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有种大哥叫成龙

2020-05-02 22:19 作者:永远的韩梅梅  | 我要投稿

成龙(Jackie Chan),原名陈港生,艺名成龙,影视圈称其为大哥。其父房道龙原为国民党军统情报人员,到香港避祸后改名陈志平,对过往一字不提,因此成龙随其姓陈。2000年之后,成龙才得知父亲的本姓,而在族谱中自己应叫房仕龙,于是认祖归宗,并给儿子更名为房祖名。

成龙大哥,自小拜京剧名伶于占元为师,在其开办的"中国戏剧学院"学习京剧,艺名元楼,与洪金宝(元龙)、元华、元奎、元彪等人组成"七小福"。

【巨星也从跑龙套开始】

每位大明星在成名之前,都曾经在底层摸爬滚打,成龙大哥也不例外。在李翰祥的《金瓶双艳》中,成龙饰演郓哥,与武大郎一起去捉奸,最后惨死在西门庆手中。

在大师兄洪金宝的带领下,成龙开始在片场从普通龙虎武师做起。李小龙的《精武门》中,他饰演虹口道场中一名日本浪人,被李小龙一顿暴打。

【初露锋芒,却并不成功】

1973年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逝世,香港功夫片进入了一个真空期。在"后李小龙时代",各种模仿李小龙的功夫演员纷纷出现,成龙也曾是其中的一位。

在跟风之作《新精武门》中,成龙担任主角。导演罗维试图将其打造成"李小龙第二",但影片并不成功。一味的模仿李小龙的动作与风格,注定无法成功,看看那些模仿者,如今谁还记得?

成龙,绝不是李小龙第二,他注定要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坊间传说:导演罗维带着成龙去拜访大作家古龙,古龙很看不上这个大鼻子后生,直言自己的剧本只写给狄龙那样的英俊小生。当时的成龙颇受打击,还跑到洗手间里大哭了一场。

【纵横影坛三十多年的成龙电影】

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经过不断的摸索,苦尽甘来,成龙大哥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简单来说,成龙大哥的演绎生涯可分为若干个阶段。

【民国功夫小子】

1978年成龙与袁和平导演合作的两部重要电影《蛇形刁手》与《醉拳》,拉开了"成龙电影"的序幕。这两部影片不仅在香港、台湾、东南亚市场获得票房成功,并且成功打入日本的市场,甚至远销欧美。自此,成龙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开启了自己的功夫巨星之路。

这两部影片开创了功夫片的新模式:一个顽劣的功夫小子,遇到一个古怪神秘的师傅,古灵精怪学艺方式,笑料百出的习武过程,两师徒斗法、斗趣、逗乐。

这个套路屡试不爽,好莱坞制作的电影《杀死比尔2》与《功夫熊猫》中都有模仿与致敬。

当面对武艺高超的终极大Boss时,成龙则采用死缠烂打的方式。虽然功夫不如你,但初生牛犊不怕虎,凭借年轻的体魄与强大的求胜心,硬生生的拖垮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取得最后的胜利。

此后,成龙大哥主演的《笑拳怪招》、《师弟出马》、《龙少爷》等影片,都或多或少套用了这种模式。

在个人风格上,成龙故意"反李小龙"而为之。为了闯出自己的风格,不活在其阴影之下,早期的成龙着实处处与其相反。李小龙演沉着冷静的功夫高手,成龙就演顽皮捣蛋的入门新手。李小龙是拳拳到肉、铮铮铁骨的大英雄。成龙就演挨打也会痛到眼角流泪的小人物,使用杂耍般的动作与对手缠斗,且经常洋相百出。

与其说大哥是凭借功夫打出一片天,不如说是依靠自己独一无二的动作喜剧,闯出了自己的名堂。为了喜剧效果,成龙大哥成为了最早的女装大佬,《师弟出马》中穿裙子使出"裙下腿"。《醉拳》中更是自我娘化,自创"仙姑坐马桶"的招式。

