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立规矩不易,改观念更难:读《她们和她们》

2023-03-01 00:07 作者:午夜陌客  | 我要投稿

我预想到一定会有很多人拆解刘小样的故事,因此读之前我有这样的准备,从其他人的故事上入手。可整本书从头至尾翻完,却给人以这样的感觉:没有刘小样的故事,这将是另一本书,一本普普通通刻画女性群像的书。 还记得原来在学校上语文课,老师讲评鲁迅的文章,自然会把教案上(官方)对鲁迅的评价念一遍,有一句说鲁迅他老人家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的阴暗面,当时我颇不以为然,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是什么样,难道还用得着别人来揭露吗?后来随着社交圈逐渐从生活(学校)中转移到网上,见识了物种多样性后,才知那句干巴巴还略带迂腐的评价所言非虚。 受限于自己的生活范围和受教育程度,人们真的很难看到自己生活范围以外的东西,即便到了人手一部智能机的今天,各大封闭的APP为用户们编织的信息茧房的范围同样被用户本身的素质所决定。所以,我们应该为央视有过《半边天》这样的好节目、《人物》杂志在办这样的好栏目感到庆幸。否则生活和智识水平支持在业余时间能够选择放下手机读书的人,大概率是不会了解到这些农村女性的苦难。 广大农村女性的苦难,不止来自于生活的困顿、相夫教子、无尽的家务劳动,更来自于缺乏人生第二种打开方式的绝望、追求精神生活周围人特别是父母和和丈夫的不理解以及真正走出家门后外界社会的不接纳。据刘小样自己描述:『在农村,有钱可以盖房,但不可以买书;可以打牌闲聊,但不可以逛西安……』绝大多数没有极为良好教养的人,为了在群体中寻求认同会排斥『异类』,在贫瘠的农村尤为如此,离开舒适区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对常人尚且是个难事,更何况会面对来自周围的一群不知道自己正生活在地狱中的人的言语攻击。 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公民社会尚不发达,任何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有赖于行政力量的支持。比如书中谈到的两癌早筛、HPV疫苗接种等,当年很多能够落地推动性平的政策可能与应对2010年前后新生儿性别比悬殊有关,一旦情况有所好转,来自官方的力量马上就弱了,这不得不说是当今女性追求性平的一大障碍。也许,扭转广大人民群众性别歧视的意识,才是促使官方向性别平等长期化、制度化的方式。书中提到的长丰县冠母姓奖励1000元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正如长丰县性平事业的负责人龚存兵先生所说:『……有了这个政策,会激发家庭内部的讨论,政策倡导的正是这个讨论过程这本身就是观念的解放。』 为什么使这些措施在后发现代国家长期化、制度化如此艰难?我们不妨把目光放到远处同样遭受性别不平等危害的非洲。众所周知,非洲长期为欧洲列强所殖民、奴役,在二战后的独立解放热潮中才摆脱殖民者的控制。他们在订立新的宪法时,一股脑地把发达国家现成的宪法搬过来。要知道,性平做得比较优秀的地区,无不是当地志士经过长期参与社会运动而来,民众有共识、制度有保障、经济有支撑。相反,当这些保障都不完善,这些地区看似在制度上承认了男女平等,就会出现各种乱象,如一些男人认为『我的钱都给我老婆,我老婆比我地位高』等看似性别地位倒转等假象。也许性别平等在几代人内难以实现,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些意识到这个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人值得去为之接续奋斗的事业。 最后用鲁迅《娜拉走后怎样》的最后一段结尾吧: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但是从那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

立规矩不易,改观念更难:读《她们和她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