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孝义司马村考察简志(一)—古镇溯源

2021-08-08 20:56 作者:神龙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我们从哪儿来,要往何处去?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留住乡愁,带着对故土的眷恋与记忆,我们才会走得踏实、满足美好

作者/山西冯恩启

【一】

早知司马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但一直无缘与它相识。2021年5月21日,本文作者与汾阳毋克慧、平遥梁继国、介休冀广大、义李景耀等文化学者随孝义学者司马村人李海泉走街串户,对司马村作了全面考察。

残留的庙宇堡墙,古老的街道宅院,以姓氏命名的众多街巷,散落在村中的棵棵老槐树,热情好客的坐街老人...抬升的路面、凹陷的古建,在悠悠散漫的时光中,不惊不燥,无言地展示着古镇的沧桑岁月

神奇的古镇,厚重的文化,激荡着我们久违的情感,绚烂了我们辛苦考察的笑脸。古镇历史无死角,处处闪烁着文化的韵味。每走一步,环顾四周,都会让人感觉到它的古老、神奇与壮美。(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司马村所处远古晋阳湖地。大禹治水,空出晋阳湖。秦汉以后,在汾阳城东、介休城北依然存有文湖和邬城泊。《水经注》记载:文湖东西15里,南北30里”到北宋时:文湖东西8里,南北15里。缩小了一半。孝义司马村就位于文湖南岸开阔之地。

从南北朝到北宋几百年的时间里,由于战争和人为砍伐树木,退草种地,破坏了原本草木旺盛的太原盆地周围的山地、丘陵,致使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湖被不断淤埋。宋金时期,人们加快围湖造田,挖渠退水的步伐。湖泊干枯,形成旱涝无常气候。金、元时期,汾、孝平川地区农耕人口稀少,村庄也不多,尽沼泽荒溏,是以游牧部落为主的与农耕村人杂居的时代。胡人扬鞭牧马,耕者流离失所,土地荒芜。可谓是:赤野千里,民不聊生。

元末明初的战争,对山西影响较小,是当时比较安定的地方。因而,周边陕西、河南、山东迁居山西的人比较多。他们大多数人逃荒避难,躲避战争,而走进山西的穷乡辟野,山地丘陵,开荒种地,繁衍生息,自谋发展。因而山西人口快速增加,成了明早、中期有名的人口大省。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一个王朝蓬勃发展的移民史,浸透了山西人背井离乡的凄楚血泪。浩浩荡荡地离开祖祖辈辈生活变得富裕起来的村庄,面对前途未卜的山高水长,拿着洪洞树下签发的移民证,各自踏上新的生活征程。

《中华姓氏》一书,在大槐树一文中写道:“大槐树移民是官方行为,始于金初天辅年间(1117一1123),延至清代乾隆时期(1736一1795)。历金、元、明、清四个朝代,近700年。大规模移民在20次以上,有确切记载18次,移民遍布30个省、区、市的2217个县市,881个姓氏,移民达百万。”

山西移民带着国情怀;带着明政府的希冀;带着对家乡的依恋,远远地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扎根在穷乡辟野,荒滩野岭,重新开始了艰苦创业的生活,思乡别恨满心愁的岁月。这可真是:

草自青枯水自流,豺狼集队野田游。

思乡望断千秋月,何寄天涯一片愁?

山西移民为大明王朝的安定、兴盛作出了永载史册的贡献。 明朝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移民,或强制,或鼓励,或自发的人口流动政策,对比较荒僻之地的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大明王朝的稳定、发展、强盛。从明朝开始,像地处孝义平川地的司马村等土地不断被开发,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庄逐步形成。

【二】

明朝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贸易中断。嘉靖年间开始崛起不断对四方用兵的俺答游牧部落因不能与明朝进行贸易而不断发生战争。嘉靖年间,为了防止俺答游牧部落劫掠,也为防止山野草寇侵扰,保一方社会安宁。山西率先加固州、府、县所在地的城墙,乡间大规模筑寨修堡。这在当时,一定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

《汾州府志》载录有明朝孔天胤(1505一1581年)写的《汾东关建成记》。这篇文章开头写道:嘉靖庚子秋,匈奴寇边,及我娄烦,由是幅员盖亦有覆车之戒,唇齿之虞焉。时巡抚大中丞、中川陈公亟下令,言备于未然,撕无患其来。今郡县外无河山之险,内寡藩垣之固,奈何用戒不虞哉?其议所以缮城郭,筑堡寨毋缓……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嘉靖庚子年秋,也就是1540年秋,匈奴侵略明朝北部边境,一直打到娄烦。时任山西巡抚的陈讲(号中川)急切下令:为防御外来入侵,府、州、县必须筑城墙,乡村筑堡寨。今天我们看到的城墙堡寨,大都是那个时代重新修筑,或在原来基础上加固、加高、加厚的城墙、土堡。如果说“明修长城”是明朝在北边所做的御外工程,那么修筑堡寨是明政府在嘉靖年间发起的内固工程。现在,看到的司马堡墙,可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是历代不断修缮保留的遗存。

