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2023-06-25 00:54 作者:donsion  | 我要投稿

上章回顾

最高的德,是行不言之教,让百姓自化,

这是上德;其次是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怎么样,

这是下德;其次,下德之行丛生,百姓各行其

德,教导他们道不同不相为谋,不要互相攻

伐和伤害,这是仁。塑造社会的正当性价值规

范,引导百姓自觉的去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这

是义。

仁和义,都是发乎人的自觉,靠的是忠信

来驱动,并不需要靠强制。如果人丧失了这种

自觉,那么仁义的社会规范就会失序。这时候

就需要得带些约束性质的行为指南,用这个行

为指南,牵引着百姓的胳膊指导他们如何行事

生活,这就是礼。这种强制性的拖着别人胳膊

让百姓如何如何生活的,未必就是发自百姓的

本性和意愿,所以忠信无从谈起,社会失序国

家昏乱,也就开始发生了。

如果国家昏乱,有的国君,可能认为是百

姓不好,于是开始制定刑法,认为仁义礼教都

无法统治他们,那么肯定是因为这些人是刁民

是坏人,那就用鞭子来统治他们吧。然而,哪

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靠鞭子维持的统治

当然是不可持续的。还有更等而下之的统治方

法吗? 有,如果鞭子也统治不好这些人,那就

用鬼神吓唬他们,于是各种怪力乱神的东西都

出来了。

孔子为什么鄙夷怪力乱神的东西,因为那

是统治天下最下流的手段,也是最后的手段

了。如果一个国家烂到了需要靠怪力乱神来

维系的话,那还不如让它灭亡了呢。不过在印

欧文明里面,他们没有这种道,德,仁,义,

礼、法这套依次自高而低的各种社会统治的模

式。他们历来只有一种模式,那就是靠宗教里

的鬼神吓唬人。这在老子和孔子看来,都是不

入流的,或者按照管仲的话来说,只有无知陋

民才会信仰并需要这种荒唐的东西。

天下统治模式,每次失范,就都会沦入更

低级的下一个治理模式,如果放任这样下去,

那么天下灭亡是必然的结果。而有道之人,又

应该如何遏制这种持续的沦败呢? 真的只能

听任社会崩溃,并只能接受天下灭亡的结局

吗? 道德经认为,不是的,还是有救的,怎么

救呢,这就是本章要讲的道理。下面进入正文

部分。

昔之得一者: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

成萬物。得一者,受道之造化之物。

天下大乱的路线图,失道而后德,失德而

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天下

大乱。等天下大乱了,再去收拾乱局,就只能

用粗暴的暴力机器了。道德经认为,没有天生

的刁民,只有无道的国君。社会乱,不是百姓

的责任,而是国君失职。

第一步失道开始,后面的各种统治模式,

就无法控制了,自发的往更下一等的统治模式

流变,直至天下大乱。所以,统治天下的关键

在于,不失道。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也是因

为失道。

道德经给出了王朝兴衰和治乱的根本原

因:失不失道,才是真正的根源和本质。近代

很多大人物,一直探索王朝兴衰更替的历史周

期律,给出的解释,也五花八门,有的人认为

是环境,有的人认为是气候,有的人认为是人

口数量,有的人认为是内忧外患,还有的人认

为是帝王是不是勤政英明。更有甚者,认为是

不是有民主。道德经认为,这些结论都是不足

取的,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天下失

道,或者是有道。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

一以为天下贞。

天得一以清;最初之前,只有道,道生混

沌鸿蒙之气。混沌之气,化阴阳二气而生天

地。清扬者为天,沉浊者为地。天为阳,地为

阴。天既已生,何以能一直清扬于上呢,因为

天的背后是道这个持续不断的推动者在维系它

的存在。

地得一以宁;沉浊之气下降,地始生成。

行星都是怎么来的呢,天地最开始是混沌一片

没有分化的,后来清扬之气上升,沉浊之气下

降,才有了天地。这里讲的气,不是指空气那

种东西,而是指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所

谓,通天地一气耳,就是这个意思。重元素和

它们的化合物,为什么能够一直致密结合在一

起,看上去那么稳固安宁呢,因为道使之然。

神得一以灵;天清地宁,阴阳二气方能相

交午而生造化。已经有天地了,如果要造出万

物,天地这个造物车间里面,现在还需要一个

操作员,这个操作员就是神;神,引出万物者

也。神为什么可以引出万物呢,这个操作员,

为什么这么能干,什么都能引生出来呢? 神为

造化之能,灵为造化之为,神得一,才有造物

能为。

谷得一以盈;天地有了,神这个操作员也

有了,造化技能运转不停,造物运动也开始

了。造出来的东西堆在哪里呢,堆在虚空里。

宇宙空间,得到了道的本始设定,才能有可能

从虚空里面源源不断的生出万物。

万物得一以生;天地这个车间有了,神这

个操作员也有了,谷这个原材料来源和成品

仓库也有了,那么接下来,万物就被生产了出

来。万物生出出来,为什么可以持存而有生命

呢,因为万物得到了道的本始设定。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贞,说文注,卜问

也。贞字的甲骨文,就是一个鼎的形状。后

来,字形演变成了上卜下贝。古人祭祀天地,

祭祀神灵,祭祀万物,祭祀祖先,都是用鼎作

为器具,所以贞字引申为通天地合常然之意。

为什么要祭祀呢,感知天地与神灵造化,从而

可以使天下统治合乎天地神灵,合则吉,悖则

凶。天下之物,都被造化了出来,生生不息,

如何才能让他们合乎天道而作,趋吉避凶呢,

侯王得道,就可以为天下之物做成合乎天地之

常的教化。

其致之一也。

上面说的天,地,神,谷,万物,得道的

侯王,他们都是受道之本始设定的。反之,如

果天地万物,不受道的这种设定,又会怎么样

呢。往下看。

天无以清将恐裂;