【初闯好莱坞,失败告终】

1980年,成龙大哥第一次进军好莱坞,主演了电影《杀手壕》,但并不成功。之后,又在公路喜剧片《炮弹飞车》中客串演出。

好莱坞的制作方式与香港电影截然不同,作为主演的成龙没有任何话语权。在动作戏上,成龙无法按照自己的设计来表演,更没有剪辑权。要知道香港动作片之所以好看,一大原因是后期剪辑。《杀手壕》中的武打动作剪辑极差,呈现出的打斗场面跟健身操似的慢慢悠悠且毫无力度。

此次好莱坞之行的失败,让成龙大哥意识到要拍"成龙电影",自己必须有控制权。

【海纳百川,四面出击】

从好莱坞归来之后,成龙大哥开始谋求改变,他放弃了自己的舒适区,开始探索新的电影模式。这是大哥疯狂吸收老电影的精华之处,化为己用的时期,也是各种风格类型都主动尝试的阶段。

1983年的《A计划》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成龙大量观摩、学习两位默片大师巴斯特·基顿与哈罗德·劳埃德的影片。在那个没有对白、没有音效的默片时代,两位大师通过精巧设计的场景与动作特技,来制造紧张气氛与喜剧效果。通过学习与模仿,成龙逐渐将其内化到自己的风格之中。

《A计划》中那段街巷内的自行车追逐戏,充分体现了成龙团队精巧的动作设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深得巴斯特·基顿影片的精髓。至今仍是电影史上最经典的一组动作设计。

这段巷战百看不厌。

采用语言、对白做笑料的喜剧必然受限。而通过夸张的动作、紧张刺激的情节制造喜剧效果,则可以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这是成龙电影可以赢得国际市场的原因,也是一些纯喜剧明星的作品难以国际化的原因。

从此片开始,玩命特技也逐渐成为成龙电影的最重要的标志。不用替身,所有危险动作亲自上阵,这也是今后成龙电影主要的卖点。正是凭借不要命的精神,成龙与他的成家班才能享誉海外,与那些依靠替身来完成危险动作的好莱坞动作巨星,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年后的《快餐车》彻底脱离了近代香港这个背景,将拍摄地点放到了西班牙,成龙电影不再只着眼于本土文化,开始加入国际化要素。

此时的成龙,已不需再刻意避开李小龙的形象,这一次他也变成了敢打敢拼的功夫高手。不在是毫无章法的死缠烂打,而是凭借过硬的功夫击败对手。

本片中有场成龙大哥与格斗冠军喷气机宾尼的打斗,教科书般的武打设计,先弱后强,先抑后扬。招式华丽流畅,毫不拖泥带水。据说被美国《黑带》杂志收录为"史上最佳影视打斗Top10"。同样榜上有名的,还有《猛龙过江》中李小龙与空手道高手罗礼士的那段罗马斗兽场大战。

这一时期的成龙电影,大都是洪金宝、成龙、元彪三兄弟合作拍摄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由洪金宝做导演,只有《A计划》是两人联合导演。所谓一山难容二虎,终于在《飞龙猛将》之后,三兄弟分道扬镳,各自发展。

无独有偶,《飞龙猛将》中又有喷气机宾尼与元彪、成龙的打斗。据说拍摄时,元彪还被其一脚踢晕。七小福的元华也出现在本片中,依旧演位有点变态的高手。

这也是少有的,成家班与洪家班合作时期。日后这两套班底,竞争最为激烈,相互攀比着拍摄危险动作,医院更是常年为其留有床位。可以说香港动作片的辉煌,就是由这些幕后英雄以血的代价换来的。

洪金宝是成龙的大师兄,带一众师兄弟出道,江湖人称大哥大。据说,某次成龙到片场,众人齐喊大哥。紧接着洪金宝出现了,大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毕竟洪金宝是成龙的大哥,辈分高、资历老、面子大。有个脑筋快的,灵机一动,带头喊大哥大。从此,洪金宝大哥大的名头就传开了。

