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安三国曹魏纪年墓清理简报

2021-11-26 08:54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西安三国曹魏纪年墓清理简报

《考古与文物》 2007年02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2005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长安区郭杜镇西安高新区新型工业园区广丰公司基建工地清理了几座古墓。其中M13出土了曹魏元帝景元元年朱书镇墓陶瓶,这是西安地区首次确认的三国曹魏纪年墓。在这座墓东侧偏南不到10米处还有一座墓葬M14,其形制及出土器物都与这座纪年墓相近,推测时代大致也应属于同一时期。现将这两座古墓资料一并披露,供大众和学者进一步了解研究。

一、拾叁号墓

1.墓葬形制

该墓位于广丰公司办公楼建筑基槽内,基槽开挖3.5米以后勘探发现并进行了清理。墓葬形制为长斜坡墓道前后室土洞墓,平面呈“中”字形。该墓坐北朝南,方向182度。全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图一,图二)

墓道位于墓室南侧,平面略呈长方形,底为斜坡状,上部带有不规则台阶。开口口小底大,残长5.2米;上口南宽0.7、北宽0.8米、下口北宽0.88米。南端上部尚存一台阶,台阶上端南壁基建中损坏,现存残高约0.40米。台阶平面略呈“凸字形”,修得不甚规整,两端阶宽约0.10、中部阶宽约0.32、高0.08米。阶下一段略平,长0.92米。继续向北为长斜坡,南段较陡,坡度38度,斜坡长1.72米;北段斜坡较缓,坡度26度,斜坡长2.6米。墓道内填五花土,未经夯打。

甬道位于墓道和墓室之间,平面呈长方形,拱形砖券顶。两侧壁长条单砖错缝平砌,甬道顶北部已坍塌。从北侧断面观察,东侧共砌10层平砖,第11层仍为顺砖,但叠涩出檐,并开始起券。西侧共砌10层平砖,第11层仍为顺砖,开始起券。第12层亦为顺砖,叠涩出檐。其上拱形券顶由一层23个长条砖直立砌筑而成。底不铺砖,低于墓室一平砖。甬道长1.15.内宽0.7、洞高1.05米。条砖长32.0、宽16.0、厚6.0厘米,该墓除券砖外基本使用这一规格的青砖,封门和墓室铺地砖还有个别为红砖。券顶立砖有的作楔形,长宽不变,只是一端略薄,约5厘米;一端略厚,约6厘米。

墓室位于甬道北侧,由前室、后室两部分组成,砖铺底。前室平面略呈方形,土洞穹窿顶。南北长2.8米、南边长2.38、北边长2.6米。顶已坍塌,高度不详,推测原高约2米,内填五花土及淤土。铺地砖在墓室入口处横铺两侧立砖,其余皆作人字形平铺。墓底距建筑基槽底部2.7米,距地表深6.2米。在前室中部垒有一砖台,每层用两块条砖,全部用顺砖或全部用丁砖,由下至上交替平垒而成。台面方形,边长0.32、台高0.32米。后室位于前室北部中央,平面呈长方形,为拱顶土洞。南北长2.7、南宽1.5、北宽1.3米。顶已坍塌,推测原高约1.56米,内填五花土及淤土。铺地砖与前室相接续,也呈人字形,处于同一平面上。前室出土的器物皆为陶质,有罐2、镇墓瓶2、盘1、耳杯1、盆1、勺1、奁1、甑1、灶1、井1、鸡1、猪1、狗1。后室出土有铜镜2、铜镯2、铁器1。

封门两重砖封门。南面一层封门位于甬道南口外侧。平铺20层砖,高1.28米。下面14层两侧各平铺一顺砖,中间平铺一丁砖,略外弧;其上4层各平铺两顺砖;再上层摆三丁砖(其一残半);最上层中央摆一丁砖。北面一层封门位于甬道南口之下,与南侧封门相贴近。侧立砖,作人字形,垒至甬道券洞顶。

