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乱云润生第三百三十九回
长篇小说乱云润生第三百三十九回
乱云润生 第四十九章
芦庄子糕点铺怼戏日寇
老美华救险润生促双缘
三百三十九回
年夏,赤润生在日伪的迫害下,被迫关闭苦心经营的“润生斋”,在走投无路之际,幸得庞鹤年相助,来到老美华当伙计。踏入老美华的那一刻,赤润生望着三层砖木小楼飞檐下悬着的八个铜铃,听着清脆的铃声,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过往遭遇的不甘,也有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初到老美华,赤润生深知自己初来乍到,毫无经验,想要在这里立足,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他主动承担起最脏最累的活计,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帮着伙计们打扫店铺,擦拭橱窗,将每一双展示的鞋子都擦得锃亮如新。搬货时,无论多重的箱子,他总是抢在前面,累得满头大汗也不喊一声苦。休息间隙,他就像一块海绵,缠着老工匠们请教各种鞋帽业务知识。老工匠们讲述缝制鞋子的技巧时,他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对方的动作,手中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诸如“女士鞋跟 3 毫米”“一寸三针半”等标准,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深夜,当其他伙计都已进入梦乡,赤润生的房间里还亮着昏黄的灯光。他常蹲在作坊角落,就着这微弱的光线,仔细研究鞋楦的弧度,用手反复摩挲,感受其中的精妙。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会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双成品鞋,与鞋楦进行比对,在心中默默揣摩其中的奥秘。他还虚心向绣娘学习根据生辰八字设计鞋样的绝活,看着女工们飞针走线,在鞋面上绣出栩栩如生的图案,他眼中满是羡慕与渴望。为了掌握这门技艺,他常常在一旁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观察绣娘的每一个动作,然后自己找来边角布料反复练习,即便手指被扎得满是针眼,也不曾放弃。
庞鹤年将赤润生的努力和好学都看在眼里,心中十分欣赏这个年轻人。每当看到赤润生在作坊里专注研究的身影,他总会默默递上一杯热茶,茶杯上氤氲的热气温暖着赤润生的心。偶尔,庞鹤年也会亲自示范一些老美华的独特技艺,比如如何用馒头滚鞋面去绒的巧技。他将刚出笼的雪白馒头轻轻放在绣花鞋面上,动作轻柔而娴熟,绒毛线头瞬间全粘在馒头皮上,绣线也被蹭得发亮,比缎子面还要光滑。赤润生站在一旁,眼睛紧紧盯着庞鹤年的动作,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心中对掌柜的敬佩之情愈发深厚。
在相处的过程中,赤润生听庞鹤年讲述了老美华的传奇历史。年初冬,庞鹤年怀揣着早年走街串巷卖针头线脑攒下的本钱,站在沽海老南市口,寒风卷着糖炒栗子的香气,他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沿街铺面。最终,他一眼相中了南市口转角处的那栋三层砖木小楼,近 30 平方米的铺面临街而立,地理位置绝佳。庞鹤年毫不犹豫地摸出金元宝拍在店主掌心,毅然决然地盘下了店铺。三日后,“老美华”的金字匾额挂上檐下。庞鹤年还独具匠心地在檐角砌出宝塔造型,在铜铃四周嵌上玻璃灯箱,夜里灯照宝塔,铃声传三条街,让“老美华”的招牌先声夺人,成为南市的地标。
听着这些故事,赤润生望着三层楼上庞鹤年亲笔题写的“三层塔松拉铜铃,一对仙鹤伴寿星”的诗,心中满是敬佩,庞鹤年在他心中俨然成为了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也成为了他努力学习的楷模。
然而,当时的沽海正处于日寇的残暴统治之下,人心惶惶,民不聊生。老美华也未能幸免,店铺已经连续亏损了两个月。庞鹤年整日愁眉不展,站在店铺门口,望着冷冷清清的街道,心中满是无奈与焦虑。
赤润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深知,老美华不仅是一家店铺,更是庞鹤年一生的心血,也是众多伙计们赖以生存的地方。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老美华寻一条生路。
赤润生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经营之道,他仔细观察店铺的每一个经营环节,思考着如何改进。他发现,虽然老美华的鞋子质量上乘,但由于时局动荡,顾客们的消费意愿大大降低。于是,他想到了推出一些适合普通百姓日常穿着的平价鞋子,以吸引更多的顾客。他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庞鹤年和其他伙计,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说干就干,赤润生和伙计们一起深入市场调研,了解百姓的需求和喜好。他们走街串巷,与顾客们交流,收集反馈意见。根据调研结果,他们设计出了几款简约实用的鞋子,采用本地的布料和皮革,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质量。在制作过程中,赤润生严把质量关,每一双鞋子都要经过他的仔细检查,确保符合老美华的标准。
为了推广这些新鞋子,赤润生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组织伙计们在店铺门口举办小型的展示活动,现场为顾客们介绍鞋子的特点和优势。他还亲自上阵,热情地招呼每一位顾客,耐心地解答他们的疑问。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他甚至请来了街头艺人在店铺门口表演,一时间,老美华的店铺前热闹非凡,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观看。
在与伙计们的相处中,赤润生也逐渐和大家打成了一片。他们一起工作,一起吃饭,一起聊天,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大家都被赤润生的热情和努力所感染,纷纷主动帮助他,教他更多的经营技巧和业务知识。赤润生也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大家共同为老美华的发展出谋划策。
然而,就在老美华的生意刚刚有了起色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赤润生千方百计得知,顺子和阿福被日寇拘捕关押了半个月,在狱中受尽折磨,最后被押送开滦煤矿做苦役。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赤润生和庞鹤年的心上。他们痛心疾首,为顺子和阿福的遭遇感到无比愤怒和难过。在日寇的统治下,这样的悲剧每天都在上演,赤润生更加坚定了要与日寇抗争,为老美华,为沽海的百姓们守护一方安宁的决心。
面对更加严峻的局势,赤润生和庞鹤年并没有退缩。他们继续带领着伙计们坚守在老美华,想尽一切办法维持店铺的经营。他们在店铺里张贴抗日标语,鼓励顾客们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寇的侵略。虽然生意依然艰难,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
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赤润生在老美华不仅学到了精湛的鞋帽制作和经营知识,更从庞鹤年身上学到了坚韧不拔、爱国爱民的精神。他以庞鹤年为榜样,在日寇的铁蹄下,为了老美华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心中的正义和尊严,不断努力奋斗着,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也为老美华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