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兴唐之功臣?还是中庸之人
郭子仪(697—781) 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郭子仪出身一个中层官吏家庭,是通过武举考试走上政治舞台的。天宝八载(749),他为横塞军使,天宝十三载(754),为天德(今内蒙乌拉特前旗北)军使兼九原(今内蒙乌拉特前旗西)太守与朔方节度使右兵马使。
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扮演的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角色,是兴唐之功臣呢。还是平庸之人。以安史之乱郭子仪之表现为评价标准。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叛乱初起,郭子仪即调任朔方节度使(驻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并奉命率军东讨叛军。正当叛军逼近潼关,威胁京师的时候,郭子仪初战获捷,静边军(今山西右玉)一战,消灭叛军七千人(并非真实人数,古代很多将领对于斩首有所夸大),继又攻下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打通东陉关(今山西代县东),为继续东进开辟了道路。根据仆固怀恩列传记载斩首叛军七千乃是仆固怀恩所为并非郭子仪(败薛忠义于背度山,杀七千骑,禽忠义子,下马邑。进会李光弼,战常山、 赵郡、沙河、嘉山,走史思明。怀恩功多也)
至德元载(756),实际改元是在这年七月,由郭子仪推荐的新任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攻下常山(今河北正定)。叛军史思明部妄图夺回常山。双方相持四十余日,李光弼向郭子仪告急。郭子仪于四月兵至常山,与李光弼合兵一处,共十余万人,九门(今河北正定东)一战,大败叛军。斩首叛军四万多人。俘虏一千多。逐渐平定了河北十余郡。但是功劳究竟以谁为主呢。子仪、光弼商量说:叛军疲惫,可以出战 。《河洛春秋》却是记载以此为光弼语,《汾阳家传》作子仪语,盖二人共议耳。汾阳家传乃是郭子仪之家传其中自然对郭子仪多有褒扬,增添其功。而接下来的平定河北十郡,郭子仪列传说于是令公与李光弼、仆固怀恩、浑释之、陈回光等在嘉山击破敌军,斩首四万级,获得数万匹马。史思明逃往博陵。于是河北各郡县都斩杀叛军守将,迎接朝廷军队。但是以河洛春秋记载,以李光弼为首功大破叛军斩首很多,而郭子仪并没有(指没有明显功劳)平定接下来的河北十郡之战(牛介从幽州占归、檀、幽、易,兼大同、纥、蜡共万余人,帖思明。思明军既壮,共五万余人,其中精骑万人,悉是同罗、曳落河,精于驰突。光弼以十五万众顿军恒阳,,,,,,光弼尤然此计。乃出朔方计会,出人取粮。贼果然来袭,即奔山上。至六月二十五日,依前计,大破贼于嘉山阵,斩首数万余级,生擒数千。思明落马步遁,至夜,柱折枪归营。希德中枪索,押衙刘旻斫断而走。生擒得旻。)
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由于他势单力薄,岌岌可危,遂调郭子仪部到灵武,并以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宰相。唐肃宗检阅大军,发兵南征,到了彭原。宰相房琯主动请缨讨伐叛军,在陈涛战败,唐军损失大半,唐肃宗只能倚靠朔方军为根基。敌将阿史那从礼又率同罗、仆骨五千骑兵,引诱河曲九府、六胡州部落等数万兵力逼近行在。郭子仪与回纥首领葛逻支联兵进击,俘虏数万,牛羊不可胜数,终于平定河曲。汾阳家传更是云:叛胡“甲兵五万,部落五十万。”而据仆固怀恩列传记载,只是斩首叛军一千多首级,叛军就崩溃了。并没有郭子仪列传或者汾阳家传说的几万甚至几十万那么夸张。(时同罗部落自西京叛贼,北寇朔方, 子仪与怀恩击之。遂破同罗千余骑于河上,尽收其器械、驼马。)