不断迁徙改道的河流,不断被淤埋的水坑沼泽,累修累毁的堡墙,不断择高地而建的房院,在漫长的历史中,最终形成了平坦的良田,拔地而起的村庄。

【三】

司马村位于孝义东北部,距离孝义古城10里,虢义河(古称金沙水)下游的冲击平原上。光绪版《孝义县志》记载:“虢义河原出薛颉岭东南,迂回一百四十余里至辛庄村,归于文峪河。俗云:『上至薛颉山,下至圆静庵』,圆静庵者,辛庄村西老君观也。”史载:虢义河为季节性洪水河,源头无水泉,下游无水流,是枯水河。

司马村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汾州府志记载:“温公镇,即司马村,相传温公尝经宿与此,故名”。清《孝义县志》记载:“温公镇,县东北十里司马村,以传温公尝经宿于此,故名。”1992年《吕梁地名志》记载:司马村,孝义司马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县城(新城)东北8公里,北与汾阳县接壤。相传司马温公住宿处,故名。”

司马村张氏十八世传人张永朴续修《张氏阖族家谱》记载:“乾隆九年,本族家谱碑文载:乃知邑东北乡司马村曾有温公之遗迹焉,盖是村,故以温公而得名者也。又司马村民间存藏资料记载:据本村名张鸿魁先生存藏有乾隆五十六年其先祖转抄‘司马镇始历’载自有宋司马光奉敕来此经修寨堡,盖成房屋百余间,迁蒲州、解州等县余夫百十余人,分居一十六巷,命名一十六姓,授以牛具开垦荒地。铺粮经收,因此里名司马里,村名司马村……”。

通过明、清时代的府志、县志、地名志、家谱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村因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迁移晋南一带民众来此开荒造田,经修堡寨,常住宿于此而得名。网文战国说、秦汉说或其他说,相距甚远,无史料佐证,皆不可考。

【四】

司马光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从我们懂事起,爷爷、奶奶、父母、老师就给我们讲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司马光以其非凡的聪明才智深入人心,千百年来无不受到人们竖指赞美。司马光一生在文史学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

史载:司马光(1019年一1086年)字君实。山西县人。宋仁宗宝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直学士。主持编撰了《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因著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著作,别称司马温公。1046年,28岁的司马光接到诏旨,赴京之日,好友送行,雄心勃发的司马光非常激动兴奋。即席赋诗道:

不辞烂醉樽前倒,明日此欢重得无?

追随不忍轻言别,回首城楼没晚烟。

司马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君子之官。官场无情沉浮并未改变司马光的为人处世。司马光与时任枢密使的庞籍交好。至和二年(1055年)庞籍出任河东路经略安抚使(掌管一路数州的军政长官),司马光任并州通判(掌管粮运、水利、家田、诉讼,监察官员)。

当时,西有新崛起的西夏国(1038年一1227年),北有辽国(907年一1125年),均虎视眈眈与大宋抗衡。在大宋的西、北经常发生战争。山西作为当时西、北战场的前沿,其战略地位非同一般。博古通今,才识出众的司马光,对山西整个地区,开垦农田,提供战争粮食需求、军马草料,城村筑堡修寨,保卫家乡,安定地方无疑有着长远的政治、军事意义。此时司马光37岁,年富力强,雄才奔放,不辞劳苦,跋山涉水,亲自主持人口众多的晋南移民到晋中地区挖渠退湖,垦殖造田,督促民众筑堡修寨。

司马村,位于古文湖南岸,不太受文峪河和汾河侵袭,是汾孝优先开发之地。司马光常来视察,也在情理之中。兴盛起来的村庄,以温公镇,司马村来命名。以纪念与表彰司马光对开发一方水土,造福百姓的非凡功德。

在日月更替,天道轮回中,只有人心是最公平的,谁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一方水土的富奢与繁荣作出贡献的人,将被镌刻在人心中,永久纪念。

2021一6一18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wiodkqf.html

孝义司马村考察简志(一)—古镇溯源的评论 (共 5 条)

  • 神龙
  • 残影
  • 今生依梦
  • 浪子狐
  • 漫舞洛城
    漫舞洛城 推荐阅读并说 一门心思选好文,百花丛中觅新人!让文学来温暖整个世界,你的关爱和支持就是我们中国散文网发展壮大和愈加旺盛的坚硬基石和有力支撑!!!在鲜花铺就红毯的圆梦路上,有你有我的不离不弃和温馨相伴,人生注定更精彩,再次谢谢你我最亲爱的朋友!!!顺祝工作心情都愉快!!!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