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最后的日本条约战列舰——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战列舰群

2022-03-08 15:00 作者:霧島代艦_krsmTaikan  | 我要投稿

由于之前那篇不是正式介绍,加上有不少新资料的发现,所以这次重新投稿。

*本文部分火炮采用日方称呼,但所有36cm炮的实际口径都是35.6cm。

背景

在金刚代舰设计尚未决定的1930年4月22日,日本签订了伦敦海军条约。根据伦敦海军条约的要求,代舰建造的要求舰龄从20年增加到25年。也就是说,日本方面至少在1936年末才能开始建造金刚的代舰。

一方面日本没有完全放弃建造代舰的希望,另一方面也将退出条约作为备用选择。对此,舰政本部一直在进行无条约超战舰的设计。之前已经专门介绍过无条约超战舰,所以这里直接跳到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下的战列舰方案群。

时间到了1934年8月,日本方面开始准备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的交涉。因此,舰政本部方面也开始进行相应的设计。

出处:丸2021.1别册、远藤昭《戦艦大和》

适应新条约的小型战列舰

当时英国方面提倡要求将战列舰的最大排水量要求为28000吨,最大口径14吋。

舰政本部应对这个倡议,设计了数个12吋和14吋搭载舰。

20000吨案

基本参数:全长198米,全宽26.65米,吃水7.7米,标准排水量20000(英?)吨,公试排水量21700吨

动力:柴油机出力46000马力,航速25节,续航力18节-10000海里

兵装:3座三联装30cm炮,6座双联装15.5cm炮,4座双联装12.7cm高炮

防御:10吋/254mm主装,3.3吋/84mm水平装甲

航空:2具弹射器,4架搭载机

22500吨案

基本参数:标准排水量22500(英?)吨

动力:柴油机动力,航速25节,续航力18节-10000海里

兵装:3座三联装30cm炮,6座双联装15.5cm炮,4座双联装12.7cm高炮

防御:11.5吋/292mm主装,4.5吋/114mm水平装甲

航空:2具弹射器,4架搭载机

这些方案排水量单位不明,不过从之前金刚代舰的例子来看,推测标准排水量为英吨、公试排水量为公吨。20000吨案的长度和日本万吨重巡差不多,船体更宽。由于排水量有限而难以实现各性能的平衡,所以这个系列中所有35000吨以下的小型战列舰的航速设定在25节。在条约限制的排水量不足以实现各项性能均衡的情况下,以中等航速实现尽可能强大的攻防力无疑是最佳选择。

虽然30cm炮和防护对付老式战列舰可能不足,但20000吨案的防护和火力足以对付德国的装甲舰,并与没有战列巡洋舰的美国海军抗衡。从这里来说,或许这些小型战列舰就是超甲巡的前身。

与之前的藤本超战舰和江崎案相同,这些方案均采用了柴油机,以缩小烟道尺寸来提高整体水平防御,而且能避免锅炉爆炸等危险。当然缺点是现有技术的可靠性,到大和最终设计时重新改回蒸汽轮机。

20000和22500吨案采用的是口径最小的30cm炮(推测50倍),此前用过的日本舰船有河内和古鹰早期设计,分别是双联装和单装。

河内级采用的双联装50倍30cm炮塔

不过不能确定这两个方案是继续使用河内同款的老式50倍30cm炮,还是专门开发一款和后来的试制乙炮类似的新式31cm炮。另外两个方案采用了海军假日时期常用的3座三联装炮塔,布局很可能是全前置。

在1927年时,舰政本部作成了老式30cm炮的双联~四联炮塔的尺寸表。表中三联装30cm炮塔座圈宽度9.75米,辊轮盘直径8.69米,炮塔旋转部重量790吨,炮塔全重850吨。装甲方面,正面305mm、炮座和侧面279mm、后部254mm、顶部152mm。炮塔装甲可能和20000吨案的防御匹配,但要弱于22500吨案,所以后者的炮塔装甲可能会进行调整。

