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第四十章

2023-06-25 00:53 作者:donsion  | 我要投稿

上章回顾

德经的开头两章,一章讲了道、德,仁,

义,礼依次递失的关系。接着第二章,如果社

会治理模式已经非常低下,如何从更低的社会

治理模型,复归于更高的社会模型呢。上一章

给出的答案,就是要“得一”。那些所谓的德

行,仁义,礼法,不过都是些或者漂亮,或者

琐碎的破石头罢了。

治天下,怎么可以依靠这些破石头呢。这

样的结果,肯定就是天下昏乱,终至不救。真

正的要以大道治理天下,那么只有扔掉那些破

石头。有很多的向道之人,都在这个问题上,

选择了装石头,认为这个也是道,那个也是

道,不同的“道”装在同一辆车里面,以为这

些道就合一了,他也就得道了。这种“合一”

绝然不是“得一”。这是一种典型的无道之为。

一万种失道相叠加,不过就是失道的一万倍罢

了。越叠加,越不可救药。

真正的得一,不是抱残守缺,弄一车破石

头当宝贝,而是全部扔掉。扔光了石头,再把

拉破石头的车厢也要扔掉。道、德、仁、义、

礼这个道依次递失的失道过程,叫往。礼,

义、仁、德、道,这个道依次复得的得道过

程,叫反。本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下面进

入正文部分。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从失道,到得道,这个过程,为反。无道

之人,终生沉溺在一堆破石头里面,从来不会

把头抬起来一次。而终于有人,从这些破石头

里面抽身出来,开始闻道入道,那么接下来,

他就应该要不停的扔石头。

一车车的,全部扔掉。扔到最后,连车厢

都扔掉了。这样,便能入了虚境,虚极了,就

是大就是一就是全,就是道。入了虚境,继而

入道,入道笃守之,最终得道。这个向回反的

过程,就是道之动。

反回到道那里,会发现,所有的破石头都

没有了。什么都没有,无器物可执用,看上去

不高不贵也不强,而是又小又柔又弱。那么即

便得道了,又如何的经世致用呢。用道,是用

它的生生之根,不息之源,无穷之本,无有之

大。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用一车关于破石头的道理,能理解和解决

树的问题吗? 显然不可能。用关于一片森林的

道理,能理解和解决一车石头的问题吗,也不

可能。在物的层面上,因为有了差异,有了本

性,此物和必物,所体现的道理,都是局部的

片面的。如果以这样片面的局部的道理,去统

御万物,显然是不可取的。

如果穷尽了万物的知识,是不是可以归纳

总结出来一个无所不包的可以统御万物的道理

呢。这样也是不可取的,又回到了往车厢里面

装破石头的那个不断的失道过程。

到底怎么才能掌握万物之奥并统御它们

呢。要找到它们的源头,万物都生于一个源

头,如果理解并掌握了万物是怎么来的,那么

就可以理解掌握并统御万物。这是万物生于有

的道理。

那万物的总源头,有,又是怎么来的呢。

无中生有而来。站在万物之源的那个有之处,

放佛看到了造物者一样,但是那里还不是道的

最深处,还可以继续往回反。告别了这个造物

者,发现了造物者之母。这个造物者之母,就

是无。

站在造物者之母那里,还可以继续往回反

吗。答案是可以的。在造物者那里,还可以和

他聊聊天说说话,到了造物者之母那里,发现

没有什么东西可听可见可知。但是却能看到造

物者的一根脐带连在一片虚无之中。继续往回

反,发现那根脐带也不见了。连无也没有了,

那里就是道。


《道德经》第四十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