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长篇小说乱云润生第二百九十回

2025-03-26 17:28 作者:小牮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长篇小说乱云润生第二百九十回

乱云润生 第四十三章

绍宗叙抚顺虔访清圣祖地

壮志酬东大开篇救国新程

第二百九十回

上一回讲叙:1923年10月,赤绍宗站在抚顺千金寨露天煤矿,目睹着人间炼狱般的景象。日本监工似狰狞恶鬼,肆意挥舞着皮鞭,抽打在劳工们瘦骨嶙峋的背上。劳工们从黎明前的黑暗,一直劳作到深,矿井下的煤灰无孔不入,不少人被肺病纠缠,却没钱医治,只能在破旧的窝棚里,等待生命一点点消逝。微薄的工资,在监工的克扣下,所剩无几,难以糊口。(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赤绍宗的心被愤怒与悲悯填满,他用手中的笔,如史官般详实记录着这一切,编辑成画册,寄往报社。这份报道,宛如一颗火种,点燃了民众心中的怒火,让更多人看清日本侵略者的丑恶嘴脸,在反抗侵略的文化救国之路上,留下自强不息唤醒睡狮的一笔。

十一月,寒风凛冽,赤绍宗怀着崇敬急切的心情,踏上前往新宾的路途。新宾的赫图阿拉,满族子孙最原始之聚集地,清圣祖的诞生地,承载着满旗的辉煌历史。他要去拜访一位满族至亲新觉罗·忠君表叔。二十三年前,表叔与赤绍宗的父亲、舅舅在京沽并肩作战,为保家卫国与八国洋寇殊死搏斗。

抚顺千金寨与新宾赫图阿拉老城村相距约114.6公里,彼时交通不便,马车成了赤绍宗唯一的选择。11月5日,天还未亮,赤绍宗就来到抚顺马车驿站。雇好马车后,他坐进吱呀作响的马车,开启漫长旅程。一路之上,马车颠簸,窗外景色单调,赤绍宗却无心欣赏。他时而闭目沉思,时而翻开笔记本,写下内心的感触。经过一整天的跋涉,傍晚时分,马车终于抵达新宾县城。顾不上休息,继续又向着19公里外的赫图阿拉老城村进发,直至晚上8点,才抵达目的地。

刚踏入老城村,赤绍宗就被一股古朴的气息包围,仿佛穿越回到金戈铁马的年代。车夫一边收着车钱,一边热情地向他介绍:“这赫图阿拉,当年可是努尔哈赤老罕王起家的地方,热闹得很呐!可惜,日俄战争那会,遭了大难,好多老房子都没了……”赤绍宗望着村口那残旧的牌坊,心中感慨万千。

赤绍宗怀着既激动又忐忑不安的心情,打听着来到忠君表叔家。推开屋门,忠君表叔正坐在炕上,就着昏暗的灯光抽烟。赤绍宗恭敬地说道:“表叔,我是溥臣家的绍宗。”

忠君表叔猛地抬起头,仔细端详着赤绍宗,眼眶瞬间红了:“绍宗啊!你当年才五六岁,摸了我家先祖的小瓷娃娃,还挨了你一顿训斥。那时候,咱们一起去东陵祭奠,盼着大清能重振雄风呐!”表叔赶忙起身,热情拉住赤绍宗的手,把他迎进屋内。

消息像风一样传遍了村子,乡亲们纷纷赶来。狭小的屋子里,挤满了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询问着关外的情况,也好奇赤绍宗这一支血脉是哪一辈进关,在京畿驻防扎根的。一时间,大家开始捋着辈份,屋内充满了浓浓的温情与热闹。赤绍宗被这份热情深深打动,他一一回答着乡亲们的问题,也分享着外面世界的见闻。

尽管夜晚,忠君表叔立马让家人给赤绍宗准备饭接风,还留下几位德高望重村民做陪,喝洒聊侃畅所欲言至午夜;可交谈间,赤绍宗察觉到,村民热乎下藏着压抑与不安。

一位老者欲言又止,几次想说些什么,却又把话咽了回去。直到表叔关紧门窗,低声说道:“都是自家人,有啥说啥。”老者才长叹一口气,开了口。原来,自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势力就不断渗透到东北,赫图阿拉这个满族发祥地也未能幸免。日军先遣部队和浪人在附近频繁活动,刺探情报,强占土地。村里的年轻力壮者,不少被抓去当劳工,为日本人修筑工事、开采矿产,稍有反抗,就会被残忍镇压。剩下的老弱妇孺,整日提心吊胆,生活在恐惧之中。