另外考虑到后面炮塔设计的变更,实际的炮塔要目可能和1927年记录的数值不同(比如采用新炮的超甲巡炮塔重量增加到了1000吨左右)。

两案均采用了6座双联装155mm副炮和4座双联装127mm高炮,布局全然不明。当时考虑在条约存在的情况下建造新的代舰,而在条约体系下的最上级无法换装20cm炮,所以直接采用了双联装15.5cm炮的新设计(后来大和级建造时已经退出了条约,所以可以换装最上级改装时换下的三联装15.5cm炮塔)。在第四舰队事件发生前,舰政本部设计的战列舰方案高炮数比较多,两案的127mm高炮数量也与改装的战列舰持平。

防御方面,20000吨案为主装10吋/254mm、主水平3.3吋/84mm。从厚度上来说,主水平相比天城和金田案稍薄。但推测这个时期的主装倾斜角度应该会更大,防护效果也会更加优秀。考虑到标准排水量仅20000吨,这个防护水平已经非常优秀了。装甲布局方面也没有具体资料,不过从这个时期的设计风格推测是内置主装,装甲布局大概和金刚代舰差不多。

这个时期对舰船的航空能力也是比较重视的。最小的20000吨和22500吨案搭载了4架飞机和2具弹射器,而改造之后的金刚~长门级一般情况也仅仅是3架飞机和1具弹射器。

25000吨案

基本参数:标准排水量25000(英?)吨

动力:柴油机动力,航速25节,续航力18节-10000海里

兵装:3座三联装36cm炮,6座双联装15.5cm炮,6座双联装12.7cm高炮

防御:12.3吋/312mm主装,5.5吋/140mm水平装甲

航空:2具弹射器,4架搭载机

27500吨案

基本参数:全长193米,全宽30.6米,吃水9.3米,标准排水量27500(英?)吨,公试排水量30000吨

动力:柴油机出力66000马力,航速25节,续航力18节-10000海里

兵装:3座三联装36cm炮,6座双联装15.5cm炮,6座双联装12.7cm高炮

防御:12.3吋/312mm主装,7.7吋/196mm水平装甲

对36cm炮免疫区:20000~30000米

对41cm炮免疫区:22000~26000米

航空:2具弹射器,4架搭载机

28000吨案

基本参数:全长212米,全宽29.6米,吃水8.75米,标准排水量28000(英?)吨,公试排水量30000吨

动力:柴油机出力57000马力,航速25节,续航力18节-10000海里

兵装:3座三联装36cm炮,6座双联装15.5cm炮,4座双联装12.7cm高炮

防御:12.3吋/312mm主装,7.7吋/196mm水平装甲

免疫区同上

航空:2具弹射器,4架搭载机

25节左右的中速面对新式战列舰稍有不足,但面对老式战列舰还有不小的优势。再加上这些36cm炮搭载舰的防护和火力优势,对付老式战列舰已经足够了,这基本也是日本海军在条约约束下建造小型代舰的目的。

36cm炮搭载案的排水量都在28000吨以下,所以航速也被设定在25节。25000吨案的参数不明,但27500吨案的长度甚至比搭载30cm炮的20000吨案还短5米,宽度则增加了接近4米,吃水从7.7米增加到9.3米。28000吨案比27500吨案更加细长,长宽分别是212米和29.6米,吃水减少到8.75米。由于长宽比更大、吃水更浅,所以28000吨案的出力从27500吨案的66000马力减小到57000马力。

27500吨和28000吨案的目的大概是论证长宽和出力的关系,两者的关系可能与通常说到的237米金刚代舰舰本案和231.65米舰本第一案类似。

三案的主装均为312mm,27500吨和28000吨案的水平装甲从25000吨案的140mm增加到196mm。

从现有资料来看,312mm主装能在20000米以上免疫50倍36cm炮,在22000米以上免疫41cm炮;196mm水平装甲能在30000米以内免疫50倍36cm炮,在26000米以内免疫41cm炮。虽然没说明41cm炮的具体型号,但考虑到金刚代舰时期就已经计划试制52.5倍的新炮,所以基本可以肯定防御指标是对52.5倍41cm炮。

对于小型战列舰来说,196mm的水平装甲显然太厚了,毕竟大和级的水平装甲也才200mm。大概从金刚代舰时期开始,舰政本部对水平穿深的计算就出现问题了,所以这个时期出现了超大厚度水平装甲的情况。

炮塔要目表(1927年)

