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孤独并不寂寞

2019-01-07 16:28 作者:舟自横h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梭罗创作的《瓦尔登湖》散文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两年隐逸生活。散文集开明宗义说明了写作背景:“本书文字,或者说其中大半,写数年之前,当时我孤独一人,在森林中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瓦尔登湖的湖岸上,我亲手建筑的木屋,距离任何邻居一英里,只靠着我双手劳动,养活我自己。我住了两年又两个月。现在我又是文明生活中的匆匆过客了。”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建造小木屋只有十多个平方米,房中极为简朴,一张单人床,一张书桌,三把椅子,一只箱子,正面墙用砖砌的火炉用来做天取暖和做饭。

 亨利·戴维·梭罗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他一贯主张生活简朴,社会公正。1845年,梭罗在距离家乡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并以此为题材写成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而成为超经验主义经典作品,其文笔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十九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

梭罗毕业美国著名哈佛大学,刚从大学里出来,他所有的友伴都在选择某种报酬丰厚的职务,如同中国清华北大毕业生,无疑十分耀眼,找个非常体面职业如鱼得水。而梭罗也不免要想到这同一个问题,他这种能够抗拒一切通常世俗的道路,保存他孤独自由的决心,实在是要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还要辜负他的家人期望。而梭罗从来不懒惰或者任性,他需要钱的时候,情愿做些与他性情相近的体力劳动来赚钱。如造一只小船或是一道篱笆,种植、接枝、测量,或是别的短期工作,而不愿长期地受雇一家公司。梭罗有吃苦耐劳的习惯,生活上的需要又很少,又精通森林里的知识,算术又非常好,他在世界上任何地域都可以谋生,可以比别人费较少的功夫来供给他的需要。所以梭罗可以保证有闲暇的时间。梭罗曾经说过:“我愿意深深扎入生活,吸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梭罗向世人揭示了在回归自然的生活实验中所发现的人生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梭罗同时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批评家,他揭露时代的弊端,指出人们自己正将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最终会导致生命的衰落。相对来讲,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较之现代更加幸福和充实。而有的读者认为梭罗只是一个复古主义者,主张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放弃现代文明。而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的林中独自生活了仅仅两年多一点的时间,这只占他生命的百分之五的光阴。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来来往往的访客从未间断,梭罗自己也经常到村里探望家人和朋友。他离开瓦尔登湖以后,还曾一再反对别人模仿他的行为,用他自己的话说之所以到瓦尔登湖生活了一段时间,那完全是他个人的志趣好。如果说一个人向往简朴的生活,只要心诚,在哪儿都可以做得到,无论是在纽约、伦敦、孟买或东京。心中有“瓦尔登”。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有意义、更有目的、更加幸福,这才是“瓦尔登”的真谛。

瓦尔登湖像一颗熠熠发光翡翠明珠,宁静地镶嵌在群山环抱之中。细细品味《瓦尔登湖》随感散文,梭罗栩栩如生道来:“在我干完了一天的锄地工作之后,偶尔我来到一个不耐烦的侣伴跟前,他从早晨起就在湖上钓鱼了,静静的,一动不动的,像一只鸭子,或一张漂浮的落叶,沉思着他的各种各样的哲学,而在我来到的时候,大致他已自认为是属于修道院僧中的古老派别了。有一个老年人,是个好渔夫,尤精于各种木工,他很高兴把我的屋子看作是为便利渔民而建筑的屋子,他坐在我的屋门口整理钓丝,我也同样高兴。我们偶尔一起泛舟湖上,他在船的这一头,我在船的另一头;我们并没有交换了多少话,因为他近年来耳朵聋了,偶尔他哼起一首圣诗来,这和我的哲学异常地和谐。”(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梭罗如此细致描写钓鱼人“静静的,一动不动,像一只鸭子。”还有他与渔夫泛舟湖上,两个沉默不语,而梭罗同样高兴地感觉两个异常和谐。梭罗短暂的一生中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以及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纷繁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梭罗对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人类、侵蚀人性心怀忧虑,他认为人类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原始而平淡的自然生活,适宜人们在其中进行观察、思考和写作。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感悟人生意义,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梭罗是一个超验主义者,他相信人能凭直觉认识真理,在一定范围内,人就是上帝。人只要恢复孩童的天真无邪,就能在道德上升华。他主张人们放弃烦琐的日常生活方式,以提升生活的目标,使生活变的崇高。瓦尔登湖不仅是他生活的栖息场所,也是他精神的家园、心灵故乡。他笔下的瓦尔登湖水识那样的透澈,正如他透明的心灵:“水是这样的透明,二十五至三十英尺下面的水底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赤脚踏水时,你看到在水面下许多英尺的地方有成群的鲈鱼和银鱼,大约只一英寸长,连前者的横行的花纹也能看得清清楚楚,你会觉得这种鱼也是不愿意沾染红尘,才到这里来生存的。”