郭子仪认为河东(今山西永济)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东下可进东京,西上可取长安。于是,他派人秘密潜入河东,准备内应唐军。至德二载(757)二月,郭子仪率军从洛交(今陕西富县)进攻冯翊(今陕西大荔),逼近仅一河之隔的河东。河东城内有人乘机内应唐军,杀叛军近千人。叛军守将崔乾祐越城逃走,郭子仪乘胜追击,斩敌四千人,俘虏五千人,顺利攻下河东。
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弑杀,朝廷欲大举进攻。唐肃宗诏郭子仪回凤翔。四月,郭子仪进封司空、关内河东副元帅。五月,令郭子仪率军赶赴京城。而事实是此时叛军已经重新整顿好人马,唐军在潼关(今西安以东)与叛将李归仁交战,唐军失利,被打死一万多人,部众溃散。(《唐历》:“子仪袭下潼关及同州,盛兵潼关以守之。贼将李归仁来救,子仪战,大败,死者万余众,退守河东。归仁遂攻陷同州,刺史萧贲死之,尽屠城中。)
此时按照汾阳王家传记载,郭子仪被被李归仁大败后丢失潼关,叛军势力又进入关中。甚至逼近长安,在昆明池西和叛军打了一战斩首两万,不过却因为酷暑(五月份初)难耐撤退。撤退到武功,准备前往凤翔,按照地图来看郭子仪一撤退,撤退了几百里。如果是打了胜仗斩首了两万级还会如此吗?所以通鉴直接记载郭子仪打了大败仗而后撤退,甲器(武器装备)基本都丢失在了清渠(《汾阳家传》曰:“贼帅安守忠、李归仁领八万兵,屯于昆明池西。五月三日,阵于清渠之侧。公大破之,追奔十余里,斩首二万级。六日,救兵至,又阵于清渠,我师败绩。以冒暑毒,师人多病,遂收兵赴凤翔。)同年(至德二年)八月,郭子仪升任天下兵马副元帅,以兵部尚书、平章事兼朔方、陇右、河西三镇节度使。肃宗调集国内大部分兵马准备西征。九月,郭子仪作为中军副帅,随从广平王、天下兵马大元帅李俶(唐代宗)率蕃、汉兵十五万前去收复长安。到了长安城西,驻兵于香积寺(今长安县西南)北澧水之东。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叛军十万驻扎在唐军北面,叛军李归仁出来挑战,唐军追击,逼近敌阵。叛军齐攻唐军,唐军退后,被叛军击退,唐军惊乱,叛军争相夺取辎重。朔方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率回纥军攻击叛军伏兵,全部消灭了敌人伏兵,叛军士气衰落。李嗣业又与回纥军杀到叛军阵后,与正面的唐军一起夹击叛军,从午时打到酉时,唐军斩首叛军六万级(夸大),俘虏敌军两万人,还有很多叛军逃跑时掉入沟堑而死,叛军于是大败。叛将张通儒弃城逃往陕州。
郭子仪乘胜东进,追叛军至潼关,新店杀敌九万人俘虏一万人,占领华阴(今陕西华阴)、弘农(今河南灵宝)。这时,安禄山已死,其子安庆绪放弃洛阳,北渡黄河,走保邺(今河南安阳北),唐军收复洛阳。之前在长安之战,唐军击败叛军主力都没有斩首如此之多,而汾阳家传直接记载斩首九万,所以只有一个可能,郭子仪虚报战绩。而且并非郭子仪一人之功。是李嗣业与郭子仪共同破敌于新店。(《实录》无新店战日,但云:“子仪与嗣业等至新店,遇贼,大破之,逐北五十余里,人马相枕籍,器械、戈甲自陕至洛城委弃道路无空地。)