三个方案均为3座三联装36cm炮,并采用新式的50倍长身管炮。其实早在长门级设计早期就考虑过采用50倍36cm炮,其中一个生产方案就是改造现有的45倍炮和炮塔。

而日本海军实际也改造过四一式36cm炮,使用的是日本制钢所生产的室43号炮。这门试验炮换装了内筒并加深了膛线。从时间上来说,这门炮最有可能是上面1927年炮塔要目表中的50倍36cm炮。由于后面会专门介绍海军假日时期的火炮,这里就不列举火炮的具体数值了。

1927年记录的三联装50倍36cm炮塔座圈宽度10.67米,辊轮盘直径9.45米,炮塔回旋部重量970吨,炮塔全重1060吨。火炮重量270吨,每门90吨(比四一式45倍重了6吨左右)。根据历史群像的数据,炮身重量90吨的50倍36cm炮全长18.24米,初速850m/s,炮身寿命推测约为200发。

而在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交涉前一年的1933年,吴海军工厂还完成了两门三年式50倍36cm炮。与45倍炮类似,这款新炮的炮身设计依旧与维克斯相同,但尾栓既不是维克斯式也不是四一式,而是三年式。这门炮的装药为156kg/80VC(药囊数4),最大膛压31.32kg/mm²,初速808.5m/s,寿命315发。

因此可以推测,三年式36cm炮很可能是在签订伦敦海军条约后日本海军为可能需要建造的小型代舰准备的。由于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交涉中日本建造小型代舰的计划没有被许可,所以随后日本决定正式退出条约。由于战列舰口径失去了限制,而后来可能采用这款新炮的超甲巡也因为尺寸过大而选择了更小的31cm炮,所以三年式50倍36cm炮也失去使用价值而被闲置,没有进行批量生产。

说句题外话,舰c的三联装50倍35.6cm炮就是指的小型战列舰采用的炮塔。装备介绍中提到的金刚代替新造舰就是指的这批小型战列舰,日本方面依旧没有放弃建造金刚代替舰的希望。

中型战列舰

除了小型战列舰,舰政本部还设计了几个中型战列舰。这些设计可能延续自原来的金刚代舰。

35000吨案

基本参数:全长232米,全宽32.5米,吃水9米,标准排水量35000(英?)吨,公试排水量39000吨

动力:柴油机出力72000马力,航速25.6节,续航力18节-10000海里

兵装:3座三联装41cm炮,6座双联装15.5cm炮,4座双联装12.7cm高炮

防御:15吋/381mm主装,8.5吋/216mm水平装甲

对41cm炮免疫区:17000~28000米

*本处免疫区数据出自平贺让纪念站文件10250101

航空:2具弹射器,4架搭载机

40000吨中速案

基本参数:全长232米,全宽32.5米,吃水8.7米,标准排水量40000(英?)吨,公试排水量43000吨

动力:柴油机出力76000马力,航速25节,续航力18节-10000海里

兵装:3座三联装41cm炮,8座双联装15.5cm炮,8座双联装12.7cm高炮

防御:15吋/381mm主装,13.5吋/343mm水平装甲

航空:2具弹射器,6架搭载机

40000吨高速案

基本参数:全长275米,全宽33米,吃水9.1米,标准排水量40000(英?)吨,公试排水量43000吨

动力:柴油机出力150000马力,航速32节,续航力18节-10000海里

兵装:3座三联装41cm炮,8座双联装15.5cm炮,8座双联装12.7cm高炮

防御:15吋/381mm主装,7.2吋/183mm水平装甲

航空:2具弹射器,6架搭载机

这几个中型战列舰方案延续自金刚代舰,即华盛顿海军条约体系下的战列舰。平贺让纪念站上关于这个方案下水相关讨论内容中提到,35000吨案在1929年立案。也就是说,35000吨案依旧属于一般所说的35000吨金刚代舰的范畴

从舰体规模来看,35000吨案和40000吨中速案基本与金刚代舰舰本第一案一致。特别是35000吨案,基本就是第一案的改良版。在防护设计上,35000吨案达到了金刚代舰平贺私案的水平,免疫区也是完全一致(17000~28000米)。从这里可以推测,虽然没有具体资料,但金刚代舰藤本案的防御水平或许和平贺私案基本一致。另外基本可以肯定,主装的倾斜角度为20°且内置(有可能其他方案也是如此)。

