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当良知沉睡:辨别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笔记

2022-04-09 17:40 作者:_不破愛花_  | 我要投稿

反社会人格者占总人口的4%,这意味着每25个人中就有1个是反社会人格者。受过心理创伤的人大多数都是因为遭遇了恶人,这些恶人通常是具有反社会人格的陌生人、朋友、父母双亲、长辈或兄弟姐妹,被这些恶人控制或心理摧残。

人是通过自身来理解他人,所以有良知的人,很难凭借想象构建出反社会人格者的准确形象。在碰到这类人时,我们还认不清楚他们,我们会说“怎么会有像他那样的人,做出如此令人发指的事情?”
这是说他看起来是个正常人,跟我们没什么两样,一样是有着体面职业、爱护动物、是夫妇或父母。
但他做出那些匪夷所思的恶行,我们出于自身情感和正常动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想不出一个让自己信服的答案。
我们会觉得其中有误会,也许是我们过分扩大了自己的观察,甚至觉得我们的怀疑站不住脚,或许还可能让我们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失去信心。

我们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受到良知约束的心智与不受良知约束的心智性质上根本不同。反社会人格者,他们想要的东西、激励他们的东西,完全超出我们的经验范围。

【什么样的人是反社会人格者】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靠其他人来激励自己,让自己拥有欲望。我们的希望与梦想的驱动力是人,跟我们住在一起的人、距离我们很远的人、我们心爱的已经过世的人、赖在身边的讨厌鬼、让我们触景生情的地方、我们的宠物。他们占据我们的心田,甚至我们之中最内向的人也是由他的人际关系决定的,我们被他人给我们造成的反应、感受、厌恶和喜爱所占据。情感欺骗、浪漫爱情、抚养、抛弃和破镜重圆,我们是由社会关系构成的生物。

反社会人格者与我们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们缺少这种原始的、与人建立亲密依附关系的能力,他们没办法拥有和感受真实的情感经验,无法与他人建立起真实的关系。他们没有能力处理包括爱与关怀在内的情感经历,除非这类经历可以变成能够计算的。当情感被转换成计算(请吃几顿饭、送了多少钱的礼物、花费了多少钱的景点旅游),他们才能感受,这种感受不是真的情感,而是种计算。

反社会人格者的本质是冷酷无情的,他们把生活变成计算的游戏,而我们是棋子,他们在冷静地下棋,目的就是要赢。他们只有想要“赢”了别人这种冰冷的愿望(如果只有这种愿望,又怎么能明白爱、友情以及关怀的意义?)
他们这种行为跟一般人的两面三刀、自恋甚至暴力不同,因为一般人的这些行为都满载着情绪的热度。大多数人在有必要时会撒谎保护家人、黑帮成员(与具有反社会人格的老大相反)对帮派里的兄弟很讲义气对家人很照顾。
在反社会人格者的心智结构,爱是绝无可能的,家人、朋友顶多是他们利用的棋子。当他人展示出爱意的时候,他们也是不会理解的。他们唯一能感受到的,是由即刻的生理痛苦和愉悦、短期挫折和成功引起的原始情感反应。

正因为反社会人格者没有与他人建立情感依附联系的能力,而良知建立在与他人的情感关联上。因此,反社会人格者更擅长计算/算计,他们为了满足个人野心,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而且没有一丝负罪感。他们不会觉得自己的生存方式有什么问题,相反他们会觉得我们都很天真、很愚蠢,不会才用他们的方式来玩计算的游戏。这正是没有情感依附、缺乏良知的人心中的想法。

他们唯一相信的是,自己的生存方式优于我们,他们会谈论在他们看来别人荒谬的良心不安,好奇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不愿意操纵别人实现自己的野心。他们还会建立一套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理论,认为人们都像他们一样寡廉鲜耻,只不过有些人会假装自己有种叫做良心的虚构之物。

反社会人格者感到空虚或空洞的、他们嫉妒并且作为游戏想要破坏的,通常是有良知的人性格结构里的某种东西。

【反社会人格者的肖像】

绝大多数罪犯并不属于反社会人格者,他们拥有潜在的正常人格,他们的罪行是由社会的负面因素造成的,比如毒品文化、儿时受虐、家庭暴力、世代贫困。

斯基普,反社会人格者。父母有钱,自小天资聪颖、帅气。12岁就翻父母的财务记录,计算父母死后自己能分到多少钱,时常感到无聊,用鞭炮炸青蛙玩。成年后进入一所商业公司,迎娶了父亲是亿万富翁的妻子,把亿万富翁的岳父当万能通行证。到处拈花惹草,没有责任心,骚扰女员工,在女员工反抗时折断了她的手臂,并且恐吓她,认为折断手臂是她自己造成的,还不自量力想搏斗。

洛克,反社会人格者。一个有研究生学历的35岁男子,住在破旧小公寓。看上了西妮家的游泳池而接近西妮并跟她结婚。洛克说话温柔,有安静的魅力,总是送花给西妮。洛克之前总是吃女人软饭,连与西妮结婚的钱都是西妮家出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吃定西妮。为此他装作有忧郁症,逃避一切责任。他不是距离新生儿远远的,而是完全漠不关心。如果西妮质疑他,他就装病,甚至表现给儿子看博得儿子的同情。他是个得过且过的人,没什么野心,最大的追求是偷懒混日子,并且为了这个目标,不惜花费巨大的力气采用计划欺骗西妮。