安庆绪派遣严庄调兵马十万前往陕州与张通儒共抗唐军,叛军听闻唐军到,将全部兵力驻扎在山西,背山结阵。郭子仪用大军攻击叛军正面,回纥率军登山绕到叛军背后,在山中遇到了一支隐藏的叛军,回纥兵因为与山中叛军交战而错过了期限,唐军主力被击败。于是叛军分兵三千人,断绝唐军归路,唐军军心动摇,郭子仪指挥回纥兵进击(实际为仆固怀恩率领回鹘兵进攻,回鹘兵都由仆固怀恩率领),将叛军全部杀死。李嗣业与回纥军从后方攻击叛军,”于是叛军大败,尸体漫山遍野,严庄、张通儒逃回洛阳,再与安庆绪一起逃往相州(治今河南安阳),郭子仪率军收复东都洛阳。
唐军在战斗连续胜利,一路攻城略地和叛军野战,唐势力再次涉及河北。乾元元年(758)九月,肃宗调动各路大军(九节度使大军大约十来万,精锐骑兵一万多)进攻安庆绪。郭子仪等率军追击到相州(邺城),许叔冀、董秦、王思礼及河东兵马使薛兼训领兵相继来到,安庆绪收集叛军余部与官军再战于愁思冈,大败,前后被斩三万级,被俘千人。安庆绪于是入城固守,郭子仪等人围邺城,又引漳水淹城,城被淹两个时辰,不能攻破。安庆绪不仅遭水灾之苦,而且城中极其缺粮,甚至老鼠也成了贵重食物,一鼠可卖四千钱。城中粮尽,甚至人吃人。而城内人想投降也因为郭子仪淹城的做法投降不了,因为大水淹没了他们去像唐军投降的道路。(城中人欲降者,碍水深,不得出。城久不下,上下解体。)
而这个时候史思明发兵从魏州来援安庆绪。(史思明本来已经投降但是在肃宗猜忌下再次谋反)史思明为援邺而截劫唐军的粮草,又以声东击西的战术不断袭击唐军。于是,乾元二年(759)三月,唐军与史思明叛军展开决战。史思明率军奋战,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先与史思明交战,双方被杀伤的人数几乎相等,鲁炅中流矢受伤退出战斗。郭子仪率部在后,在这个时候。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昏地暗,咫尺不辨敌我。官军内部发生了内乱,郭子仪因为猜忌仆固怀恩(或许忌惮仆固怀恩功劳过大)自己率领军队撤退。导致唐军全面崩溃,本来对叛军占有优势的唐军,丢盔卸甲,人马损伤惨重。不过李光弼、王思礼这两支军队奋勇杀敌,得以全身而退。(三月,诸节度之师皆溃,惟李光弼、王思礼全军以归 。)这一战,唐军损失了全部的武器铠甲(百分之九十以上)一万多匹战马只剩下三千。(官军溃而南,贼溃而北,弃甲仗辎重委积于路。子仪以朔方军断河阳桥保东京。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东京士民惊骇,散奔山谷)九节度使兵全身而退的只有李光弼、王思礼。其他的处于混乱状态中。而史思明等叛军借住这一战打垮了唐军,收纳军用物资和降兵无数。本来濒临死亡的叛军在这一战(也就是所谓的邺城之战)后。又重新振作起来,势力不断恢复,拥有了安史之乱初期,叛军的实力。(《邠志》曰:“史思明自称燕王。牙前兵马使吴思礼曰:‘思明果反。盖蕃将也,安肯尽节于国家!’因目左武锋使仆固怀恩,怀恩色变,阴恨之。三月六日,史思明轻兵抵相州,郭公率诸军御之,战于万金驿。贼分马军并滏而西,郭公使仆固怀恩以蕃、浑马军邀击,破之。还遇吴思礼于陈,射杀之,呼曰:‘吴思礼阵没。’其夕,收军,郭公疑怀恩为变,遂脱身先去。诸军相继溃于城下。)
而郭子仪列传却不这么认为,列传把责任推到鱼朝恩身上。列传大概意思就是鱼朝恩一直妒忌郭子仪,趁机把相州之败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并在肃宗面前进谗言。五月,肃宗将郭子仪召还京师,任命赵王李系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为副帅代领朔方节度使。