40000吨两案很明显既不符合伦敦海军条约也不符合华盛顿海军条约,设计的目的可能是论证实现防护提升和高航速所需尺寸。中速案的水平装甲达到了343mm,其厚度甚至和美国标准战列舰的主装相同。由于排水量更大,其限制比小型战列舰更小,所以可以尝试高速化设计。高速案实现了32节高速,长度达到了275米。高速案的水平装甲减少到183mm,以当时计算穿深的结果来看肯定是不够用的(实际情况下并不差),这也算是高速的代价。

不用说,这三个方案肯定采用了52.5倍主炮。主炮布局不明,但这个时期的设计风格偏向前置,所以三个方案可能采用全前置布局。或者可以称之为前置版的金刚代舰

无条约大型战列舰

前面已经提到,日本方面还做好了退出条约的准备。在这个时期,也完成了数个50000吨级战列舰方案。

50000吨高速案

基本参数:全长290米,全宽38米,吃水9.8米,标准排水量50000吨,公试排水量55000吨

动力:柴油机出力151200马力,航速30节,续航力18节-10000海里

兵装:3座三联装45cm炮,8座双联装15.5cm炮,8座双联装12.7cm高炮

防御:15吋主装,7.7吋水平装甲

航空:2具弹射器,6架搭载机

50000吨中速案

基本参数:全长240米,全宽37米,吃水10.5米,标准排水量50000吨,公试排水量55000吨

动力:柴油机出力90000马力,航速25节,续航力18节-10000海里

兵装:3座三联装45cm炮,8座双联装15.5cm炮,8座双联装12.7cm高炮

防御:15吋主装,13.5吋水平装甲

航空:2具弹射器,6架搭载机

55000吨中速案(平贺案)

基本参数:全长259米,全宽36米,吃水9.76米,标准排水量55000吨,公试排水量58000吨

动力:柴油机出力100000马力,航速26节,续航力18节-10000海里

兵装:3座三联装45cm炮,4座双联装15.5cm炮,4座双联装12.7cm高炮

防御:弹药库主装19吋,水平装甲12吋

动力舱主装16吋,水平装甲10吋

弹药库对45cm炮免疫区:20000~35000米

动力舱对45cm炮免疫区:25000~30000米

*本处免疫区数据出自平贺让纪念站文件10250101

航空:2具弹射器,6架搭载机

这几个方案在前面也已经有过介绍,其设计风格深深受到江崎案的影响。舰政本部当时认为日本国内建造的战列舰最大排水量约50000吨,所以将三个方案的排水量控制在60000吨以下。

50000吨中速案长240米,略长于35000吨案。宽度增加到37米,接近大和的宽度。由于航速要求较低而且排水量较小,所以仅需90000马力。牺牲航速换来的是防护的强化,水平装甲达到了343mm。

而50000吨高速案则是高速化设计,出力151200马力,航速30节。与所有这个时期日本海军18吋主炮高速战列舰方案相同的是,高速案的长度达到了290米。防御方面,水平装甲减少到196mm。

从当时的防御指标来看,两个50000吨案都是对41cm炮的,防御水平与40000吨中型战列舰差不多。由于防御指标比后面的55000吨案低,所以到此为止的所有方案的弹药库和动力舱防御均一致。

航速26节、标准排水量55000吨的方案在松本喜太郎的笔记上被记录为平贺中将设计。最初55000吨案的航速指标与江崎第2案一样是28节。但考虑到11号柴油机性能的问题,28节被认为是不可实现。最终将出力下降到100000马力,航速26节。

55000吨案的防御指标是对45cm炮,同时又考虑到重量问题,所以选择了削减动力舱的防御。根据平贺让纪念站文件记载,弹药库对45cm炮免疫区为20000~35000米,动力舱对45cm炮免疫区为25000~30000米。

兵装方面,三个方案主炮是3座三联装45(46)cm炮。50000吨两案为双联装155mm副炮和双联装127mm高炮各8座,55000吨案减少为4座双联装15.5cm炮和4座双联装12.7cm高炮,目的可能是减重。

重量分配表:35000吨与55000吨案

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交涉的结果是日本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选择退出条约。

日本政府在1934年12月29日对美国政府通告废除华盛顿海军条约,从1937开始进入无条约时代。

最后的日本条约战列舰——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战列舰群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