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002梅芳里57号
上海市长寿路梅芳里421弄57号。
这是我每次给爷爷写信的地址,这也是我小时候在上海的家。
梅芳里前边是长寿路,对面是上海棉纺织一厂,这是我爷爷爸爸上班的地方,我的幼儿园也在厂区大门里。
梅芳里是日本内外棉财团一九一九年建的工房,因为爷爷是第一批进厂的工人,所以我们家就选在梅芳里第一支弄里,这里离马路对面工厂最近的地方。
梅芳里我们天天进出,弄堂口上方有一块木质横匾,上面有梅芳里三个大字。
梅芳里弄堂另一端是安远路,大伯大姑娘的家就在那里,也就是我的姐姐家,是最后一个支弄第一家。(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梅芳里一边是胶州路一边是常德路,我外婆家就在常德路1256号,妈妈从不说常德路,妈妈总是说荣华里。
大舅二舅和外婆住在一起,大舅家住在楼上,二舅家住在楼下,外婆住在楼梯间。
继续往北就是中山北路,那里有我姨妈的家。
梅芳里弄堂的路不是很宽,两辆小汽车可以错不过来。
走进梅芳里两边就是一排排的房子,远看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白色山墙,黑色的尖屋顶,一个连着一个通向远方。
弄堂的路不是很直,看到的是房子还是房子,一眼看不到路的尽头。
路不是现代的柏油马路,是高低不平的石岗路,早上的粪车走在上边咣当咣当作响。
弄堂的石岗路上偶尔驶过的黄包车,黄包车走过,会留下一串清脆的铃铛声。
梅芳里的房子在当时看来也属于比较前卫的,除了山墙是砖砌的,墙板地板屋顶都是木质结构。
支弄并不宽,最多三米样子,现在想起来不可想象,木质结构的的房子,人口那么密集,万一失火了怎么办。
后来才知道梅芳里有楼房三十八幢,一共住了两千五百人。
二楼的房子往外探出有半米的样子,地板由几根粗壮的木梁支撑着,让一楼门口多了一个门檐,多了一个晾晒衣服的地方。
二楼的探出,让两边的屋檐靠近了许多,于是前楼的人家把竹竿从窗口伸出去,搭在对面的屋檐上。竹竿上挂满了大大小小,各种颜色的衣物,就像是万国旗,排满了整个支弄。那时候没有洗衣机,更没有甩干桶,刚刚挂出的衣服跟下雨一样在滴水。
走进弄堂里第一个支弄口,往右拐第一家就是一个老虎灶。
老虎灶是上海特有的一道风景线,一口大锅冒着热气,住户把热水瓶放在这里,大妈就会把热水瓶灌满,住户转回来往篓子里放下竹签,提着热水瓶就走了。
沿着支弄走到最里面,一堵墙挡住过往的路,这个门洞这里就是我的家。
门檐上的门牌写着一个大大的57号。
为什么是57号我不知道,50号前边的房子在哪里,我也没有打听过。
我们家住在楼上,二楼是爷爷大伯住的地方,我们一家六口人住在三层阁上。
三层阁不是正规的房间,三层阁是房屋顶层的狭小空间,三层阁第一的感觉就是压抑。现在的人会把阁楼当做储藏室,那时候的上海房屋紧张,阁楼也用着住宿的房间。
三层阁朝南开了一个不大的窗户,我们叫他老虎窗。
上下楼的楼梯是木头的,楼梯很窄很陡,我们爬习惯了也无所谓。
因为我们家是把头的一家,在二楼楼梯口有个小小窗户,往外就可以看见隔壁的大都会电影院,我还在电影院看过几次电影。
我是老大,在上海我已经有了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我在这个家待了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