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本校历史收获MIT,我也曾每天担心失学,痛苦焦虑

背景介绍:
本科:华东某985高校
专业:材料
绩点:3.64/4.00
TOEFL:107
GRE:154+170
推荐人:科研三封:本校两封+海外科研;课程一封。
录取结果:MIT MSE PhD; UIUC MSE PhD;
选择申请出国对我这样一个总想把所有的风险考虑周全的人来说,算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申请季已经过去了,当时非常痛苦和焦虑,几乎天天纠结会失学。但是现在回顾这个历程,发现不论是申请前背景的积累,还是申请过程中的文书写作,都让我对科研的认识一点点深入,并且不得不学会思考做这些研究的动机,带给我的收获不亚于申请结果本身。我从PhD申请中主要的几个部分来写,分享一些我的看法和经历,希望能多多少少给大家一个参考。
GT
我认为对于PhD申请,GPA和科研非常重要,而GRE和TOEFL成绩只要过线就行,不需要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刷分。我的GRE一战153+170+3,考完后花了两个月左右背单词刷题,二战154+170+4,并没有明显进步,于是果断放弃。TOEFL就惨了很多,为了达到口语23分,考了很多次,好在最后终于过了。
科研
科研是PhD申请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关乎推荐信和文书,对未来的方向选择也很有帮助。我虽然大二就进了课题组,但是因为刚开始不知道如何入手,所以始终处于很懵的状态,没有什么进展。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能积极主动地和导师以及学长学姐交流,不管有没有问题都多多讨论,会避免一些弯路,而且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真正决定申请PhD是我大三出国交流回来后,距离申请只有一个学期,当时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科研经历的积累,一度非常焦虑。我当时想的是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尝试一次希望不大的申请,如果失败就白白浪费了半年的时间,经过一番挣扎,我决定直接延迟毕业一年全身心投入科研当中,准备明年的申请,最终也在这一年中有了一些成果。所以,我觉得有出国的想法的同学需要尽可能早一点开始,即使你还在犹豫未来是否想要选择这条道路,也可以先尝试看看,毕竟这是需要积累和摸索的过程的,只有真正行动起来道路才会越来越清晰。 除了校内科研,暑期科研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不仅仅可以切实地体验国外的科研环境,更加了解自己是不是适合出国读PhD,还是和国外的教授建立connection的好机会。首先是推荐信,申请美国的学校时,有美国教授的推荐信会很有说服力,因为这是能够适应国外PhD科研生活的有力证明。因为延毕以后时间比较充裕,我在春季学期做了一段四个月的海外科研,最终教授的推荐信也对我的申请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如果暑研的教授明年打算招人,有可能直接拿到他的口头offer。最后,有余力的话也可以趁此机会找有兴趣的组的教授交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过如果你在发文章的关键时期,也不一定必须暂停手头的工作去做海外科研。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暑研都在大三结束的暑假,且时间较为有限,很难做完一个完整的课题直接投稿论文,而拥有已经发表的论文在科研背景上会有质的提升,所以还是要谨慎考量。
GPA
好的GPA和排名也是一个有力的加分项,因为即使最后文书和简历上在怎么修改细节和提升措辞,对申请结果起根本性作用的还是前期背景的积累。我大一时的GPA不太高,虽然一直有努力往上挣扎,最终还是在勉强不会拖后腿的程度,所以还是建议可以早早打算,尽量在大一大二在科研上还没有投入很多时间的时候,多花一些精力在GPA上。
申请过程
申请季有很多繁杂琐碎的事情要完成,尤其是在开始的时候要从各种各样的网页里整理出需要的信息,每个学校的要求都不太相同,还有五花八门的项目名称,会非常令人头大,我预先把世毕盟申请培训课程都过了一遍,对理清思路很有帮助,而且提到了很多自己注意不到的细节问题,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 在PhD申请中还多了套磁这一项。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主要目的是提前和未来想去的组的教授取得联系,并且知道他是否招人,这样在网申的时候才能真正列出有可能进的组,如果写到的组都不招人,也可能降低录取的机会。而且在获得教授回复后,最好能进行多次交流,因为一个教授在申请季会收到很多套磁信,如果只发了一封后没有更深入地了解,即使教授有回复也有可能慢慢忘记你。就我而言,当我交完网申后,因为没有与已经套过的教授更多邮件往来,后来再发邮件就没有回复了。
GGU(世毕盟)
我在决定延迟毕业后找到了GGU,当时心理压力比较大,GGU帮我理清了每一个阶段的规划,从背景的积累到网申以后的工作,帮助我顺利完成托福GRE、套磁以及各种材料的准备。而且最后焦虑地申请和等待offer时不断给我鼓励,给了我很大的心理支撑。特别是申请季中,因为我本身的写作一般,培训师和mentor几乎每周和我语音讨论,反复修改PS和CV,给了我很多专业上的建议,帮助我在材料中展现自己的优势。而且最后填网申的时候,培训师也总会及时回复我不断冒出来的问题,让我在ddl之前完成了繁杂琐碎的程序,毕竟前期积累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最终成功提交才不会让努力白费。
总结
我现在依旧记得看到offer瞬间的感受,以及后来反复打开确认是不是真的。PhD的申请非常艰难,最后收到的一堆拒信也表明我的积累和准备还并不足。但是我想说的是,能尽早准备固然很好,但如果走出迷茫明确方向的时刻有些晚,也不要就此放弃,任何开始朝目标前进的时候都是最早的时候。
最后,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谢谢带我做实验写文章和帮助我建立思维方式的导师以及学长学姐,也谢谢GGU的mentor和培训师一路的陪伴,使我能站到一个令我满意的起点。祝所有的学弟学妹都能申请到理想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