【逐渐成熟,打出自己的一片天】

1985年成龙大哥再次接触好莱坞,这次他选择跟好莱坞的导演与编剧合作,合拍了电影《威龙猛探》。影片的主要场景在香港,且尽最大努力保持成龙电影的风格。虽然这次尝试依旧不成功,但从影片的编剧与制作上,成龙学会了好莱坞警匪片的套路,再结合自己的武打动作,创出自己的"品牌"——警察故事系列。

该系列第一次将功夫片与都市警匪片相结合,开创了贴近现实的时装功夫片。有枪战,有打斗,还有大量的危险特技。成龙与成家班,开始以人肉特技而享誉海内外。

此时,成龙电影的风格已经基本定型:杂技般的打斗动作,与周围环境强烈的互动。时不时出现的喜剧元素,以及每部电影必不可少的危险特技。

【走向国际化】

稳稳的占据了东亚与东南亚的市场之后,就要更大程度的增加国际化元素,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在没有好莱坞的影响力的加持下,也要达到其覆盖度。

九十年代初的《飞鹰计划》与《红番区》就是这时期的代表作。一个饰演侠盗飞鹰,在非洲搜寻纳粹留下的黄金。一个饰演去旧金山探亲的香港警察,无端被卷入当地重要案件,上演猛龙过江。

而1998年的《我是谁》,乃集大成之作,堪称成龙电影的顶峰。这部影片完全看不到港片的丝毫痕迹,俨然就是好莱坞的商业大片。该片主要在南非多个地区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取景,故事更是涉及到雇佣军与中情局的阴谋。除了主演是成龙外,主要演员皆由日本与欧洲人的组成。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国际大制作。

《我是谁》的成功,让好莱坞再次向成龙抛出了橄榄枝,并许诺给他更多的控制权。在香港已经做到顶尖的成龙大哥,唯一的遗憾就是昔日那段失败的好莱坞之行。这一次,他又有机会踏上这艘巨轮,站到更高的舞台,再次挑战自己。这一次他要证明自己,这一次他要双脚稳稳的站立于好莱坞之巅。

【二进好莱坞】

成龙大哥第二次杀进好莱坞,这一次他准备牢牢站住脚跟,打出一片新天地。事实上,他也做到了。在勇闯好莱坞的三位香港顶级男演员(周润发、成龙、李连杰)中,成龙大哥立的最稳,并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下了自己名字。

(上图为成龙在星光大道留名处;下图为成龙在中国戏院留下的手印、脚印、鼻印)

【辉煌时刻】

尖峰时刻(Rush Hour)三部曲

1998年成龙再次闯入好莱坞,拍摄了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尖峰时刻"系列。电影采用双主角模式,成龙与黑人喜剧演员克里斯·塔克默契合作,开创了成龙电影新的时代。

凭借好莱坞之势,尖峰时刻三部曲席卷全球,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让世界上更多的观众认识了成龙大哥,爱上了成龙电影。

2.上海正午(Shanghai Noon)两部

2000年成龙与烂仔帮成员欧文·威尔逊合作,拍摄了"上海正午"系列。这一次将镜头聚焦在美国西部拓荒时期,成龙变成了牛仔,与欧文一起纵横西部。影片依旧采用双雄模式,依旧取得票房成功。