葬具葬具为木棺,已腐朽不存,仅在后室填土中有零星的草木灰和个别锈蚀严重的铁棺钉。因水土侵蚀严重,长宽不详。

葬式双人合葬墓,尸骨已腐朽,仅存骨末,尚可分辨头向朝北。

2.出土器物

该墓共出土器物20件,质地有陶、铜、铁三种,现分述如下:

(1)陶器15件。皆为泥质灰陶。种类有罐、镇墓瓶、奁、盆、盘、勺、甑、耳杯、灶、井、鸡、狗、猪等。

陶罐2件。形制相同。短直领,圆肩,鼓腹,平底。肩上皆铃有一长方形阴文印章,阳文效果,从上至下读作“王田”,有隶书意味。印章长2.1、宽1.7厘米(图三,12)。腹部留有拉坯形成的多圈瓦棱纹。泥质灰陶。标本M13:4口沿上部留有编织纹痕迹,口径13.6、腹径20.8、底径11.2、高18厘米(图三,1)。标本M13:6口径13.6、腹径21.2、底径11.6、高16.4厘米(图三,2)。

镇墓瓶2件。形制相同。小口外敞,平沿外斜,圆肩鼓腹,平底内凹。肩上铃有一阴文印章,在罐上形成阳文效果,虽模糊不清,但与陶罐印文明显不同。罐身有拉坯形成的瓦棱纹,外底还有切削痕迹。皆为泥质灰陶。标本M13:5未见朱书痕迹,口径12.4、腹径28、底径19.6、高22.4厘米(图三,3)。标本M13:16其上朱书铭文有所脱落,尚可识辨。罐内尚存蛋壳残片。口径11、腹径27.5、底径19、高21.5厘米(图三,4)。铭文内容如下:

景元元年十二月己卯朔十八日」丙申。军假司马张(?)……」为父,以地为母。……」去乡里口地□第(?)犯……OJ队以神瓶,淳(?)酒(?)不哺(?)……,J谢土央堂,□日(?)食(?)……0J上天仓仓,入地圈圈。死人口口,」生人有乡,死人 」行。生死异路,不得……」相妨。今日解□咎,大……,J富利后世。□兴(?)……J丘五墓冢中新区]……,」悉解无口。张……」十三人得天之福,……J煞,子孙番息。……,J央(殃)祸不起。即欲……」焦豆生,鸡子雏鸣,……」可经□人府月,乃……」听相取。生人得口,园」人團口。……归。」急如圍囹!

陶甑1件。标本M13:7大口,宽平沿略下斜,沿下略内束,腹部从上至下渐内收,小平底。底部钻有5个小孔。甑体表面留有拉坯形成的弦纹。泥质灰陶。口径15.3,底径7.7、高7.2厘米(图三,5)。

陶盆1件。形制与该墓的陶甑相近,标本M13:l 1大口,宽沿略下斜,沿下略内束,腹部从上至下渐内收,小平底。表面留有拉坯形成的瓦棱纹,凹凸不平,较粗糙。泥质灰陶。口径14.7,底径7.5,高6厘米(图三,6)。

陶盘1件。标本M13:14大口略外敞,圆唇,浅盘,大平底,内心有一下凹圆底。壁和底上留有几道弦纹。泥质灰陶,胎体厚重,制作不精。口径16.5、底径12.6、高3.3厘米(图三,7)。

陶奁1件。标本M13U8略作直筒形,口沿下略内束,底稍收,微内凹。腹壁有拉坯形成的瓦棱,外底有旋切痕迹。泥质灰陶。口径15、底径12、高5.7厘米(图三,8)。

陶耳杯1件。标本M13:17残破,外口沿有切削痕迹。泥质黑褐陶,火候不高。

陶勺1件。标本M13:15勺口平面呈圆卵形,头大尾小,尖圆底,粗柄斜上,柄端已残。手工捏制而成,柄部留有切削痕迹。残长12.6:高10.8厘米(图三,9)。

陶灶1件。标本M13:l0残破较甚,难以复原。长方形,四角圆弧,灶与釜连体制成,从残片观察,有2~3个火眼。泥质黑褐陶,火候不高。

陶井1件。标本M13:9呈直筒形,井口沿稍宽,上带提梁式井架。井架斜向上呈三角形,顶部挽成半圆环状,圆环中部横穿一孔。井腹部有多重轮制留下的瓦棱纹,外底有切削痕迹。井架为手工捏制,截面为方形。口径13.2、井身高17.2、底径11.2、通高23.2厘米(图三,10)。

