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三章 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第二节 阶级产生于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

2023-07-19 23:52 作者:HIP10826  | 我要投稿

第二节 阶级产生于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


一、阶级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相对于人类的生存而言,阶级的存在不过是一个短暂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特殊现象,是什么条件促成了它的产生和存在呢?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是阶级产生的前提条件,而生产力的不够发展又使得这一阶级对抗的现象持续存在。也就是说,只有从社会生产的发展过程,从生产方式的演变历史中,才能找到阶级产生和阶级对抗演变的根源和线索。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对抗的社会是奴隶制。因而,研究阶级及阶级对抗产生的条件,必须着眼于奴隶制的发生过程。在论及奴隶制的产生时,恩格斯指出:“为了能使用奴隶,必须掌握两种东西:第一,奴隶劳动所需要的工具和对象;第二,维持奴隶困苦生活所需的资料。因此,先要在生产上达到一定的阶段,并在分配的不平等上达到一定的程度,奴隶制才会成为可能。要使奴隶劳动成为整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那就还需要生产、贸易和财富积聚有更大的增长。”【1】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是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或总条件。由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分配不公和剩余积累的不平等所相应的私有制,是奴隶劳动得以产生的直接条件。分工和交换,同样作为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促成和扩大了阶级的产生和对抗。而所有这些条件都只是漫长的人类历史演进到近几千年时才具备的。

       在奴隶制产生以前的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人们只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才能免于饥饿和死亡,因而没有私有制和人剥削人的现象,也就没有阶级的存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在劳动生产率还未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劳动者就没有可以支配的多余时间。没有多余的时间,也就不可能有剩余劳动,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奴隶主、封建贵族、资本家,一句话,任何靠剥削人的剩余劳动而存在的大的所有者阶级都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时期,战争中的俘虏也不可能成为奴隶,因为他们不能向别人提供剩余产品。俘虏的命运是:要么被杀掉、吃掉,要么(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加入原始公社成为平等的一员。

       到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出现剩余产品,这就使剥削,从而也使阶级的产生有了可能。随着生产力的继续提高、社会分工和交换的进一步发展,私有制也逐步形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使阶级的产生由可能变为现实。伴随生产力发展而发展的社会分工和社会交换,又催动了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是游牧业与农业的分离,它对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的出现起了重大作用。这一分工不仅促使生产力显著提高,而且同时促使氏族部落之间有可能进行经常的交换。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交换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劳动力就成为生产剩余价值的源泉,原始人不再杀掉俘虏,而把他们变成奴隶。恩格斯说:“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财富增加并且使生产场所扩大的同时,在既定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200 页。



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地带来了奴隶制。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即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1】

       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是手工业脱离农业,它更加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人的劳动力的价值也相应提高,从而奴隶劳动也更加有利可图。在这种情况下,以前的偶然产生和存在过的奴隶占有制,此时已成为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以前只是把奴隶劳动作为辅助力量的家内奴隶占有制,现在变成了以奴隶劳动为主的全面的普遍的持久的奴隶占有制度。随着生产和交换的继续发展,在氏族公社内产生的财产差别日益扩大,生产资料逐步集中在社会上极少一部分人的手里,终于使原始公社制度瓦解,而让位给分裂为敌对阶级的新社会——奴隶占有制社会。

       原始社会解体和社会出现阶级的过程中,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公社内部发生着这样一种变化,这就是:由于公社内部的分工,有些人被推举出来从事公共利益的职务(如公社首领、军事酋长、祭司、公断人等职务),这些人由于直接从事公共事务,久而久之便在对公社的关系上获得了一定的独立地位,他们利用这一有利地位为自己积累财富。并逐渐地成为社会的统治者。公社的公仆,此刻变成了主人。这些人就是从公社内部形成起来的第一批贵族,他们随着私有财产的发展而成为特权阶级,随着奴隶制的普及而成为第一批奴隶主统治者。

