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被美国大学教授争夺:从中国西安到美国洛杉矶的征程

2023-10-03 11:49 作者:世毕盟留学  | 我要投稿



基本背景:

本科:长安大学

专业:土木工程-结构Civil Engineering-Structures

GPA:3.71,排名:前1%

论文情况:6篇SCI,2篇发表(一篇一作顶刊,一篇二作顶刊),3篇在审,1篇待投


GT

TOEFL:111 (R 28,L 29,S 27,W 27)

GRE:320 (V 152, Q 168, AW 3.5)


PhD申请结果:

USC(最终去向), UCLA, Imperial, Georgia Tech, PSU,TAMU, CWRU, WSU


写在开头

2020年4月17日,在继CWRU,UCLA, USC, Imperial, WSU, PSU 和TAMU之后,我迎来了博士申请的Offer第8弹:Georgia Tech(可能也是最后一弹)。再三权衡导师的研究方向和未来的发展,我拒绝了包括UCLA, Georgia Tech和帝国理工在内的其他七个Offer,圆梦USC,为我的博士申请划上圆满的句号。感谢所有曾经给予我鼎力支持的教授和世毕盟的老师们,感谢你们,是你们把梦想的光照进我的生活!!!


我与世毕盟

其实对于中介,我一开始是拒绝的,总觉得自己在各方面都没问题,加之我在学校国际处有过一年以上的纯英文环境工作经历,各方面盲目的自信让我天真地认为博士申请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家人的碎碎念实在是让我觉得既烦人又温暖,便答应先试试。在家人几乎跑遍了整个城市的所有中介咨询并把信息汇总在一起后,我才意识到博士的申请远比我想的要复杂,因为有很多细节是容不得出差错的,即结果是不可逆的,无论对错。


最终下定决心加入世毕盟还是因为世毕盟的专业度和认可度。世毕盟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其中的每一位,对,是每一位,任何一位老师都超级真诚且专业,任何一位老师都对申请的细节了如指掌。而在其他同类型机构中,销售小姐姐往往占了公司的大半,而她们其实并不懂申请。在世毕盟,没有这种现象,因为世毕盟的销售老师即是申请的专业的培训师——我想这一点在业内应该是无可比拟的。最终事实证明我果然是没有逃过“真香”定律。


关于GPA

以我的经验来看,GPA真的非常重要。导师更倾向于具有跨学科背景及较强自我学习能力的申请者。如果一个学生连自己本专业的GPA都考不出来,如何向导师证明自己在未来的学习能力呢?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GPA是我们证明自己在本专业内学习能力的全球通行证。所以,我认为在能力范围内GPA能考多高就考多高,在GPA上投入的每一份精力都不会白费。我是地质工程专业出身,为了转专业到土木工程,我先是在把自己在地质专业的排名刷到前3%,然后在缺课一年、基础为零的情况下,一年恶补了两年的课程,顺利在新的专业跻身前1%,并在本科毕业顺利获得保研资格。事实证明,只要有决心,GPA一定可以考出来,无论兴趣。


记得陈政清院士曾经说过“土木工程的未来属于交叉学科”。我想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土木工程,更适用于所有Engineering。因为在目前各行业的专业知识都互相衍生、交叉的大背景下,每一个学科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而这对于我们每一个学生来说,学好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在变得更加重要的同时,也变得更加不重要。当每个行业都在筛选具有超强学习能力的人时,本专业内的精通只是最低门槛。所以,每一位申请的同学,都应该把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学好学扎实。拿到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只是申请最基础的一步。


关于TOEFL&GRE

对于博士申请者,我认为TOEFL更重要,GRE次之。我在GT上没有花太多的心思,可能是因为准备的比较早,GT考试都还算比较顺利。我认为对于语言考试在于厚积薄发。只要大家都早做准备,多训练、多做题,考场上临门一脚,问题应该不大。对于博士申请者来说,教授可能不会太关注语言成绩,只要语言成绩过线即可有跟教授谈一谈的机会,但是,如果不过线的话…可能会比较麻烦(请自行脑补)。


关于科研和推荐信

科研算是我的优势部分:申请前已经有两篇一作和二作的SCI顶刊,并且还有三篇SCI在审和一篇待投。凭借着这些科研成果,我在前两轮套磁中收到了大量教授的回复(有效回复率应该在50%以上),虽然其中很多都因为经费问题而夭折,但在申请前期教授的积极回复,特别是肯定的评价,无疑使我在这个阶段的心态更稳定,也更积极。因为没有什么定心丸和强心剂会比一封大牛的肯定回复更有效了。所以,我认为科研,即论文,是敲开教授邮箱最好的敲门砖。


对于暂时还没有论文发表的同学,我想一段成熟、扎实的研究经历也会使你的背景更加丰富,让申请看起来更加的饱满。博士申请是一个同行评议的过程,所以容不得半点造假。如果研究经历的确充实且有意义,我想即使暂时没有成果发表,其含金量也不会被导师或committee否认。


我的推荐信全都来自于我的学术导师,即与我有共同论文发表经历的教授。几位教授在我的推荐上都给予了鼎力支持,给出了最高评价。凭借为我提供推荐信的教授的声誉,多位教授在面试我时直接指出他们相信我的能力,因为他们早就彼此认识(有两位教授在面试我之前已经互相通过电话,关于我的能力和人品已经通过教授们的口头交流完成,面试我只是double check)。所以,推荐信体制本就比的是人脉,学术圈子总共就这么大,得到一位(或几位)行业顶级专家的认可便足矣让自己在申请时有一份话语权。当然,学术影响力越高的教授也越忙,他们的时间和话语会更珍贵,我们申请时要好好珍惜。

关于选校与准备材料

选学校是一个庞大又琐碎的工程。因为并不能完全确定自己的真实水平,以及将要面对怎样的竞争对手,所以我采取了像高考一样的三段式选择标准(冲,稳,保)。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当初这样的选择是正确的。阶梯式的选校可以使我有更多选择的余地,而且申请的过程自己不会因为“扎堆”或“断层”而前功尽弃。建议大家在选校前,首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详尽细致的规划,这样的话在很多方面的准备都会显得比较从容。申请时在专业和方向上的选择可不必局限于目前的状况,应该多思考和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在文书等材料的准备过程中世毕盟的培训师和mentor(UC Berkeley土木工程博士)给予了我许多专业且悉心的指导。PS和SOP我改了数遍,再和培训师反复推敲,润色(世毕盟的润色工作真的超棒,简单来说,快!准!精!)。不得不承认,有专业团队的指引,整个过程会进行地更流程,心理上也会更踏实。 


写在最后

博士申请历程如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它既是一场为了梦想与自由的斗争,也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申请者都可以有无数个理由去低头、放弃、一蹶不振,但同样,也可以有无数个理由继续坚持、努力、奋不顾身。在这一群为了梦想勇往直前的申请者里,我是普通的,但我无疑也是幸运的。感谢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老师、朋友还有亲人,是你们,把梦想的光照进了我的生活。


我的申请工作结束了,但新的旅途才刚刚开始。希望我的未来会更好,希望世毕盟的未来会更好,希望所有曾经帮过我的老师和朋友都更加健康、漂亮、永远十八岁!最后,真诚的感恩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哥哥,还有Mentor学长,感谢你们为我申请工作的所有付出,祝福你们!!!



被美国大学教授争夺:从中国西安到美国洛杉矶的征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