连湖底的鱼儿也不愿意沾染世俗红尘,瓦尔登湖是他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的一个幽雅僻静的去处。这个地方不仅给他提供了思考的空间,也给他提供了一种朴素淡泊的心境。他在这里观察、倾听、感受、沉思,并且想。“我含蕴着,并养育着珍珠,直到它的完美之时。”他声称要将独居湖畔孕育出的珍珠奉献到公共福利上来。

在十九世纪欧美工业革命变革时期,西方物质文明迅速发展起来,世人在不竭余力追求财富,而梭罗却静静隐居在瓦尔登湖观赏湖光山色。在许多人看来,他落落寡合,喜欢孤身独处。如果仅仅是这种认为,也许是对他的曲解。梭罗到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居住,不是避世,也不是隐居,他反对过美国的奴隶制度,反对过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他倡导过“公民的不服从”的思想,他曾因拒绝交税而坐过监狱,单这些就可看出他也是积极走向人生的。梭罗注重生活的自由,他喜欢在大自然中过简朴生活,这是他对自由、对个人价值执着追求的表现。他并不在意某一种外在的生活方式,他只是想生活得随便、简单、自在。想到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时,他就来了,觉得住够了时,就又走了,没有任何的伪饰和造作。正如梭罗所说:“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

城市和工业繁荣背后是自然环境严重污染,人类在征服自然创建物质文明逐渐失去了大自然的宁静,它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如同美国著名评论家伊拉·布鲁克所说:“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瓦尔登湖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纯洁天堂的同义词。

瓦尔登湖远离城市喧闹,还保留那一份幽静,梭罗心静如水写道:“在温和的黄昏中,我常坐在船上吹笛,看到鲈鱼游泳在我的四周,好似我的笛音迷住了它们一样,而月光在鱼鳞似湖水摇曳泛起涟漪的水波,那上面还零乱地散布着破碎的森林。”他心态如月色中湖水一样静谧,描写湖水如此精彩传神,仿佛如临其境。又是那样充满了诗情画意描述晚垂钓心情:“有时,在村中一个客厅里待到他们一家子都要休息时,我就回到了森林里;那时,多少是为了明天的伙食,我把子夜的时辰消耗在月光之下的垂钓之上,坐在一条船里,听枭和狐狸唱它们的小夜曲,时时我还听到附近的不知名的鸟雀发出尖厉的啸声。”

《瓦尔登湖》是一本让人心归宁静,充满希望的智慧随感散文佳作。梭罗才华横溢,很少有人像他一样放弃这样多世俗的东西,没有学习任何职业,也没有结过婚,独自一人居住,与早他一个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一样崇尚自然。此类与大自然相融无间息息相通的和谐画面,这在西方文化史上都是稀奇罕见的文本。

1756年,四十四岁的卢梭接受朋友的馈赠一座环境优美的乡村小房子,开始了他的隐居六年的生活。卢梭觉得为面包而写作就会窒息人的天才,甚至毁灭一个人的才华。他的才华不是在笔上,而是在心里,完全是由一种超逸而豪迈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出来的。他始终认为作家的地位只有在它不是一个行业的时候才能保持;当一个人只为维持生计而思维的时候,他的思想就难以高尚;为了能够和敢于说出伟大的真理,就绝不能屈从于对金钱的追求。

