业也搞的好。其实文革后期,许多生产队办了队办小企业和各种各样的副业小组。好多合作化小说写到,合作社就是靠搞副业弄到第一桶金的。

小飞说,乡村集市也恢复了。

老文说,是的。老人家的想法是乡村就地工业化,还有从农村招工一步一步充实城市人口。这个在理论上能自洽。乡镇企业大发展时,就有进厂不进城的说法。

小飞说,但这需要时间。

老文说,当时城里还不能解决自己的就业人口,先是搞上山下乡运动,后来是待业青年满世界游荡。

小飞说,知青下乡理论上说是让他们受到锻炼,成为革命的接班人。

老文说,要是真能沉下心来,确实能锻炼人。

小飞说,是的。现在的大学生村官也是。

老文说,很多政策不仅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在新的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不得不佩服战略家的深谋远虑。集体化就是这样的政策,它使我们的土地实现公有,为改革开放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工业化加速发展,成为后起大国中能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国家。

小飞说,详细说说。

老文说,过几天给你说。

2025年4月27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xrtmkqf.html

土地公有为改开打下深厚的物质基础的评论 (共 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