陶猪1件。标本M13:8长吻,圆眼,套耳,膘肥体圆,颈上鬃毛上竖,作四蹄站立状。左右合模制成,接缝处有切削痕迹。泥质灰陶。长19.5、高12厘米(图三,11)。

陶鸡1件。标本M13:13高冠,长尾,作站立状,似为雄鸡形象。身尾塑出羽毛,面目模糊,喙部已残。合模制成,中空,合模接缝处有刀削痕迹,制作粗糙。泥质灰陶。残长11.7、高11.1厘米(图三,15)。

陶狗1件。标本M13:12昂首,竖耳,作四歸蹲坐状,身躯略前倾。合模制成,接缝处有切削痕迹,中空。泥质灰陶。长16.2、高16.8厘米(图三,14)。

(2)铜器4件。有铜镜和铜镯两种器物。

铜镜2件。标本M13:l为一变形四叶纹镜。出土时局部起绿锈,部分起银色光泽。圆形,扁球形圆钮,长方形穿孔,圆钮座。座外有蝙蝠形四叶纹装饰,每叶内各有一字,已模糊不清。四叶之间为夔纹。宽素薄缘,镜面稍凸。面径9.4、背径9.2、缘宽0.66、缘厚0.2、肉厚0.14.钮径2.26、钮高0.68、重110克(图四,1)。

标本M13:2为一昭明镜。出土时起绿锈,不甚严重,背面尚可分辨铭文,镜面局部尚泛银色光泽。镜面局部残存少量布纹,镜背圆钮穿孔内残存少量朽木残段。圆形,半球形圆钮,半圆形穿孔,座外一圈十二内向连弧纹。内圈中心为一周铭文带,铭文为:“内清以昭明光夫日月”。铭文的每个字间以“而”字形符号间隔。宽素平沿,略向内倾斜。面径9.04、背径8.84、缘宽0.88、钮径1.43、钮高0.81、缘厚0.5、肉厚0.25厘米,重165克(图四,2)。

铜镯2件。圆环形,细扁环,两侧呈环弧形。径7厘米。两侧表面锈蚀严重。标本M13:3①中间断裂(图三,14)。 M13:3②断为数节,尚可复原。环扁径0.2、厚0.26厘米。

(3)铁器1件。

长条形铁片,上下两侧平直,没有刃口,截面呈长方形,左右两侧稍残,锈蚀严重。残长24、宽3.3、厚0.2厘米(图三,16)。

二、拾肆号墓

1.墓葬形制

该墓位于广丰公司办公楼建筑基槽内,基槽开挖3.5米以后勘探发现并进行了清理。墓葬形制为长斜坡墓道多室土洞墓,平面呈“十”字形。该墓坐北朝南,方向180度。全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图五)。

墓道位于墓室南侧,平面呈长方形,底为斜坡状。南部开挖基槽时遭破坏,已用三七灰土夯实回填,未作清理。开口残长1.85、上宽0.8米、下宽0.9米,内填五花土。

甬道位于墓道和墓室之间。平面呈长方形,长条砖券顶。两侧壁顺砖单砖错缝平砌,侧立单砖券顶,甬道南口双重券顶,上层为平铺丁砖,底不铺砖。南北长1.65,东西内宽0.9、洞高1.12米。长条青砖长32、宽16、厚6厘米,下同。

