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读《呐喊》之《阿Q正传》

受语文课的影响,这篇也很熟。照例,熟的都不大好做新解,只能再看看这次阅读是否又有一些发现。
《阿Q正传》是鲁迅最长的一篇小说,撇开序言,共有七章。读书时,老师总爱念作阿gui,一开始多少觉得明明是英文的Q,怎么能这么念呢?细读小说,才意识到老师还是有其道理的。
这篇的讽刺,乃至腹黑幽默的程度,又上了好大一台阶。故事的主人公虽然姓名不详,但年龄却还是知道的。以前都没注意,阿Q竟和现在的我一样,都是三十岁左右。
虽然说,阿Q是否是未庄籍人氏,是有待考证的,但他常住未庄,却很确凿。这个未庄,和《风波》中主人公七斤所在的村,还属邻村。照此推断,未庄和鲁镇还是一河相连。
未庄中最有头脸的当属赵太爷、钱太爷,前者有一个儿子考取了秀才,因而就称之为赵秀才,后者有一个儿子留过洋,还戴假辫子,因此被称作假洋鬼子。赵太爷还有两本家赵白眼、赵司晨,属于过场似的人物,他们的戏份都没有隔壁邹七嫂的戏份多。
阿Q原先给赵太爷打工,可以说是很底层的蝼蚁。因为在他之上除了上文提到的这些,尚且还有王胡、地保,以及诸多的闲人。在革命未到来前,他的快乐源泉仅在于欺负更弱小者,如小D、尼姑、吴妈,赌博,还有那精神胜利法。
当然,以上仅仅是未庄的食物链。在扩大范围,将县城的也拉过来,那么白举人、把总又压过赵太爷、钱太爷一头了。也难怪,阿Q进趟城,在举人家帮忙,又弄了些衣服,就能把身份洗白、抬高。
小说的有一些细节其实很有意思。阿Q心里想睡吴妈的时候,吴妈当时正在和他说,赵老爷要买小的,太太两天没有吃饭;赵家的少奶奶八月要生孩子了……三十岁的阿Q,此时却仍是个老光棍。
阿Q说要加入革命党,而他所生平所知道的革命党就两人。城里的一个早已被“嚓”的杀掉了。而这个被杀掉的,根据文章来看,或许正是阿Q之前上城,看杀头的那位。
阿Q想革命,但是他并不懂革命;秀才、假洋鬼子“咸与维新”,也只是革了尼姑寺,他们也不懂;曾经的老把总,更加不懂革命。革来革去,倒是把阿Q的命给革了。
有人说,阿Q具有奴隶性;有人说,恨其不幸,怒其不争。“奴隶性”一词,鲁迅在文中直截了当地给出了,这显然说明作者在创造这个人物的时候,并不单单想表达奴隶性这么简单。
这个“奴隶性”,是由谁造成的呢?不幸确实是不幸了,阿Q又该如何争取呢?
另外有个小疑惑是,到底谁在夜里抢了赵太爷家的东西,让阿Q背了锅呢?

明日更《端午节》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