但这些作品很难被称为"成龙电影"。成龙大哥不再是唯一主角,戏份被平摊。独特的玩命特技,也不复存在。大哥开始被好莱坞同化,失去了昔日的光芒。

虽然许多老影迷们很不满意,但这些新电影也培养出一大批新影迷,对他们来说《尖峰时刻》、《上海正午》就是他们看到的第一部成龙电影。

3.接连失利

成龙大哥在好莱坞并非一帆风顺,随着《燕尾服》、《八十天环游地球》、《邻家特工》等作品的票房失利,大哥最终选择回归故里,彻底结束了好莱坞之行。

【评价】

好莱坞电影里的成龙,很不"成龙",这与好莱坞的产业运作模式有关。好莱坞采用制片人中心制,导演与演员对影片没有多少话语权。在这里拍片,成龙大哥处处被掣肘。

成龙电影引以为傲的高难度特技,几乎消失。制片方严格进行风险管控,特技一律使用替身。如此一来,"成龙电影"再也没有了过去的味道。

而"成龙电影"这块金字招牌,是成龙大哥与全体成家班人员用命打拼出来的。电影中各种危险特技,是成龙与成家班用肉身摔打出来的,比如:前趴虎,后趴虎等等花式摔法。纪录片《成龙的特技》中就有过详细介绍。

成龙曾戏说,好莱坞电影:开机,演员摆pose,绿幕合成,演员摆pose,关机。而自己拍戏则是:开机,演员做危险动作,受伤,关机,被送进医院。这听起来是个笑话,背后是成龙与成家班伤与痛。而这种土法的人肉特技,其实打实的演出效果,是好莱坞的电脑CG永远做不出来的。

【注】真正意义上的"成家班"于70年代中期成立,90年代初就被解散。但此后,许多原成家班成员依旧与成龙大哥一起拍电影,依旧是成龙电影的稳固班底。

【大哥的后好莱坞时代】

重返香港的成龙大哥,已经上了年纪,无法再向以往一样以玩命特技作为主要卖点。于是大哥开始尝试着转型。因此这段时间的作品,动作戏有所减少,文戏逐步增加。

新警察故事

回归后,大哥选中自己的成名IP——警察故事系列,推出新作,来打响转型的第一炮。本片已经大大减少了成龙的动作戏,一些危险特技也分摊给男二号谢霆锋来完成。

影片中,成龙不再是那个什么困难都打不垮的青年警探陈家驹。而变为:因自己的失误,害死了众多同伴,从此陷入深深自责,一度自暴自弃的中年警探陈国荣。没有了年轻时的锐气,多了几许人世的沧桑。成龙,已经开始改变。

神话

虽然离开了好莱坞,但成龙电影依旧保持国际化视野。此片由大哥与韩国著名女星金喜善、印度美女演员等合作拍摄,主打跨越千年的爱情故事。大哥也以文戏为主,电脑特技增多,传统打斗减少。电影上映后取得成功,大哥成功转型。

此后的《新宿事件》、《大兵小将》都是后好莱坞时代,成龙电影的经典作品。也是大哥在探索、尝试不同类型的商业片。

【英雄迟暮】

继续自己电影事业的成龙大哥,并没有没彻底转型,时不时的还要为观众献上打戏。毕竟"成龙电影"没了打斗,就失去了灵魂。

警察故事2013

电影中成龙与散打王柳海龙一番苦战,近60岁的大哥实打实硬接了对方一脚。敬业精神让人钦佩。

但大哥毕竟是年纪大了,英雄迟暮。这之后的许多电影,都已经失去了锋芒,票房也不尽如人意。自古名将似红颜,不许人间见白头。

成龙之所以被电影界尊为"大哥",不在于他所取得的成就,而是因为他是整个电影业界的带头大哥。他对香港电影产业的贡献,对艺人的提携与庇护,以及利用从好莱坞学到的先进经验,反哺香港电影等。

昔日,香港电影一直被黑社会所掌控,导演、艺人等都被迫屈服。成龙大哥带头组建了演员协会,团结起来与黑社会做抗争。九二年香港电影人举行了反黑大游行,大哥依然站在前列。他多次挺身而出庇护被欺凌的艺人,也曾被黑社会逼的离开香港躲避风头。所以才有了后来那句"中国人,还是要管的",这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他,有感而发。

正是做人仗义,有骨气;做事敬业,敢打拼,才为其赢得了"大哥"的称号。

有种大哥叫成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