墓室位于甬道北侧。为土洞室、分为前室、后室和东西耳室,皆错缝砖铺底。前室接近方形,东西长2.12~2.32,南北长2.4~2.5米。穹窿顶,已坍塌,原髙推测约在1.8米以上。四角距底1米高处各斜嵌一平砖,应为放置油灯之用。后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7~2.8,东西宽1.5米。拱形顶,已坍塌,原高推测约1.5米。东西两个耳室平面皆接近方形,原为拱形顶,已坍塌。东侧室东西长1.2、南北宽1.1米。顶已坍塌,原高推测约1.0米。西耳室东西长1.2~1.3,南北宽1.1米。顶已坍塌,原高推测约1-0米。墓室底距基槽表面3.1米,距现地表6.6米。出土器物主要位于前室,后室和东侧室。前室出土器物皆为陶器和釉陶器,东南角中间放置一圆案,其上岀土有勺1、鸡2、猪1、狗1,周围出土有碗1、釉陶罐1、盘1、耳杯1、釜1、灶1、井1、盆1、甑1。前室西南角出土有罐2,西北角有罐3。后室出土有铜镜4、铜钗1:其中西侧一棺头骨上侧左右各出土铜镜1,还出土铜钗1;中间一棺右上侧出土铜镜1;东侧一棺头上右侧发现漆盒朽痕,左侧出土铜镜1。西棺和中棺之间上部发现长条形铁器1。东耳室内出土银镯2、玻璃串饰2、玻璃耳筠1、铁镜1。

封门位于墓道内贴近甬道口处,砖封门,错缝平砌,多已倒塌破坏。

葬具后室发现三具木棺朽痕,大致呈长方形,残存锈蚀铁棺钉。西侧棺灰长2.2、北宽0.55、南宽0.5米。中间木棺长2.18、北宽0.5、南宽0.45米。东侧木棺底部铺有约10厘米厚的白灰,棺长1.8、宽0.38米。

葬式三具棺内各置人骨一具,腐朽严重,已成粉末。尚可辨为仰身直肢葬,头向北。

2.出土器物

共出土器物32件,按质地可划分为陶器、釉陶器、铜器、铁器、银器、玻璃器六种。现分述如下:

(1)陶器19件。器物种类有罐、碗、盘、盆、甑、耳杯、勺、案、釜、灶、井、猪、狗、鸡,分述如下:

陶罐5件。M14:15、16、17、18、19,形制、制作相同,皆为泥质灰陶。大口,窄沿外斜,直领,短颈,圆肩,鼓腹,平底。领下皆有一圈凸弦纹,罐身有拉坯形成的瓦棱。标本M14:15口径15.6、腹径23.6、底径15.6、高20厘米(图六,l)。标本M14:18口径14.4、腹径22.4、底径12.4、高19.6厘米。标本MI4:19口径14.8、腹径22.8、底径11.2、高20厘米。

陶碗1件。标本M14:l大口,口沿下略内束,下腹略收,大平底。碗身有拉坯留下的瓦棱,外底有切削痕迹。泥质灰陶。口径15.6、底径9、高6.3厘米(图六,2)。

陶盘1件。标本M14:3敞口,宽沿略上斜,平底,内底外侧有两周台棱,外底有切削痕迹。口径21、底径11.4、高4.8厘米(图六,3)。

陶盆1件。标本M14:14敞口,宽平沿,平底。腹部留有拉坯形成的瓦棱,外底有切削痕迹。盆沿不甚规整,制作粗糙。泥质灰陶。口径22.4、底径11.2、高8.2厘米(图六,4)。

陶甑1件。标本M14U3宽平沿略上斜,深腹平底,底部有6穿孔,其中中间穿孔较大,周围一圈5个穿孔较小。外底留有切削修整痕迹。泥质灰陶。口径20、底径8、高10.8厘米(图六,5)。

耳杯1件。标本M14:5呈椭圆形,宽耳,圜底。模制而成。耳杯内有切削痕迹,坑洼不平,底部留有竖道纹,胎厚重,制作粗糙。泥质灰陶。长13.2、宽11.1、高3.9厘米(图六,6)。

