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武胜县“以武取胜”历史文化刍议

2024-03-13 15:15 作者:lqd888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武胜县“以武取胜”历史文化的由来。

武胜县的“以武取胜”历史文化,并非由武胜县名望文生义而来,而是直接来源于武胜县名的最初寓意。武胜县,古属巴国辖地,南朝齐始置汉初县,公元1267年,取“以武力胜南宋”之意,筑武胜城,设武胜军,后改定远县,1914年改武胜县。可见,武胜县的“以武取胜”历史文化的提出,实为提振蒙军战胜宋军的信心和士气。

二、武胜县“以武取胜”历史文化的原始基因

武胜县的“以武取胜”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原始基因可追溯到女娲造人说。传说巴人为伏羲、女娲以其所生婴儿为原型,捏黄土为人,并教其“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用以炼智锤勇。“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尸子》)。武胜古巴人诞生之初,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必须有强健的身体、坚强的意志和高超的武艺,才能生存,故巴人刚勇尚武。这就是武胜县的“以武取胜”历史文化的原始基因。

三、武胜县“以武取胜”历史文化的历练。

武胜县“以武取胜”历史文化的历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巴人(包括武胜古巴人)天性刚勇尚武,知兵善战,自皇帝以来就几乎参加了中华民族及其历次的大统一的重大军事活动,不仅创建了许多巴人民族政权,而且对中华民族统一格局的形成、发展和巩固做成了重大贡献。正是这些军事斗争实践铸就了其刚勇尚武的民族特色,赢得了中原汉族关于巴人“廪军兵强”、“巴师勇锐”、“巴人劲勇”、“其人勇猛,善于兵战”等等的称赞,历代中原统治者也正是看中和利用了这一点,并用以统一江山,巩固统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四、武胜县“以武取胜”历史文化的武德精髓

巴人刚勇尚武,但绝不会随意动武,而是很讲武德的。其武德精髓就是忠勇国,匡扶正义。忠勇爱国的著名案例就是巴蔓子为平息国内之乱,最后不惜用生命以谢楚师的壮举。匡扶正义方面如:公元前 11世纪,巴人参与了周武王伐纣的战争,因战功卓著,被分封为子国,因其首领名巴子,亦称“巴子国”或“巴国”。公元前 300年,秦、楚两国为争夺巴蜀地区宗主领导权,楚国支持居住在湖北西部以白虎为图腾的巴人庸部族,大举进犯;秦国倚重以蛇为图腾的嘉陵江流域巴人阆中夷,奋力抵御,展开一场“龙虎争斗”的壮烈搏杀,结果“龙”大获全胜。公元前206年,阆中范且招募巴人,辅佐刘邦,冲锋陷阵,立下大功。刘邦准予范且率巴人回归故里,免去此后应供赋税。

五、武胜县“以武取胜”历史文化的和平追求

武胜县“以武取胜”历史文化的目的追求是以战止战,赢取和平与安定。据元史记载,中统三年(1262),青居城蒙军主将汪良臣帅兵沿嘉陵江南下攻打钓鱼城,因“钓鱼山险绝,不可攻。奏请就近地筑城曰武胜,以扼其往来”。于是,正式向忽必烈提出修筑武胜城的奏折。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忽必烈准奏筑武胜城,设武胜军。蕴含以武力取胜南宋所坚守的钓鱼城之意。后不久即改“武胜军”为“定远州”,州治在旧县乡后山芜青坪一级台地上,行和溪安抚司事。至元二十四年,又降州为定远县。定远即永远安定之意。在战事吃紧之际,出于鼓舞士气的需要,强调以武取胜,之后,则又强调永远安定。可见,武胜县的“以武取”历史文化的目的追求是以战止战,实现和平与安定。

六、武胜县“以武取胜”历史文化的当代传承

“以武取胜”文化不仅是武胜县历史特色文化的一条主线,更是武胜历史人文精神的亮点。这种历史人文精神也为近现代武胜人发扬光大。年,发生在武胜县三溪、真静、石盘等地的武装起义,拉开了华蓥山武装起义帷幕。华蓥山武装起义部队中有3个支队,1000余人,在王璞同志带领下,武胜涌现一大批仁人志士,转战武胜各乡镇,浴血奋战达 2 年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同样需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在各项工作中攻坚克难,创佳绩,立新功。这就需要:做好“以武取胜”历史文化的理论研究,搞好“以武取胜”历史文化的资源调查整理,强化“以武取胜”历史文化的传承升华,做好“以武取胜”历史文化的宣传,让“以武取胜”历史文化在推进武胜高质量发展中发扬光大,为推进武胜高质量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rykmkqf.html

武胜县“以武取胜”历史文化刍议的评论 (共 3 条)

  • 漫舞洛城
  • 逐梦星空
  • 雪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