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印象,维吾尔族姑娘太有礼貌了,叫小伙子叔叔

2019年我逃到了新疆,找了一个打酱油的工作,飘荡在新藏线上。为什么会去那里?因为新疆和西藏能满足我对远方所有的幻想。够远,够陌生。远到有时差,远到晚上10:30还没有天黑,远到要跨越大半个中国才能去那里。够陌生,我不认识任何一个人。只要找一个饿不死的差事,死皮赖脸地待上一段时间,可以心安理得地任岁月蹉跎。

我住的地方叫叶城,是新疆西南的一个县城,是老新藏线219国道的起点。被誉为“天路零公里,昆仑第一城”,是新藏线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地方。初到新疆,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好奇。这里的戈壁荒漠,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维吾尔族人们。
闲暇时我会独自走遍周围的每一条街,以住所为中心,半径不断地扩大。从这条街走到另外一条街,从这个村子走到另外一个村子。走得远了,便力不从心。叶城的公交车很少,公交车和站台都没有站名标志。我从公交车的起点坐到终点,又从终点坐到起点。有时候车上就我一个汉族人,全是维吾尔族人。因为面相的迥异,他们会多瞟你一眼。叶城的公交车有时候到了学生放学的时候,会临时变成校车。售票员用维语吆喝大家下车,掉头去接学生。我听不懂维语,一个人呆呆地坐在那里,不知道缘由。最后还是维吾尔族小朋友用普通话告诉我要全部下车。小朋友总是那么的好热情,有时候遇到小学生放学,他们会给你打招呼,说“你好”。当地人跟汉族人打招呼都是“你好,朋友!”“你好,朋友,来吃烤肉”,“你好,朋友,要买什么?”还带着像外国人说中文的语调。
南疆人的普通话真的很差,有时候看着年纪轻轻的跟他交流半天,他都不懂什么意思。学生的普通话一般都比成年人的好。因为普通话差的原因,所以他们说话的方式有些奇怪。用词有些书面,规规矩矩的,不讲究语境,好比我们说不熟悉的英文一样。
有一次进药店买药,维吾尔族姑娘导购:“shushu,你好!”。“shushu”难道是某个维语的礼貌问候语?买完药后“叔叔,再见!”。这下听清楚了。“叔叔”这个词用在我身上真的不合适,那姑娘比我还黑,我也比她大不了多少,还敢叫我叔叔,难道叫哥不好吗?用词用得太规矩了,在她们的意识中叔叔要比哥哥更有敬意。这件事我一直耿耿于怀,但后来我又觉得合理。叫哥?叫帅哥?叫靓仔?这些都很恭维,不太真实,不符合她们的作风。
还有一次在一个维吾尔族饭馆吃饭,来了一家子人。他们买了一个新的手机,要想把以前的微信重新登录到这个手机上。但是他们可能汉字不太懂,普通话也不好,又只有我一个汉族人,就叫我帮忙。我接过手机发现上面提示的微信版本过低,我更新了一下,把以前的微信找了回来。就这么一点小事,他们不停地说谢谢,全家人说了好几遍谢谢,太过真诚反而变得虚幻,让我感觉有点意外。
你真诚以待,他们会还你更多真诚,这就是我喜欢和当地人接触的原因。我在那里逛遍了周围的乡村巴扎,很多地方连居住了很久的人也不知道。巴扎里通常少有汉族人,是最能体会当地市井生活的地方。那里飘荡着烤羊肉的味道,孜然的味道,馕的味道,还有各种吆喝声。我游走在牛羊巴扎里,看他们讨价还价,尽管很多时候听不懂他们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