陶勺1件。标本M14:l0勺口平面呈长方形,圜底,柄上翘,已残断。泥质灰陶。残长7.2、残高5.7厘米(图八,2)。

陶案1件。标本M14:6圆形,起沿稍高,外敞,平底。泥质灰陶。径42、高3厘米(图六,8)。

陶釜1件。标本M14:29出土于陶灶一侧,敛口无沿,鼓腹,平底微内凹,内底心有乳状圆突,腹稍深。腹身有拉坯形成的瓦棱纹,外底有切削痕迹。泥质灰陶。口径10.5、腹径12.9、底径8.7、通高9厘米(图六,7)。

陶灶1件。标本M14:12圆形台面,上带一圆形大火眼,委角方形灶身,前带一长方形灶门,灶后上部戳有一圆形灶眼。圆形台侧有拉坯留下的瓦棱痕迹。泥质灰陶。长23.6、宽20~23.2、高11.2厘米(图七,1)。

陶井1件。标本M14:4直筒形,不带井架,口微敛,腹稍凸出,平底。腹上部有三周弦纹,下部有拉坯形成的瓦棱纹。泥质灰陶。口径16、底径5.2、高15.2厘米(图六,9)。

陶猪1件。标本M14:9长吻前突,作张口状,颈上鬃毛上竖,四蹄分立。手工捏制而成,制作粗糙,双目仅戳两个小孔。泥质黑褐陶,火候不高,陶质酥松。长13.8、高10.2厘米(图七,3)。

陶狗1件。标本M14:l 1昂首,张嘴,圆眼,竖耳,翘尾,四蹄分立。手工捏制而成,鼻孔戳出圆孔,双目贴塑圆饼,颈上捏塑出系带。泥质灰褐陶,制作粗糙,火候不高,陶质酥松。长14.7、高11.1厘米(图七,4)。

陶鸡2件。形制做工相同。标本M14:7尖喙,尾高翘,作站立状。喇叭形高底座,中空。手工捏制而成,双目戳出圆孔,制作粗糙。泥质灰陶。长14.7、高13.8厘米(图七,5)。标本M14:8首尾皆残,体量较上件小,圆桶形高底座。残长10、高12.5厘米。

(2)釉陶罐1件。标本M14:2卷沿,尖圆唇,短颈,圆肩,鼓腹,平底。肩和腹上各饰一圈凸弦纹,其间模印出一圈浅浮雕山峦走兽纹样,有野猪、虎、猴等形象,已模糊不清。罐身施黄釉,多已斑驳脱落。泥质灰陶。口径8.8、腹径16、底径7.2、高12.8厘米(图七,2)。

(3)铜器5件。有铜钗和铜镜两种。

铜钗1件。标本M14:22作双股式,钗股截面作圆形,钗首宽扁,素面无纹饰。钗股已残损不可复原。残长14.8.股径0.19厘米(图八,1)。

铜镜4面。

标本M14:20为一神人神兽镜。出土时镜背残存比较规整的朽木痕迹,估计是漆盒腐朽后残留所致;紧贴镜面局部留有布纹。镜身断裂。圆形,圆钮座,穿孔作长方形,钮外一圈连珠纹,中间短线。内区四组人物与四神兽相间环列。其中两组主神皆着交领大袖褒衣,正面端坐,肩上披帛飘举。两侧分别有两小型禽兽相背而立,有两肩部生翼的大型神兽相对而立。两组主神之间有两组人物,皆为两人相对而坐。其一为伯牙抚琴,另一组内容不详。外为一方枚半圆圈带。十四方枚内各有四字,连读为:“□口相口,□□□□,□口口母,□日西王,东父封口,服者富昌,日(白)□陈乐,固国见周,流得字口,奉初三皇,其师万福,福禄自从,作(祚)吏高官,位至官公。”半圆十四个,与方枚相间排列,其上涡状云纹与倉兽头像相间排列。宽缘内圏斜面上装饰一周锯齿纹。缘中部为一圈同向环绕的瑞禽神兽羽人,外饰一圈小联珠纹。最外缘为连续不断的变形云纹。面径15.9、背径15.7、缘宽2.04、钮径2.46、钮高1.2、缘厚0.45、肉厚0.22,重646.5克(图九)。

