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2023-06-25 00:53 作者:donsion  | 我要投稿

上章回顾

从失道到得道的过程,称之为反,这是道

之动。一直反,直至复归于道。前面章节曾说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失道者,

用强,有道者,用弱,所以,从失道到复归于

道,这也是一个由强到弱的过程。生活中,经

常会听到很多人,自诩为修行者。既然是修

行,那么到底要往哪里修,又往哪里行呢? 给

出的答案,那就是五花八门了,往哪行的都

有。而道德经给出的答案是,你们都不要再修

行了,方向走错了,不如歇歇吧。

还有某些动辄称”借假修真“的人,就更

不懂什么是修行了。人本身就是真,假的只

是后天的伪巧智识把自己蒙蔽了而已。把这

些修剪掉,重新像一个婴儿那样,恢复自己的

本真,这就是修。借假修真这种谬之千里的说

法,则是把人当成假,去捣弄一个彼岸世界不

存在的被称之为真的东西,这是和道德经的根

本主旨都相违背的。不过这个歪理邪说,糊弄

到的人却很多。蛮夷外来文化的文化污染,让

很多人把无道的歪理邪说,想当然的归给道家

思想了。

上章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两句,给

出的就是得道的方向和次第。万物生于有,有

生于无,给出的则是得道的路标和地图。道理

都讲透了,很多人都口口声声的说要得道,现

在道德经给出了得道指南,就放在眼前,大家

又会怎么做呢,真的复归于道,又是一番什么

样的景象呢? 这就是本章要讲的。下面进入正

文部分。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上士,上智之人,微妙玄通之人。上士闻

道之后,就会笃守大道,须臾不离其宗,勤而

行之,不论做什么,都遵循崇奉道。上智自无

所染,故不可移。

中士,中智之人,平庸寻常之人。中士闻

道之后,一会说哦知道了,一会又忘的无影无

踪。他们不会像上士那样去行道,因为他们并

未真正的得道。中智之人无恒道,从教而变,

不教不知。

下士,下愚之人,粗陋鄙薄之人。下士闻

道之后,会哄然大笑。在他们看来,得道之途

居然是要往回反,居然要用弱,这样太好笑

了。他们是那种碌碌如玉,珞珞如石之人,装

着成车的破石头,根本无法想象道之所在,既

没有破石头,也没有拉破石头的车。下愚之人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虽教无益,亦不可移。

不笑不足以为道。

如果下愚之人听闻大道,不哄然大笑的

话,那说明这个道,也不是真正的道了。

可见,老子讲的道不是很多人宣扬的那

样,到处都是道,不管做什么都是道,不仅不

是这样,恰恰相反,能真正的理解道并行不离

道的人,太少了。所以,但凡看到有人不加分

辨的,认为什么都是道,什么歪理邪说都能无

条件尊重、敬畏、接受并包容的,那一定是个

无道的下愚之人。

故建言有之:

建,本意是指立朝律也,从聿从廴;聿,

所以书也,本意指笔。廴,长行也。建言,这

里有书写并流传下去的意思。类似于之前章节

里面的”古之所谓“一句。

所以,古语里说过这样的话,有这样的道

理。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明道若昧,对于得道之人来说,对道的体

会就是昏昏默默,惟恍惟惚,杳杳冥冥。和明

晓物不一样,明晓道,就是体会到它的无物无

像,昏昏默默。这样才是真正的明晓了道。

进道若退,对于行道之人来说,不是向前

往,而是要向后反。这个反的过程,就如同在

后退。唯有这样,才是真正的行道。

夷道若纇(lèi);夷,平坦空旷。纇,丝

节也。道是那么的大,却像丝节那样浑然一

体,根本没有一条具体可行的路径。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上德若谷;最崇高的德行,就如同川谷之

于江海那样。

大白若辱;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

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大白,常德

不忒之意。辱,复归于无极,不显露任何变化

和特性,不萌不荣是谓辱。

广德若不足;施常德教行于天下,是谓广

德。真正的广德,不是教导别人别人如何如

何。而是恰恰相反,认为自己都不足,更不用

说去教行百姓了。不去说教,而是虚于顺物来

引导百姓自然而然的生活。

建德若偷;不得已而建立德行,教行百

姓,也只是静悄悄的不言而教,不引而行。好

似偷偷摸摸的一样,神不知鬼不觉的。

质真若渝;渝,变污也。这句承接上面的

几句,上德,常德,广德,建德,最终目的就

是让百姓返璞归真。质真,一直往回反,复归

于道,寻回天真,本性复归于天真之性。返璞

归真的人,沌沌兮浑然不化,看上去好像变污

了变浑浊了,什么也看不清。没有分化,故不

能分辨。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大方无隅(yú);方隅连用,方通常指地

域、区域、疆域的意思,隅指角落。最大的区

域是没有角落的,无边无际。此句里的方,引

申指道的一方面。

大器晚成;上句讲了方,这句接着讲了

器。道,方,法,术,器。道散为器,是这么

一步步生成的。最大的器是什么呢,就是天下

神器,圣人用之以为官长。这个器,就是以道

御物的具体执用之物,它的生成,却要比任何

其他器物都要晚慢,因为它不自成,后其成而

成。

大音希声;执天下神器而统御天下,行不

言之教。虽有大美而不言,虽有大音而希声。

大象无形;有形之物,再大也是小,因为

有形的东西,就会有边界。真正的大象,是无

形的,所以它才可以要多大就能有多大。

道隐无名;道没有边界涯际,不自生而

生,没有言语和音声,也没有形状,它看上去

就是隐形的一样,没有任何的行迹可察。自然

也就无法命名它。

夫唯道,善贷且成。

贷,施也。天地万物,都在永恒的运行不

休。到底是谁在推动它们如此的呢,是道在

背后推动它们。只有道,才会善于施为并成就

一切。虽然它看上去无物无像,无形无状,无

声无音,不器不成,如此之弱,却能施给天地

万物所生的一切,并衣养它们,使它们成长生

息。

圣人治理天下,也是如此的道理,应该效

法天道,用道之弱,用德之谷,这样才能够对

百姓善贷且成。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