       总之,阶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如果撇开经济的因素,就注定会走向失败。经典作家在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过程中,曾对关于阶级起源的种种流行的谬见进行了批判。其中最主要的一种观点便是“暴力论”。由于阶级对抗和阶级压迫充满了暴力,而由暴力产生阶级并维护阶级不平等的观点也最直接、最易于为人们不加思索地接受。但是接近常识未必就是真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暴力固然是先于阶级而存在的东西,而且,在阶级形成过程以及阶级形成之后的对抗与演变中,确实也充满着暴力,没有暴力就不可能有相对稳固的阶级统治。但是,这一切都不表明暴力产生阶级,相反,它恰恰表明暴力本身并不能产生阶级。否则的话,为什么阶级产生之前的暴力和人类相伴那么长久,却偏偏只是在这个“节骨眼”上使人类产生了制度性的对立?这表明,关键的不是作为表现形式的暴力本身,而是这“节骨眼”上发生的其他决定性的事件,这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所产生的剩余劳动、私有制以及分工和交换。没有这一切,暴力将像以前存在的几十万年那样,仍是“无所作为”。暴力是人类历史运动的一种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57 页。



普遍性工具,它做出了某事,却从来不知道事件的含义;而它的本质,却总要追根到它背后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而阶级的产生,却纯粹由经济条件的具备来决定,在这个过程中或明或暗存在的暴力,只能阻碍或促进演进的过程,却不起根本的决定作用。

二、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相应的阶级对抗

       阶级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采取了对抗的形式。几千年来的政治文明史,正是阶级对抗的主体和形式演变的历史。正如阶级的产生由经济因素所决定一样,要考察不同时代、不同场所阶级对抗的根源,也必须着眼于当时当地社会的基本生产方式。恩格斯指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1】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决定着人们其他方面的关系。以不同的所有制为基础的不同的生产方式,也相应地产生不同形式的阶级对抗。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方式不断变更,阶级对抗的主体和形式也随之而转换。与奴隶制相伴随的,是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对抗;随着奴隶制度被封建制取代,农奴与封建主之间的对抗又上升为主流;伴随近代资本主义成长的,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在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主要阶级之间的对抗都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主宰着那个社会的政治格局,体现着特定生产方式本身的内在冲突。

       人类第一个阶级对抗的社会是奴隶社会。奴隶制度在两千多年前曾遍布在西南欧、地中海、北非及近东等地。我国殷商时代(公元前1766年一公元前1122年)奴隶制曾经是主要的社会形态。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是:奴隶主占有土地、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者本身。作为劳动者的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只是奴隶主的一种“工具”,是生产资料的一部分。古罗马时代把奴隶称为“会说话的工具”,典型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关系。奴隶主有大小之分,大的奴隶主领有数千甚至上万的奴隶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小的奴隶主只有几个或几十个奴隶从事生产。另外还有自由的农民、个体手工业者等,他们拥有一定的政治权利,但也常因兵役、赋税、债务等原因而破产,流落街头或沦为奴隶。在古希腊的雅典,全盛时代有36.5万奴隶,9万自由民(含小孩),4万无市民权的居民。这就是当时奴隶社会的阶级结构。其中自由民中的平民的地位并不稳固。只有奴隶和奴隶主是奴隶社会中两个彼此对立的阶级。它们之间的冲突和斗争,贯穿着奴隶社会的始终。为了逼迫奴隶无偿地为他们劳动,压制奴隶的反抗,奴隶主采用了人类历史上最残暴的统治方式,建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423 页。



立了极具暴力特征的奴隶制国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激烈的阶级对抗为特征的奴隶制生产方式成了社会发展的障碍。取而代之的封建社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本特征。封建制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是:封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并且不完全地占有生产者。欧洲中世纪的农奴是可以买卖的,人身依附关系直到封建社会后期才废除。中国自战国时代开始,从封建领土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表面上农民有人身自由,但实际上被束缚在土地上耕种,地主政权牢牢地控制了农民。在封建社会同时存在的还有商人、工匠等,但他们构不成社会的主要力量。在中国,“重农抑商”的政策和观念,严格的匠户制度,以及农民自身的农副兼营等,削弱了主要阶级以外的其他力量。而在经济上直接利害相关的两大对立阶级——农民(农奴)和封建地主则构成封建社会的基本阶级,它们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是封建社会政治的核心。表面上看,与奴隶制度相比,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但是,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两大阶级的基本利益的互不相容,决定了这种对抗的不可调和。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利用各种经济的、超经济的手段盘剥、压榨和控制农民,使名义上自由、半自由的农民,不得不在事实上成为土地的附属物。正如马克思所言,在封建的时代,军事上及裁判上的最高权力,是土地私有的属性。这就是封建社会阶级统治和阶级结构的实质。