【反社会人格者的招数】

魅力,是反社会人格者的主要特征,这是种社交能力,通常是一种难以言表的领袖魅力。他们的危险会有温和的吸引力。

冒险,对危险情境和机会的偏爱,以及说服别人和自己一起冒险的能力。普通人偶尔喜欢尝试小冒险和刺激,反社会人格者对冒险的偏爱会对比出我们的人生似乎乏味无聊、循规蹈矩,似乎应该加入他们的行列。

演技,聪明的反社会人格者通常能变成一个演技派,甚至掌握了独特的表演技法,自如地表露情感。在受到良知约束的人用真相逼问对抗反社会人格者时,这些残酷无情之人往往会流下鳄鱼的眼泪,或者,在他们的所有伎俩都失灵时,会装出义愤填膺的样子,拿出最后的必杀技——恐吓,以吓退指控他们的人。

反社会人格者对我们的了解,比我们对他们的了解,要多得多。我们很难发现谁是没有良知的人,但一个没有良知的人立刻就能够识别谁比较正派,谁比较容易相信人。
当反社会人格者把一个人当做有利用价值的棋子时,会去琢磨这个人,精心研究怎样操纵利用这个人,而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还会研究如何拍这个人的马屁,如何给这个人灌迷魂汤。

如果一个人一直在作恶,行为极度恶劣,但却总在你面前装出一副可怜相来博取同情,他极有可能就是没有良知的人。

【反社会人格者的成因】

正如大部分此类问题一样,这个成因比较复杂也没有确定的答案。只有一些关联性的推测,找出其中的因素,而因素不是原因,只是一些对原因产生影响的环境性质的东西。

与任何人一样,先天和后天的因素都有。先天的例子(而不是确证),基因影响,无法处理情绪词汇的辨别。后天的因素,婴儿7个月大时会与身边第一个照顾婴儿的人产生情感依附,发展出情感依附能力。

如果婴儿在出生7个月内缺乏精心的照顾(不称职的父母),缺乏有人与婴儿产生关联(孤儿院),就会患上情感依附障碍。但情感依附障碍不是反社会人格

情感依附障碍患者很少见魅力超群者,没有玩转人际关系的智慧。他们也不会在伪装正常人上花心思,显得令人厌恶。情感依附障碍的人很孤僻,其情感表现平淡而又乏味。这些都与反社会人格者变色龙一样的支配手腕、欺骗技巧、迷人微笑、消解他人敌意的领导魅力不一致。因此,童年受虐和情感依附障碍无法构成反社会人格的形成环境因素。

文化影响,鼓励自私自利竞争的社会容易产生反社会人格者。


                               【对付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反社会人格者的13条法则】

1.最高法则,承认这个事实:某些人就是没有良知。
他们的外表可能跟我们没什么区别,有着令人尊敬的地位或职业,但他们确实是反社会人格者。

2.做判断时从自己的直觉出发,不要受到别人身份的蛊惑。
观察人类行为时,你脑中未经筛选的印象都能帮助你,不受对方身份如教师、医生、领袖、长辈、明星、爱动物的人、人道主义者等等的影响。

3.考虑跟一个人建立关系时,用“事不过三”当做原则检验这个人的主张、承诺和责任感。
一次可能是误会,两次可能是严重的差错,三次就是欺骗。

4.质疑权威。
当一件事情违背你的良知时,即使你身边的人都不质疑权威,你也要质疑权威。

5.提防马屁。
真心的称赞和谄媚不同。谄媚是虚伪的迎合,总是含有操纵他人的意图。

6.重新定义尊敬。
尊敬不是害怕,令人感到害怕的人不是值得尊敬的人。
坚强、仁爱而又不失道德勇气的人才值得尊敬。

7.不要加入他们的游戏。
阴谋诡计是反社会人格者的工具。你要抵制自己跟他们一争高低的诱惑,不要试图在智力上碾压他们,不要尝试用精神分析来治疗他们,甚至连善意取笑他们的冲动都不要有。

8.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开反社会人格者,拒绝与他们接触和沟通。
不允许他们进入你的生活。你这么做不会伤害任何人的感情,尽管反社会人格者会假装他们受到了伤害,但这是谎言,他们压根就没有这类情感。

9.不要滥用自己的仁爱。
不要同情一直伤害你或伤害其他人的家伙,如果这个人在积极博取你的同情,那这个人百分之百是反社会人格者。要拉得下脸,不要对这种人客气。

10.不要尝试弥补已经无法弥补的事情。
“再给一次机会”是留给有良知的人。如果是没有良知的人,要及时止损。
不管我们的初衷有多好,我们都无法控制其他人的行为,而且要避免产生控制他人的野心。
反社会人格者的行为不是你的错误造成的。你一点都没错。你的使命不是替他们赎罪或矫正他们,而是过好自己的日子。

11.千万不要出于同情或其他原因,同意帮助反社会人格者隐瞒其真实性格。
“千万不要说出去。”——要说出去,提醒其他人。
“这是你欠我的。”——完全空穴来风的话,目的就是扰乱你的心智。
“你跟我一样。”——我们跟反社会人格者不一样。

12.捍卫自己的心智。
不要让没有良知的人,不管他们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都不要让他们说服你相信人性是一种失败。他们只占总人口的4%,而不是绝大多数。

13.好好生活就是对反社会人格者最好的报复。



《当良知沉睡:辨别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