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最怕你离我远去

2020-11-08 19:34 作者:野孩子  | 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在战争中,不起眼的小事可以决定大事。”——朱利乌斯·凯撒

纳粹横行的年代,法西斯的野蛮扩张和种族灭绝曾带给全世界人民灾难。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尤其对当下年轻人来说,那段历史已成为仅存于世界历史课本上一个遥远而又模糊的概念,而对发生在75年前的“瓦尔基里行动”(又称“女武神行动”),更是鲜有耳闻。从1933年希特勒登上德国最高权力舞台至1945年苏联攻占柏林于地堡自杀,其间,无论德国,还是其他国家,灾难与战火绵延不绝。提及希特勒,提及纳粹德国,提及法西斯,人人为之颤栗。同样,在战火和罪恶肆虐的十一年中,反抗和刺杀希特勒的活动也从未间断过。当时的德国,一些有良知的民众和军官不堪忍受希特勒的残暴,一次次秘密发起刺杀活动。

“瓦尔基里行动”是发生在1944年7月20日的一次刺杀行动。是最后一次,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刺杀行动,由当时的陆军少将恩宁·冯·特里斯科夫等发起,预备军参谋长、陆军上校克劳斯·申克·冯·施陶芬伯格伯爵执行,失败后,侥幸生还的希特勒进行了疯狂的报复,致使四百多人以不同方式被处决。事后,人们在计划主要实施者施陶芬伯格被枪决的地方创设了抵抗运动纪念碑,上面题写:“你们不必担负耻辱,因为你们为自由、公正和荣耀付出了生命。”诚然,刺杀活动虽未成功,但他们的英勇反抗行动对希特勒、对纳粹造成了一定冲击,被世人铭记和称颂。正如当时的陆军少将恩宁·冯·特里斯科夫说:“我们要向世界证明,不是每个人都像他(希特勒)一样。”

后世历史学家、军事家,乃至相关的影视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大多都集中在探讨刺杀行动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众说纷纭。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主要通过西班牙历史学者、记者赫苏斯·埃尔南德斯的著作《秘密德国:刺杀希特勒》和2004年德国拍摄的纪实电影《刺杀希特勒》,二者相得益彰,将刺杀前后情况通过一种理智、客观的角度表达出来。相对于刺杀失败的探讨,上校施陶芬伯格对家人的情感付出以及执行刺杀前同家人的最后晚餐及永别对我触动很大。与一场政客策划的刺杀国家领导的活动相比,个人的小儿女情怀实在不值一提,国破家安在?但往往是不起眼的小事可以决定大事。作为“瓦尔基里行动”最终执行者施陶芬贝格,他要承受的对家庭的和国家人民的忠诚不能兼得的痛苦,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和保证刺杀计划的顺利实施,只能隐忍和承受家人的不解,甚至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没能同自己的妻子缓和关系的悲痛,让人悲叹动容。

1933年,对德国命运来讲是一场灾难。那一年的1月30日,希特勒上台担任德国总理,德国从此逐步走上希特勒独裁时代。而这一年,施陶芬贝格也是意气风发。作为传统贵族,他有着贵族特有的优雅和风度,知识渊博,境界高远,与人为善。作为军人,他有着极强的使命感和惊人的毅力。他原本英俊挺拔,拉得一手好小提琴。优越的出身加之自己的勤奋刻苦,25岁便晋升上尉。也是在这一年,他与妮娜·莱亨菲尔德女男爵结婚。那一年的施陶芬贝格事业家庭双丰收,处在幸福的巅峰时刻。他将希特勒当做自己的偶像,立誓要竭尽全力,为希特勒、为伟大的德意志出生入死。然而幸福是短暂的。特别是在错误的时间将错误的人当成偶像,并为满足偶像妄图称霸世界的独裁和野心更是会加速幸福的破灭,他以后的人生注定要以悲剧收场。突袭波兰、入侵苏联、北非战场……连年征战,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英勇睿智和所向披靡带来的并非德意志的强大和人民的幸福,反而将这一切推向深渊。国力日渐空虚、民不聊生,战火所到之处,哀嚎遍野。他给妻子写的信,没有了从前的自信和骄傲,他开始反思拼搏奋斗的意义,开始表达对偶像和自己事业的失望,甚至绝望。直至他主动请缨调往北非战场,意外发生了,悲剧由此开始。