而事实相州之败的主要责任就是郭子仪先跑路导致唐军全面崩溃,谈何没有责任之说,说是大军没有主帅,军队协调有问题?但是郭子仪猜忌的仆固怀恩乃是他嫡系手下。而肃宗对于战败的将军也没有过多惩罚,因为主要之过不是他们的。(诸将各上表请罪,上皆不问)
而之后郭子仪一直被闲置,一直到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冬天,吐蕃入寇,正当唐政府边兵内调,把主要力量用于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西方的吐蕃、党项就乘机向东发展势力,凤翔(今陕西凤翔)以西、邠州(今陕西彬县)以北的地方,已失去控制。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更是暗中召回纥、吐蕃入侵河西,侵寇泾州,进犯奉天(仆固怀恩因为唐君猜忌而反叛之)吐蕃顺利东下,很快到达泾州(今甘肃泾川),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并引吐蕃深入内地,一直过了邠州(今陕西彬县),代宗始有所闻。吐蕃继续东进至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今陕西武功西),京师震动。代宗因为无将可用,只能起用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镇守咸阳。不过吐蕃军军势过猛,而唐此时主力也在东边(指关东)平乱,来不及救援。所以吐蕃军很快就攻陷长安。郭子仪一路后撤,然后在武关整顿兵马,收纳溃兵。然后郭子仪派人前去查探敌人(吐蕃)的情况。郭子仪屯兵商州,十二月一日,郭子仪率诸军五万余人出蓝田,离长安城百里而安营扎寨。城中百姓相传唐军已经到了,吐蕃军将领认为,军队已经深入敌军境内。而夺取长安也已经严重的打击了唐军士气。三日长孙庆绪派遣禁军王甫前往长安,马家小儿、张小君、李酒盏、射生官(郭子仪派遣到长安作为内应的武官)王甫等五百余人,夜半,聚六街鼓入于子城,雷击天门街中,仍分其众建旗诸门。吐蕃以为大军夜至,相率遁去。
小君使报郭公。七日,郭子仪率军乘势击鼓入长安,人心逐步安定下来。吐蕃军队占领京师的时间总共只有十五日。郭子仪上书唐代宗,禀告收复长安的详情,唐代宗任命郭子仪为长安留守。而这个时候郭子仪入京却是大杀收复长安的功臣,郭令公全师入于京师,系小君、酒盏、王甫等,责之曰:‘吾军未至,汝设诈以畏吐蕃,吐蕃知之怒汝,焚爇宫阙,从容而去,岂不由汝乎!’命斩之。遂以破贼收城闻。
因为怕吐蕃军队烧毁宫殿而杀死功臣,这种原因岂不是可笑。
安史之乱结束后,仆固怀恩率朔方兵驻屯汾州(今山西汾阳)。河东节度使辛云京怀疑仆固怀恩与回纥有勾结,向代宗告密奏仆固怀恩欲反。仆固怀恩受到猜疑,有诏书也不敢进京。当代宗征求除去仆固怀恩之策时,仆固怀恩感到危在旦夕,遂举兵反唐。他进攻太原失败,带三百人逃往灵州(今宁夏灵武)
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虽然大体恢复了平静,但是君臣裂痕却愈演愈烈。经此安史之乱,李唐王室再也无法信任武将。所以才有了来瑱和史思明的下场。
郭子仪经过上面分析,他的战绩武功多有夸大,面对厉害的敌人(名将),他就很难打得过。他的武功中规中矩,挽救大唐的功臣,这个称号功不配位。因为在邺城之战,郭令公跑走,决定叛军命运的一战失败。导致唐军辛苦积累的军队和军用物资损伤严重,而导致对叛军只能处于防守之势的唐军。郭子仪只能说是是一个有些军事水平的正常将领。配不上名将这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