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樹下的思考
一棵樹下的思考
不远处那些白桦、银杏和香樟,约好了一般,叶子纷纷落下。放弃,正在它们之间达成某种默契。如果树有美德,沉默是一种,舍弃是另一种,还有更重要的一种就是博爱。你看它们褪下衣物后的枝丫,光秃秃地伸向天空,不是索取,也不是指责,而是托举着无形的哈达,为天地万物祈福。
我在苹果树下的思考是——苹果落到地上,若有人拾起,它就是微型的宫殿;若无人问津,它就是一座无名的小坟。
人总是习惯于悲伤,无非是惧怕着死亡的步步紧逼。其实,这一点应学学一棵树。树死了,火焰会替它活着。那是光,是电,是死与生的一次照面。
人的命啊,有时候脆弱得就像树叶,连挣扎都不曾挣扎一下,就被推下生命的枝头。可是有时候,又坚强得像那地上的苔藓,怎么抹
都无法抹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在一棵衰老之树下的思考是——当一棵树厌倦了生,它会选择怎么做呢?说直白些,就是一棵树有什么样的自杀方式?它能拒绝阳光,拒绝雨水吗?不能。它能喊人来把它放倒吗?不能。有一点萎靡的迹象,营养液就挂上了;虫子上身,啄木鸟就叼走了虫子……所以,一棵树的死,比生要难好多。比如,著名的胡杨,即便死去,也给人以不死的假象。不过话说回来,一棵树,好像从来不会想到自
杀,它怎么可能厌倦!
我在一棵蓬勃之树下的思考是——一棵树的热爱,来自于哪里?是根对于土地的探寻,还是枝干对于天空的向往?
在树下,我想要一曲清亮的蝉鸣,却只得到乌鸦喑哑的残破的哭声。我并不为此恼怒,听到什么样的音就接受什么样的曲,嫌不好听,就用风调试一下。
一个年轻人问大师:“您说过,生活如同一棵长满果实的大树,每个人都能获得幸福的果实。但是我为何至今两手空空?”
“那是因为你没有勇气去摇动那棵树。”大师回答。
摇动一棵树,并不见得有果实落下,但却有可能收获到那落在树上的风和星星。若是不去摇动,叶子你都不会收获一枚。
一切都将被时光碾碎,只有为数不多的幸运儿,被时光宽容
以待,轻轻拂过。比如树。一棵大树,不止年轮,向上的树干也是时间。一条小溪也是时间,它即将耗尽。而溪流边上的两棵树,像两枚徒劳的钉子,钉不住流逝的时光。
马丁·路德曾说:“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我依然要种下一棵苹果树。”他不为吃苹果,不为闻苹果树的花香,只是想保留,作为人还活着的一种姿态。
我不能像一棵树那样,从不计较痛苦。但我可以像一棵树那样——醒着,也是睡着;站着,也是躺着。
茅盾先生讲过一个故事:古时有位学问高明的先生,坐在无花果树下乘凉时,见斗大的西瓜生在又细又柔的藤蔓上,而无花果树长得极粗,结的果却极小,便感叹“天公真是颠倒”。忽然一粒无花果落下来,不偏不斜打中他的鼻子,他顿时大悟:如果是西瓜砸下来,后果不会如此轻松,原来天生万物各有各的道理,“何必妄去议他”。
当一只鸟在树上啁啾的时候,那是一棵树的歌声;当风把树叶吹得窸窸窣窣,那是一棵树的歌声;当我倚着一棵树,望着云朵,吹着口哨,那也是一棵树的歌声。在树下,我看到前面的炊烟,脑海中忽然冒出一个似乎不太高明的比喻炊烟是向上生长的树。
有人说,每一片树叶,都是树给大地写下的欠条。换个角度去想,那何尝不是树给大地发出的请柬呢!
树上,有一个鸟巢,在昏暗的背景下,仿佛一个人,正举着一只空空的碗。这个意象给我的启悟是,人在天地间乞讨,亦是在向天地表达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