标本M14:21为一变形四叶纹镜。出土时镜背残存大片黑色漆器痕迹;镜面中间留有一木梳的栉背和长而排列有致的栉齿,周边还残留有细密的布纹痕迹。稍残破,可修复完整。圆形,半球形圆钮,穿孔作长方形,圆钮座。钮外装饰四蝙蝠形四叶,每叶各有一字,旋读为“君宜高官”,四叶间各配置一夔纹。外有一周联珠纹,再外为一圈二十七内向连弧纹,最外圈为一周连续涡云纹。斜沿,较镜胎稍厚。面径12.09、背径11.62、钮径1.74、钮高0.83、缘厚0.27、肉厚0.08厘米,重157克(图一O,1)。

标本M14:23为一连弧纹镜。出土时镜背残留有规则的木纹痕迹,应是漆盒朽后残留;紧贴镜面局部残存有细密的布纹。圆形,半球形圆钮,内穿圆孔,柿蒂形四叶纹钮座,叶间各有一篆字铭文,顺时针旋读为“长宜子孙”。圆周内为八内向连弧纹,其外为一周凹面圈带,外缘为宽素沿向内倾斜,镜面稍凸。面径11.9、背径11.64、缘宽1.67、钮径1.75、钮高0.85、缘厚0.35、肉厚0.15厘米,重212克(图一0,2)。

标本M14:24为一双虎对峙镜。出土时紧贴镜面残存少量布纹,起锈较少,局部犹光可鉴人;镜背钮穿孔内残存有朽物。圆形,半球钮,圆形穿孔,圆钮座。二虎作浅浮雕式,蜷曲成半圆形,纹样稍异,夹钮对峙。双虎下方的浅浮雕似为一小鸟。其外有一圈短线纹,缘上有一圈锯齿纹,斜沿稍厚,镜面稍凸起。面径9.53、背径8.81、缘宽0.92、钮径1.67、钮高0.75、缘厚0.34、肉厚1.45厘米,重111克(图一0,3)。

(4) 铁器2件。

铁镜1面。标本M14:28,出土于东耳室。圆形,镜缘与镜身同厚,大圆钮,锈蚀严重,未见纹饰,基本完整。镜背上局部残存木纹痕迹,镜面局部残存布纹痕迹。径16.66、钮径4.6、钮高0.84、肉厚0.4厘米,重560克。

长条形铁片1件。标本M14:27为长条形,宽扁而薄。锈蚀严重,从外形来看基本完整。上下两侧和左右两端都平直,截面呈长方形。长28.5.宽2.7、厚0.2厘米(图八,5)。

(5) 银器2件。

银镯2件。圆形细环,两侧呈圆弧形,上下扁平。表面亮泽,局部起灰黑锈。完整。标本M14:25径6.6、环径0.25-0.27厘米,重10.1克(图八,3)。标本M14:30尺寸相当,110.6克。

(6) 玻璃器3件。

玻璃串饰2件。表面侵蚀成黄色,质地酥松,内芯为黄褐色半透明质地。标本M14:26宽扁的长方形,一面略平,一面弧起。中心有一较大的穿孔,孤面上有一小穿孔与中心穿孔相通。残破。长2.3、宽2.2、厚0.7、孔径0.2厘米(图八,4左)。标本M14:31为扁长方形,一面略平,一面鼓起,中心贯通一穿孔。长1.65、厚1.05,孔径0.2厘米(图八,4中)。