卢梭晚年写作了《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为自己而作”,披露了卢梭推崇感情、赞扬自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同时它也凭着自身发放的光耀,照亮了无数在世俗社会当中卑污的灵魂。较之梭罗的《瓦尔登湖》所描述都是一个孤独隐居者与大自然对话的故事。十八世纪卢梭和十九世纪的梭罗两个思想和文学巨匠异曲同工之处:孤独并不寂寞

卢梭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一生追求公平正义,他在《社会契约论》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论点:“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别人主人的人,却比别人更是奴隶。”他指出人类不平等的基础是私有制,一生主张个性发展,崇尚情感、回归自然。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其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被写进了《人权宣言》。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和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卢梭一生颠簸流离饱受磨难,在现实生活中的卢梭倍感孤独,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写人性本善的教育小说《爱弥儿》被巴黎最高法院列为禁书,巴黎大主教颁布谴责《爱弥儿》的训喻。卢梭本人被当局通缉仓皇出逃,被迫踏上了长达八年的流亡之途。二是卢梭与启蒙思想家意识形态纷争,尤其遭遇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公民们的感情》中攻击卢梭的私生活,披露卢梭抛弃子女,要求对卢梭处以极刑,更是让卢梭成为大逆不道的罪人,可以说卢梭是在极度悲愤和失望的痛苦中度过了自己下半生。

卢梭为了在世人面前还自己的清白写下了《忏悔录》,他想用自己一生来为自己辩护,用自己真实面目驳斥诬蔑他的谬论,以此来阐述其著名的论点:“人性本善,是社会和环境使之堕落。”从而使《忏悔录》从严格的自我解剖转为对社会的谴责和控诉。卢梭面对着种种谴责和污蔑、中伤和曲解,自信比那些迫害和攻击他的大人先生、正人君子们来得高尚纯洁、诚实自然。卢梭一开始就向自己的时代社会提出了勇敢的挑战:“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忏悔录》。

在卢梭的晚年,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再不为自己辩解,尽可能忘记敌手而平静度过自己的余生,超脱世俗的态度使他内心恢复了平静安宁,他住在巴黎普拉特里埃街(现让-雅克·卢梭街)五层楼上一套简朴的小套房里,每天都在巴黎近郊乡间作长时间的漫步。重温往日的时光,审视自己的一生写下了《独孤漫步者的遐想》共十篇。

“我就这样在世上落得孑然一身,除了我自己,再没有兄弟、邻里、朋友,再没有任何人际往来。最合群、最富有爱心的人啊,竟然被众口一词地排斥在人类之外。”(漫步之一)

卢梭作为一个孜孜不倦追求真理启蒙思想家,却遭到了权贵政治和世俗的迫害和排斥,晚年的卢梭渐渐归于平静。《遐想》以卢梭控诉世人沆瀣一气阴谋迫害自己开篇,再到卢梭自己怀着深情追忆年轻时代与华伦夫人朝夕相处时充满激情回忆写道:“我们在一起度过的时光将会何等平静和甜美!我们有过这样的日子,可是转瞬即逝,太短暂了,随之而来的又是怎样的命运啊!我每天都在欢乐地动情地回忆我生命中这段绝无仅有的短暂时光,那时候我是完全本色的我,纯粹的我,没有阻碍,那才是我正真享受的时光。”

而卢梭是在写漫步之十只有两页纸嘎然而止,离他去世还有近三个月,为什么他没有写下去?是力不从心,还是暗示什么?卢梭给世人留下一个谜,一片遐想的空间……在第十个遐想尚未写完的时候,卢梭凄然离世,《遐想》成为卢梭孤独生命之旅的凄美绝唱。我们想象卢梭应该是幸福的。无疑华伦夫人是卢梭的灵魂伴侣和精神偶像,卢梭曾经在《忏悔录》详尽记述了在华伦夫人身边的日子,可以说没有华伦夫人,就没有卢梭的伟大成就。

让-雅克·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出生后第十天母亲因产后失调过世。而卢梭的父亲在捍卫正义与向黑恶势力屈服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在法院下达的缉拿通知下愤然地离开了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卢梭。他有一个兄长,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从此卢梭再没有得到他的任何消息。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童年时期受他父亲影响,卢梭读了很多书。