三、阶级对立趋于简单化

       资本主义的到来,使几千年来的阶级对抗更加简单化了。恩格斯指出:“现代工人,即无产者,是伟大的工业革命的产物,正是这个革命近百年来在所有文明国家中实现了整个生产方式的彻底变革......由于这个革命的结果,参与生产的只有两个阶级:拥有劳动工具、原料和生活资料的资本家阶级,和既没有劳动工具、原料,也没有生活资料,而必须首先用自己的劳动向资本家购买生活资料的工人阶级。因此,现代无产者仅仅同一个敌视他、剥削他的社会阶级——资本家阶级、资产者——直接发生关系。”【1】马克思也指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是生产职能的唯一承担者和当事人,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对立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产生的。”【2】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如恩格斯上面所概括的,是资本家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而工人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自已的劳动来谋生。一方面,无产阶级比奴隶和封建农民获得了无与伦比的人身自由;另一方面,他同时也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求助于资本家阶级。表面上



【1】《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 16 卷,人民出版社 1964年版第74—7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66页。



脱离了个别剥削者的束缚,实际上却从属于整个资本家阶级;理论上赢得了完全的自由,现实中却被一根看不见的红线牢牢拴死。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的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高度分离,不仅产品不为劳动者支配,而且劳动力本身也成为商品。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全社会所有,由全社会进行统一分配,这一要求,不可避免地与事实上的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矛盾,这一矛盾作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成为其一切社会冲突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在阶级关系上则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与斗争。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性,和以往的阶级对抗相比,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表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阶级对立简单化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阶级是以各种等级的形式出现的。不同的等级构成了多级的阶梯。比如,在奴隶制的古罗马,社会成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受压迫最深的奴隶,另一部分是自由民。自由民又分为许多等级,贵族是第一特权等级,骑士是第二特权等级,市民是没有特权的等级。在西欧封建社会中,有封建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和农奴。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国王把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又把土地分给小封建领主,小封建领主又把土地分给更小的封建领主。这样层层分封,便形成了繁多的等级,而把阶级关系掩盖起来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撕掉了掩盖阶级关系的封建外衣,同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小生产者不断分化,这样就使得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第二,阶级对立表现为整个社会的劳资对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同过去的阶级斗争有所不同。例如在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表现为那些直接剥削农民的地主同农民之间的对立,西这一庄园的农奴与那一庄园的地主一般没有直接的剥削关系。在平时,两大基本阶级之间的对立,表现为千千万万个别对立的总和。当形成席卷全国的起义时,农民阶级才有可能形成阶级的整体力量。但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与此不同,这种不同是从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占有的矛盾中引伸出来的。首先,社会化大生产把分散劳动结合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从而造成作为整个阶级行为的物质基础。资本家占有社会生产出来的产品,与整个社会劳动相对立。而站在他对立面的,已不仅仅是个别工人,而是整个社会的劳动者阶级。其次,因为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占有矛盾产生激烈冲突,造成各部分资本家之间对剩余劳动的再分配,在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阶级剥削关系,使对立不再限于个别厂内的劳资之间,而是成为整个社会的劳资对立。只要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整个社会的劳资对立就不可避免。

       第三,阶级对立表现为相应的政党对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不是以相应的政党对立的方式出现的。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奴隶和农民始终不可能组成一个领导本阶级的反抗行动的革命政党。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往往表现为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对立。一方而资产阶级要组织自己的政党来欺骗无产阶级,并利用它执掌国家政权,采用种种手段来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抗,从而维护资本主义统治;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权力的斗争中,只有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政党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政党,才可以用组织的手段,加强对党员的培养和教育,并通过他们把工人组织起来,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自发斗争转变为自觉斗争,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联成一个整体,以便在革命主客观条件成熟时,及时把革命引向胜利。因此,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立突出地表现为相应的不同政党之间的对立。





第三章 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第二节 阶级产生于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