一位中年汉子愤怒地说:“前些天,几个日本浪人闯进村里,看见年轻媳妇就调戏,不从就打人。村中男人只能干瞪眼,不敢吭声,生怕他们报复。”另一位村民接着说:“他们还到处挖,说是找宝藏,好多老祖宗留下的古迹都被破坏了,那些碑刻、老房子,全毁了。”赤绍宗越听,拳头握得越紧,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他意识到,自己手中的笔,不仅要记录满族的历史文化,更要成为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的武器。

转天下午,表叔带着赤绍宗来到村外一处被毁坏的古迹前。夕阳的余晖洒在断壁残垣上,一片凄凉。表叔抚摸着那些破碎的石块,声音颤抖:“绍宗啊,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他们怎么忍心下手啊!咱们满族人在这儿生活了几百年,每一寸土地都有咱们的根,可现在,被这些侵略者搅得不得安宁。”赤绍宗蹲下身,捡起一块破碎的瓦片,上面模糊的纹路,仿佛在诉说着赫图阿拉曾经的繁荣与昌盛。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将这里的一切记录下来,让全中国的同胞都知道,这片土地正在遭受怎样的苦难,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守护家园,守护中华民族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份历史传承。

接下来的几天,表叔陪着赤绍宗,深入地参观赫图阿拉老城村。村口,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抽着旱烟,唠着家常。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打着“嘎拉哈”,清脆的笑声在村子上空回荡。赤绍宗注意到,几乎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立着一根索罗杆,上面的斗里放着五谷杂粮和动物内脏,那是满族人用来供养乌鸦和喜鹊的,源于乌鸦救主的传说,是他们心中的信仰寄托。

表叔家是典型的满族民居,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立在地面上,满语称其为呼兰。窗户纸糊在外,别具特色。屋内,西屋的墙上供奉着祖宗板,上面摆放着白馒头、新煮的肉,一把发芽葱扎着红绳,绿莹莹的,象征着子孙万代聪慧伶俐。

参观村子时,他们路过一处院落,一位大嫂正在做粘“火勺”。大嫂热情地招呼他们:“尝尝,这可是咱们满族的老手艺,当年努尔哈赤老罕王行军打仗,军人们就吃这个。”赤绍宗接过,咬了一口,软糯香甜,仿佛尝到了历史的味道。走到村中的小溪旁,溪水清澈见底,溪边的妇女们有的在洗衣服,有的在洗菜,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表叔介绍说,这溪水是他们生活的依靠,不仅供日常使用,还灌溉着村里的农田,这里的水稻、玉米长得格外好。

来到努尔哈赤的出生地,这里保留着当年的建筑格局,东西两个院落,东院是努尔哈赤父亲居住的地方,西院住着他的爷爷觉昌安。走进屋内,炕上挂着悠车子,这便是满族三大怪之一“养活孩子吊起来”的体现,据说当年努尔哈赤就出生在这炕上。屋内还摆放着石磨,过去用来磨米、磨面、磨豆子。

在村子里,赤绍宗还看到了许多满族的传统习俗。墙上挂着的挂旗,颜色不同代表着不同的旗属身份;过年时,家家户户贴满语联、剪满族剪纸,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

随后,他们又来到内城,这里曾是努尔哈赤办公和生活的地方,虽然建筑多已破败,但依稀能想象出当年的布局和繁华。赤绍宗抚摸着斑驳的城墙,心中感慨万千,听表叔讲述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那些关于努尔哈赤崛起、后金政权建立的历史片段,仿佛就在眼前。接着,他们又来到外城,外城比内城更为开阔,曾经是屯兵和百姓居住之地 。如今,荒草丛生,偶尔可见一些残垣断壁,诉说着往昔的喧嚣与繁华不再。赤绍宗仔细观察着每一处遗迹,不断向表叔询问细节,手中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他的所见所闻和心中的感悟

几天马不停蹄,在赫图阿拉老城村的参观结束,赤绍宗心中感慨万千。赫图阿拉老城村,这座承载着满族历史与文化的村落,虽历经风,却依旧顽强地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他深知,自己有责任将这里的故事和文化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满族,了解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也了解它如今正在遭受的苦难。他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坚定的信念,准备开启下一段旅程,用自己的方式,为这片土地,为这个民族,做出应有奉献。

待续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qltmkqf.html

长篇小说乱云润生第二百九十回的评论 (共 1 条)

  • 逐梦星空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