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看音乐创作

可能在很多人眼中音乐创作的学习是一个繁杂且神秘的过程,需要寄托于灵感以及大量的多维度的音乐知识。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类似这样的问题:
如何自学编曲?
零基础小白,如何开始自学编曲?
如何从零开始学作曲?要经历哪些步骤?
想自学音乐创作-编曲,配乐,作曲,如何入门?
初学者如何系统地学习编曲?
学编曲第一步要干嘛?
没有学过乐理的人,如何学习创作歌曲?
对于非音乐专业的人,想系统地学习编曲相关的乐理知识,应该去哪儿学?
如何摆脱音乐创作的瓶颈期?
大学生学习编曲该从何开始?
我经常会在这些回答下面看到各种不同角度的回答,包括我自己也有回答部分这些提问。可能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核心的理念能够科学的,全面的指导自己的音乐创作。在我创作音乐的路途上,看到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和行的关系,出奇的深有感悟,觉着立马可以和音乐的创作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联系起来,统领我的整个实践活动。
对于这种可以指导社会变革和治国安邦的普适性规则,就如毛泽东所说:
“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 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 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革命的认识)也是如此。”
可能我在音乐上对实践论的应用是非常微不足道的,但是站在一个音乐人的角度来说,却是非常适宜的。当然这其中大部分都是我的主观感受,可能不同的人看待实践论和音乐创作这两个东西都有自己的角度,所以在这里也只是仅仅作为个人的分享,谈不上教学。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
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 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 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 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艺术的活动,包含音乐艺术的创造是涵盖于人的社会实践当中。从远古的音乐形式开始,人们从认识自然中获取知识信息,音乐本身的创造是优先于理论的。类似于医学的发展依赖于客观“疾病”的出现。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 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 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我们对于音乐创作的了解也是受到生产规模的影响,即没有一个完整的音乐创作到出版的生产规模的限制,眼界没法打开,所以看待问题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
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 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只有在音乐创作(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即创造出了美妙的音乐的时候,我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人们要想得到工 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我们想取得音乐创作上的成功,一定要使自己的音乐思想符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即成功的音乐或多或少都存在客观的核心因素,我们不能违背这些核心因素。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 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所以我认为在音乐创造的过程中音乐创造本身的社会实践是优先于对于音乐创造理论的学习的。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 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 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音乐创作的外部联系,人们看到的是片面的事物。例如你会经常在某一个希望获得如何学习编曲作曲的知乎回答中,看到很多片面的回答:先学Daw;先学乐理;你先练好视唱练耳;去扒歌等等。这些都是感性的概念。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 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 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 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
在反复多次的完整音乐创造的实践过程当中,我们对于音乐创造的认识才会有一个突变,由感性转化为理性。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例如下图,每一个内容的每一个细分内容,相互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并且又和音乐创作的主旨是联系起来的。他们都是融会贯通的各个要素。

在对于各个要素的判断和推理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音乐创作方式是可行的,一定可以成功创造出美妙动人的作品,这就是一个理性认识的阶段。当我们具备这个阶段的认识之后可能就不会盲目的去在一个又一个提问中寻求网友的片面的经验。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 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 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
艺术的创造同理,都是具有极强的规律性以及内部联系的。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例如一个非常精致的编曲,我们能够感觉到作品的精妙,但是不能立刻得出作者使用的技法。当我们对于创作有了理性的理解之后,我们能够更深层次的感觉一个精妙作品的妙处。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 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要想解决音乐创作上的难题,只有基于对创作实践的接触。虽然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但是只有亲自实践的人才能亲知一件事。我们学习了大量的Daw,乐理,混音,配器乐器法,但是没有躬身亲为,是没有办法实现创作的成功生产的。光是听别人说梨子是什么口感,都不如亲自吃一口来得直接。
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 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只有在一个又一个作品的创造实践之后,我们才能深化我们的认识。在创作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感觉的阶段会吸收很多直接和间接的经验,在作品大量的作品创造出来的过程当中,我们会整理和判断这些零碎的材料,创造出正确的音乐创作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理性的认识不是为了解释音乐创作,而是在于能够改造音乐创作,指导创作的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我们学习到的任何创作相关的或者音乐相关的理论,都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证实,能够实现我们的创作目标。
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着许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 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在这种情形之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的。
不同的人情况不同,无法得到同一理论的指导。只有通过实践不停的调整和总结才能找出适合自己的创作逻辑和方法。所以当我们在苦苦追寻方法和答案的过程中,是否有问过自己,我的创作实践足够了吗?我创作了多少作品了?还是说只是在为实践不停的铺垫理论,无穷无尽的准备着。
而且 在于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和参加革命的一切人员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 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 情况的变化。
在新的音乐时代,我们需要利用现代的理论,现代的技术,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音乐。而不是固步自封,把老派辉煌的作品作为衡量一切作品的准绳,推进音乐创作的发展。(我看过很多电吉他的人,总是喜欢评头论足说某某新生吉他手比不上哪位吉他英雄,其实又是何苦呢?也许你心目中的哪位吉他英雄也曾经被人这么诟病过呢?)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 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所以总结下来,音乐创作的根本就是在于创作实践本身,刚开始我引用的那些问题其实仅仅只是实践论中提及的间接经验,是处于一个感性的认识阶段。所以常常有人会觉着,为什么我在网上搜索了这么多的回答,可还是写不出好的曲子,创造不出我喜欢的作品。其实看到这里答案就比较明显了,因为我们时常停留在了实践论的感性认识阶段,而忽略了实践本身,以及由感性到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从而没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创作。
我也非常开心,这篇实践论应证了我自己的创作方法和过程。在没有看实践论之前,我秉持的态度就是学习音乐创作的唯一方法就是创作,遇到门槛就去解决,循环往复。也就是应证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一个辩证唯物论认识论。
最后我非常建议大家去读一读原作,虽然高中以应试教育的方式似乎死记硬背了一些核心概念,但是因为没有亲力亲为所以对里面的一些内容并无任何体会,相信在不断的实践和学习当中,会对实践论有越来越深的感悟,并且更好的指导我们的事业。

喜欢我的内容,请❤点赞关注 ❤@BOHAN博涵
(知乎Ins油管:BOHAN博涵)原文转自我的知乎
更多关于编曲,电吉他的纯干货分享,可以看我的专栏
自学编曲(音乐创作)(音乐人从写曲,编曲,编辑,到录音,混音之路)
电吉他进阶学习(不聊虚的,只讲提升电吉他的高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