天之为天,在于其清扬之气。如果天生沉

浊之气,则有形质而继续分化成不同的事物,

清扬之气不在浑然一体,那么,天紧接着恐怕

就要裂开了。

地无以宁将恐废;

地之为地,在于其沉浊之气。如果地生清

扬之气,则原本因为沉浊之重紧抱成一团的

地,就会不在安宁,四下激扬奔突,飞散流

失。紧接着,地也恐怕要崩废了。

神无以灵将恐歇;

神之为神,在于其既有造化之能,又有造

化之为。如果神无以灵,那么就徒有造化之

能,而无法施以造化之为,那么神很快恐怕就

要停歇了。天地间,造化不再。

谷无以盈将恐竭;

作为万物之源的川谷,失去了源源不断的

造物原材料供给,就如同失去了源头的江河一

样,恐怕很快就会枯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天裂了,地废了,神歇了,谷竭了。造物

车间停止了运转,那么万物也就不会再被生出

来。就如同工厂被停电了一样,马上机器停止

运转,产品也就无法再被加工出来了。万物都

不能继续再繁衍生息下去,那么很快他们恐怕

就要灭绝了。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jué)。

蹶这个字,由三部分组成,足,厂,欮(

jué)。足,这个大家都知道,指人的脚。厂,

本意是指山石之厓岸。欮,指石头。厂和欮

一起,构成厥。厥,发石也。人昏了之后不能

动了,僵硬的像一块石头,所以有昏厥一词。

蹶,说文注,僵也。僵硬是蹶的本意,站在悬

崖边上,还僵硬的像一块石头,那么接下来很

自然的人就要跌下去了。所以,通常引申为跌

倒之意。

此句对应的是前面的“侯王得一以为天

下贞”一句。贞与贵高之辨,和道德经里面的

荣辱之辨,大小之辨很类似。元亨利贞,元为

生;亨为长为贵;利为收为高;贞为藏。没有

贞,就没有下一轮生命起始的元。如果侯王不

能使天下贞,不能藏养万物,那么万物下一轮

的生命循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

是无以贵高之意。

天下万物和百姓只是由“天,地,神,

谷”组成的造物车间加工出来的产品。这些

产品加工出来之后,是要受侯王的统治的,以

便使它们各得其所,各行其是。侯王如果不能

通晓贯彻这个造化车间的奥秘,那么他也就

无从使得天下万物各得其所。于是也就无法对

天下万物和百姓进行统治。没有贞,也就没有

元,接着也就没有亨和利。天下丧失了生机,

如同石头那样的僵死。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什么是贵呢,本意说的是物不贱也。那什

么又是贱呢,本意说的是,贾少也。通俗的

讲,值钱的就是贵,不值钱的就是贱。往深里

讲,事物的发展演变,一开始的状态,都是很

不值钱的,一条小鱼苗,显然没有一条长大

的鱼贵,一颗西瓜种子,显然没有一颗大西瓜

贵。

但是不同的西瓜种子,却决定了未来哪一

颗种子结出的果实更多更值钱,那一颗更不值

钱。这不是种到地里之后才决定的事,而是由

种子决定的。同样的自然环境下,一颗干瘪的

种子,是不太可能超过一颗饱满的种子的。

物先有生长,成熟了之后,显于他物,才

能衬托出来自己的贵。另一方面,人们崇尚显

达之物,那么它就会变得高。亨通则能显达,

显而后有贵;富贵则有崇奉,崇而后有高。物

都是由贱而贵,贱为人视之下,贵为人视之

高。既然贵由贱而来,同理,高也是由下而

来。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gǔ)。

孤,无父也;寡,少也,独也;榖,一种

树木的名称。不榖一词,众说纷纭,各种解读

都有。从通篇语境上来看,孤指的是没有父

母,寡指的是没有妻子孩子。既没有父母,也

没有孩子,自己也不会长成材。都是指不自生

的意思。

道立于一,天下立于贞。一,天地万物未

始生。贞,天下万物未始生。孤、寡、不榖,

侯王不自生,后其生而生。

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 故致数舆(yú)无舆。

侯王以自贱的称谓自称,这正是以贱为本

啊,不是吗?

舆,车厢。所以,侯王不会自生为器物,

如同很多车舆却空空如也,根本不会自生为

器,放在车厢里面承载着。

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

琭,有光泽的样子。珞,小石。

圣人乘道而御物,非乘物而御天下。

乘道者,得道;乘物者,得物。得道者,

一也,无也,虚也,生生不息也,无可盛放也

无所盛放,所以数舆无舆。

乘物者,器也,杂也,多也,蹶也,丧失

生机也。虽然看上去怎么装也装不完,不过就

是一些精美的石头或者破碎的小石头之别。

圣人既不会让自己变成精美的石头,也不

会让自己变成破碎无数的小石头,因为他根本

不会让天下僵蹶失去生生不息之道。

圣人之道,不在于多,不在于杂,而在于

纯素。至纯至素者,一也。返礼为义,返义为

仁,反仁为德,反德为道,其道一也,其天下

治也。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