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2023-04-11 16:13 作者:易公教育舒老师  | 我要投稿

肇东六中于春艳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 析、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部分向各位老师说说我对 本课的设想。 一、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个 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了解民俗,关注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 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而《端午的鸭蛋》又属于 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的 民俗风情。文章在悠然恬淡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 乡的热爱。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让我们了解民风民俗,更能唤起学生对家乡, 对亲人的热爱,品味出日常生活中的趣味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本文语言平 淡质朴,饶有趣味。这篇课文我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初三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独 特的体验和看法,并且有着表达个人观点的强烈欲望。由于受到西洋和港台文 化影响,他们关注的是时髦、偶像、网络游戏等话题,而对于传统文化,对周 遭的一切人和事却漠然视之。这种情况下老师对学生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就显 得尤为必要!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用“小叙事”,“小话语”道出了 生活中美的真谛,正好能启发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三、教学思路 以多样化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探讨鸭蛋包含的情趣,体味作者的 情感。教学过程按“忆端午—识作者—扫障碍—说风俗—品情趣—评语言—深 反思—诉真情”八个环节展开。先以中国传统节日和端午的风俗引入课文,再 通过小组活动初步感知课文,了解高邮端午的习俗。在“品情趣”这一环节中 我紧紧抓住“作者为什么不写端午节其他的习俗,而选择了小小的鸭蛋来写?” 这一中心问题来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在品评了本文的语言风格后,我将学生 对文本的关注引到日常生活的趣事上来,以此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维目标: ①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品味作品平淡而 有味的语言特色。 ②学习朗读课文,感受本文的情趣。 ③提倡珍惜传统文化,培养热爱家乡,关注生活细节的情感。 ★教学重点: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鸭蛋带给作者独特的情与趣。 (本环节初步感知课文,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提炼信息,了解高邮特有的 端午习俗,感悟文中的趣味。) (五)赏读文本,品情趣 1.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精读课文2、3段,小组讨论:他为 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 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有着 怎样的感情?(小组合作) 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 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 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 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 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 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 之情。“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③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 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 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④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 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⑤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 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⑥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热爱、自豪、赞美、思念……) 2.同桌互读4--6段,思考:写端午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这 几件事怎么样?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感?(①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 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②趣事。③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 的怀念。) 六、探究特色,评语言 汪曾祺曾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 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他的语言一方面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活、 鲜,令人感到清新自然;另一方面又讲究文学语言的绝、妙、精、洁、雅,令 人读来韵味悠长。 请朗读课文2、3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品一品,读一读。 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 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 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 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 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3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 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 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 是无处不在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 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贡献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 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 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 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 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 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小结: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 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 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七、拓展迁移,深反思 (1)话佳节。 除了端午节外,你还知道哪些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 传统节日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积淀,我们应好好保护传统节日。 (2)资料链接。 资料链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于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 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的反思…… 现实生活中,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 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 转自:易公/教育

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端午的鸭蛋》说课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