颠簸流离的卢梭从事过很多职业,曾经在一位雕刻匠手下当学徒。卢梭本来很喜欢这种工作,因为他爱好绘画,他很希望在这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师傅的暴虐专横,使卢梭对本来喜爱的工作感到苦不堪言。卢梭离城出走后,经由一位朋友的介绍,结识了华伦夫人。

华伦夫人是一位满脸和气、风韵十足的年轻女子。这使卢梭大感惊讶和激动,正是这位贵族夫人影响了他日后的生活。卢梭在《忏悔录》描叙华伦夫人:“与本世纪同时诞生,已经二十八岁了。她风韵犹存,她的神情亲切而温柔,双目含情,有着天使般的微笑,嘴和我的嘴一般大小,灰白色的头发有一种罕见的美,随意拢一拢便光彩照人。”卢梭在《忏悔录》用记述历史传奇般的手法开始这个故事:“人家对我说她刚出门,上教堂去了。那天是1728年的圣枝主日。我立即追了上去:我见到她,等了等,同她谈了话,我大概还记得这个地方;此后我在那儿洒下过许多的眼泪,亲吻过那个地方。我为什么不可以用金栏杆把这个幸福之地给围将起来。为什么不让全世界的人来朝拜它!”这段话流传久远,深入法国读者的心,后来甚至确实在1928年,为纪念卢梭与华伦夫人相见200周年,在卢梭所描绘的地方建起了金栏杆。

卢梭在华伦夫人家居住的这段时期里,他感到非常满足和快活。卢梭听从华伦夫人的劝告,在华伦夫人资助开始他的远途旅行。他觉得这样的年纪就有机会爬山越岭,登临阿尔卑斯山的高峰。从少年期起,卢梭便酷爱自然。他曾不厌其烦的表现于他的著作中,自然渗透了他整个生命。华伦夫人的嗓子轻柔动人,还会弹琴,她常教卢梭唱歌,熏陶激发卢梭对音乐的兴趣。

卢梭在青年时期就下定决心,一到四十之年就摆脱社交生活,开始隐遁,过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而正是这个转变遭到他原来的友人的猛烈攻击,导致与他们决裂。卢梭为了剪除心灵“欲念”远离了上流社会灯红酒绿奢靡场所,他身体力行,继续抄乐谱为生,虽然不能赚大钱,但是靠得住,自给有余。他的歌剧《乡村占卜者》和其他作品的收入还剩下不少钱,其他的著作也正在整理之中,生活就不至于受穷了。卢梭文笔和天赋已使他成为知名的文人,只要他稍微愿意把作家的手腕和出好书的努力结合起来,他的作品就可以使他生活得很富裕。卢梭于是离开了原来的友人,远离了上流社会的喧嚣,迁居乡间隐居了六年,靠抄写乐谱自食其力,过清贫而独立自主的生活,他要求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思想相一致。

卢梭在《遐想》之五中回想起在瑞士比埃纳湖圣皮埃尔岛度过的日子,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闲适的卢梭尽情地采集植物标本、观察美妙的自然风光。他在大自然怀抱中沉思默想,心灵摆脱了昔日的苦难,对未来毫无牵挂,完全沉浸在此时此刻之中,领略“一种充分、完满、丰盈的幸福”,“享受我们自己,享受我们自身的存在”。卢梭有时:“独自跳上一条小船,如果风平浪静,就把船划到湖心,我直挺挺地躺在船上,仰望天空,任小船随波荡漾,有时一连几个小时沉浸在千百种朦胧、甜美的遐想之中。”他又动情描写自己愉快的心情:“当湖面波涛汹涌无法行船时,我整个下午就在岛上东走西跑,随处采集标本,有时在最僻静而迷人的地方方坐下来尽情遐想,有时坐在土台或土丘上,环视美丽的湖水和岸边的迷人景色。湖岸的一侧近山环绕,另一侧是丰腴肥沃的平原,纵目远眺,直到被远处谈谈的青山挡住了视野。”