耳玲1件。标本M14:32残破严重,呈圆柱形,中心有一圆形小穿孔,表面侵蚀成白色,内芯为蓝色质地。残长0.8、径0.8、孔径0.1厘米(图八,4右)。

三、小结

三国时期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魏开始,至265年晋武帝废魏帝结束,时代短暂,墓葬发现很少,仅根据考古学资料,往往难以与汉墓区分开来,进行时代的判断。过去谈到曹魏墓,人们都要提起洛阳涧西发现的一座多室砖墓,这是中原地区发现的一座可以明确认定的三国纪年墓①。该墓为长斜坡墓道,砖券甬道,前后砖室墓,前室左右各有一个小耳室。根据出土的曹魏“正始八年(247年)八月”纪年铭文铁帐钩等遗物综合判断,属于曹魏时期墓葬。

关中地区经过东汉末年丧乱,社会经济凋敝,人口锐减,曹魏时期长安处于魏蜀交战的前沿地带,社会动荡不安,再加上朝廷三令五申进行薄葬,因而三国时期的墓葬从数量上和出土器物上都难以与东汉时期相比,这是当地三国墓葬鲜有发现并难以判断的重要原因。

M13出土的镇墓瓶上朱书文字,尚有许多清晰可辨。开头明确书写“景元元年十二月己口口口口□丙申”,根据东汉以后一直流行按照年、月、朔旦干支、日数及日序干支排列的纪年月日格式,査阅《二十史朔闰表》,并加以推算,应为“景元元年十二月己卯朔十八日丙申”。尽管“卯朔十八日”字迹已模糊不清,但经仔细辨认,笔画尚存,确凿无误。景元元年是三国时期曹魏元帝曹奂的年号,当年的十二月丙申相当于公元261年2月4日,距离曹魏灭亡仅4年。这件镇墓瓶为该墓的纪年提供了准确的依据,也是研究当时社会信仰和习俗的重要资料。

景元元年纪年墓为一座曹魏末年的双人合葬墓,从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和组合来看,都基本继承汉制,但尚未出现晋制的形制和器物。有学者研究认为,曹魏时期墓室开始出现四壁外弧的墓葬形制,如西安白鹿原的M13,为四壁略作弧形突出的方形穹窿顶砖室墓,前有券顶短甬道。此墓虽无纪年器物,但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综合分析,应属曹魏时期②。从墓葬形制来看,这次发掘的两座曹魏墓葬都是前室方形平面穹窿顶,后室长方形平面拱形顶,其中M14还在前室两侧砌有小侧室。与洛阳涧西曹魏纪年墓和西安白鹿原M13两座砖室墓都不同,除了砖券甬道,前后室皆为土洞墓。墓室四壁尚不外弧,只是M13的砖封门向外弧。出土器物仍以汉式的罐、镇墓瓶、案、井、仓、灶、猪、狗、鸡等陶器及模型器为主,较东汉晚期显得制作粗糙一些,在井等器物的制作上器形简化变小,明器化、象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这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凋敝情况相对应,也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至于M14出土的那件釉陶罐,形制和纹饰都与东汉初年的器物接近,只是施釉很粗糙,值得我们对这一时期釉陶制作工艺作进一步研究。

土洞墓室是本次发现的三国墓不同于前述两座曹魏墓的重要特征。近年我们还发现有数座可以初步判断属于三国时期的墓葬,皆为土洞墓。史载曹丕称帝以后,下诏建立薄葬制度,西晋时期继承了下来。根据西晋帝陵的勘察,西晋文帝司马昭的崇阳陵和武帝司马炎的峻阳陵都是土洞墓③。可见两晋时期土洞墓形制的使用更为普遍,这是当时薄葬制度的一个反映。

景元元年墓墓主是军假司马,属于中级武官,身份明确④。这两座墓葬,尤其是纪年墓的发现对于研究西安地区乃至整个北方地区三国时期墓葬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为墓葬分期断代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发掘者:张全民 杨军凯 王书讯 朱志伟

绘图:呼安林 王书讯 朱志伟 寇小石

执笔:张全民李小武杨军凯

摄影:王磊张全民

拓片:罗丹

西安三国曹魏纪年墓清理简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