1943年的北非战场,遍地弥漫令人窒息的烟尘和死亡的气息,年轻的中校不幸被敌机炸毁了左眼、右手以及左手的两根手指,倒在黄沙中的他血肉模糊。因情况危急,他被接回国内,在慕尼黑军事医院接受治疗,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他睁开眼睛才发觉,他眼前的世界只剩下一半了,他无法挪动身体、手臂,这是怎么回事?亲爱的妮娜来看他了!朝思暮想的妻子来了!终于见到了,他却百味杂陈,苦笑着抬抬残存的左臂:我不能给你擦眼泪了。妮娜坐在病床边,泣不成声,他再次强大精神安慰她,也安慰自己:在瞎子的王国里,独眼的是国王。即便被战火摧残,他依然拥有钢铁般的意志,只是此时开始,他的意志不再为拥戴希特勒,而是全心全意为德意志,刺杀希特勒,又一个荆轲!(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用仅有的三根手指和牙齿学会了照顾自己,穿衣、吃饭、拥抱妻儿、工作。独眼上校,作为丈夫、父亲,他全情投入,爱护有加。他与妻子结婚十一年,生养四个孩子,第五个孩子尚未出世。电影中有一个场景不一定写实却叫人难忘:去柏林实施暗杀计划前,他回家和妻儿共进晚餐,孩子们过来跟他道晚安,左眼的忧伤和不舍与哀伤沉痛的大提琴声合二为一,多可爱懂事的孩子们!多慈祥的父亲!战争就是这样可恶,它令生灵涂炭,至亲至爱生离死别!由于担心家人的安全,他对整个计划守口如瓶,妻子以为他已不再相信她,对他颇多怨言。尽管他再三解释情非得已,依然未能换得妻子的体谅。(书中也提到有关此时他与妻子的关系不太融洽一事)晚餐就这样不欢而散,他们谁也没料到,这样的别离竟成永诀。

我一直在想,那样深情的一个人,即将深入“狼穴”搏命冒险,如果临行前能得到爱人和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上校内心至少不会太冰冷无助,至少不会分心,至少会获得精神力量,万一在精神力量的支撑下他成功了呢?回到柏林的上校立即投入与秘密组织共谋刺杀计划的部署中,事务繁忙,但他忧心忡忡,始终不忘联系妻子,可自此杳无音信。柏林的日子,他与同胞哥哥波图德·申克·冯·施陶芬伯格住在一起,这恐怕是他仅有的一丝温暖了吧。飞往拉斯滕堡之前,他留给哥哥的最后一句话依然是帮他转告妻子,他爱她!他这样不顾生命爱着他,无法想象,在飞机上他俯瞰晦暗云层时的心痛和绝望。假如计划成功,他尚可有机会与家人团聚,亲口告诉妻子他这样做是为了告诉他们,他一直爱着她,相信她,保护她!但,这只是美好的愿望罢了,失败和身死的噩运早就在一天后等着他。

1944年,他和同伴们一起被上级弗洛姆将军枪决。所幸的是,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在战后幸存下来,如今家族兴旺,九泉之下的他,应该也倍感欣慰。幸存下来的妻子,当得知丈夫背负反抗希特勒独裁、挽救国家危亡使命以身赴死,为了保全她和孩子们如何隐忍时,同样深爱着丈夫的她会作何感想?她是否悔恨当初的任性和对丈夫的误解?能否接受天人相隔的现实呢?最怕有一天,你离我远去。上校在被枪决之前就已经接受一次爱人的心远去的凌迟了,这一切,妮娜,孩子们,后人又作何感想呢?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uscbkqf.html

最怕你离我远去的评论 (共 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