卢梭在五十六岁与同居了二十五年的女仆黛莱丝结婚,此前他们生有五个孩子,并全部寄养在孤儿院。在《遐想》漫步之九卢梭重提《忏悔录》谈到的痛苦话题:即他把亲生子女送进育婴堂。卢梭的仇敌们曾揪住此事大做文章,把卢梭说成是不通人性的父亲,谴责他仇视儿童。他之所以抛弃自己的儿女,是因为想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如果我不在乎孩子的前途,在没有办法亲自抚养他们的情况下,我本来可以把孩子交给他们的母亲,任她把孩子宠坏,或者把孩子交给他们的舅家人,那他们一定会把孩子变成魔鬼。我现在想起来还不寒而栗。”卢梭扪心自问,发现自己始终对孩子满怀柔情,看到孩子们快乐的笑脸,就是他最大的幸福。他在巴黎郊区散步时与孩子们的几次交往,就是佐证,卢梭一生挚爱比他大十一岁的华伦夫人,他根本就不爱黛莱丝,他认为母女两人不能把孩子教育成人。

卢梭受到迫害,这是客观事实。他的迫害者是谁?法国政府当然是其中之一。《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批判社会不平等和奴役,讴歌自由平等,并公开宣称以暴力推翻暴君为合法,这自然要被法国统治阶级所憎恨。其二,教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爱弥儿》的查禁是法国当局对他公开迫害的开始。卢梭虽是有神论者,但是他的上帝是自然神论者的上帝,是人的理性的产物。卢梭一面宣称尊重宗教,一面又在《爱弥儿》中指摘僧侣是专制政体的支柱,对他们表示了极大的憎恨。这种非正统的神学观点,遭到天主教和新教的一致反对。其三,伏尔泰对自己的敌人向来是毫不留情的,他写的那篇匿名谤文《公民们的感情》发表在卢梭颠沛流离之时,文中甚至要求将卢梭处以极刑。格里姆也恨卢梭,在埃皮奈夫人、狄德罗跟卢梭的交恶中起了挑拨离间的作用。狄德罗和卢梭原是极好的朋友,他们之间关系的恶化,似乎双方都有责任。而狄德罗只因传闻卢梭正在写自己的回忆录,深恐他的形象在卢梭笔下遭到丑化,这才讲了一些诋毁卢梭的话。

而正是这些诋毁和磨难,卢梭写出了《忏悔录》和《孤独漫步者遐想》传世经典之作。卢梭逝世十六之后被隆重迁入巴黎先贤祠,作为“自然与真理之子”受到后代的无比敬仰。这是卢梭生前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有如此受人爱戴的一天。

晚年的卢梭不再将心力用于愤怒的还击和徒劳的辩解,这个“被人类所驱逐的人”,在贫病交加的穷途末路上开始兴致盎然地研究植物学,探索自然的奥秘,享受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将自己的爱心撒播给路人,在生命烛火即将熄灭的时刻体验到了无比纯净的幸福,独孤并不寂寞。

中国现代所谓文学家功名欲极强,拍了一部电视剧或者出了一本书就飘飘不知所然,急功近利大肆炒作仿佛一夜成为文化贵族,弄个省市国家级协会会员沽名钓誉,或者挂个名义上作协副主席到处大谈写作成功之道,骨子里还是把文学当作致富之路。梭罗生前名气并非很大,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其声誉与日俱增,被誉为美国环境运动的思想先驱。

我创作的《野渡无人》散文集也受这两位文学巨匠的影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崇尚简朴的人生,谋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几乎与世隔绝过隐居孤独的生活,极大限度减少世俗干扰和外面世界诱惑,何况衣食无忧,每天朝夕散步到江边观赏日出日落,先后创作了《野渡无人》散文集,中短篇小说集《在原始森林中》,长篇小说《官道仁心》,《穿越神农架》正在创作中,不管外面世界多么喧闹,只要心中有“瓦尔登”淡泊心境,宁静致远。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ppipkqf.html

孤独并不寂寞的评论 (共 10 条)

  • 雨后晴空
  • 从余东风
  • 潋滟相思
  • 淡了红颜
  • 雪儿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亓方文
    亓方文 推荐阅读并说 严肃和通俗,诱惑无处不在,严肃文学受众越来越窄,难啊
  • 左轮

    左轮为面包而写作就会窒息人的天才

    赞(0)回复
  • 黄永军

    黄永军只要心中有“瓦尔登”淡泊心境,宁静致远。致远才能深思。知音之言。赞!

    赞(0)回复
  • 黄永军

    黄永军知音之言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