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二期钝评奖|锐等奖钝评作品

2023-03-23 20:25 作者:钝评奖DP  | 我要投稿


一些题外话:

 

我第一次知晓并阅读《诗人》,是在开始科幻写作半个月、参加第四届星火杯的时候。而我现在已经写了将近五个月的科幻小说,创作了数篇自己都看不下去的垃圾文章,时间流逝之快真是令人感叹。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更需多加努力,争取早日让自己的文章达到《诗人》与《两个日出的故事》这般水准。

 

《诗人》:

 

第二次阅读让我注意到了第一次阅读时没有注意到的一些细节。于我而言,这篇文章最好的地方不是出彩的主旨与画面感,而是整篇行文的风格。初读开头后,我以为全文会是我眼中的俄国文学风格:以扎实、实在的文笔,运用大量细节、环境描写与社会现实的结合引发冲突推动故事发展。然而读完全篇后的我却改变了看法:整篇文章的文笔与描写依旧带有浓烈的中国风采。比起俄国文学,更像是受到俄国文学影响的中国作家创作的作品,让我想起了朴树的《白桦林》、柳爽的《漠河舞厅》,这些歌曲虽然是现代的流行音乐,其底乐、旋律甚至歌词内容都带有强烈的俄国风格:典雅、悠扬,含有一种浓重大气的忧伤。

 

我猜测作者并不是我上面提到的那类作家,那么此种文风也应该是经过推敲之后修改得出的终稿。我很喜欢文笔、文风与内容结合良好的文章,有些克苏鲁文学的中国作者也常常故意模仿翻译文本创作自己的作品。整篇文章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具有俄国文学那种典雅、大气的感觉,好像饮下了一杯浓香醇厚的麦芽啤酒,又如同在温暖的阳光下穿行过金色的麦田。

 

文章的情节并不复杂,只是中间的感悟阶段为其添上了几分幻想色彩。因此情节也成了这篇优秀文章为数不多的缺点之一:身为一篇小说,它的结尾与感悟阶段是比较精彩的反转,但中间与前半段的故事就显单薄了。好在淡雅的文风、优秀的文笔与深刻的主旨可以极大程度地弥补它的不足。

 

主旨是这篇文章的精髓所在。何为语言?自我们诞生之初,就被告知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没有语言便无法交流。但果真如此吗?两个婴儿可以用笑声辨别出彼此,心有灵犀的人不需要言语也能洞察对方的内心。如果抱着阴谋论与怀疑主义态度来审视语言,得出“语言也许是神明为了摧毁巴别塔而降下的隔阂”这种结论似乎也没有那么荒谬。也许最早的人类如同三体人一般心意相通,甚至更进一步可以从更高维度感受彼此,而语言将这一切禁锢其中。它创造了辉煌、提供了交流的工具,却也给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一堵围墙。在几千年的演变中,语言逐渐沾上了历史、文化与政治等多种属性,早已不再是纯粹的交流工具。不过也是因为如此,无数种语言帮助创造且本身也成为了摧残的文化、艺术瑰宝,在人类文明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笔。如果没有语言,也许我们依然是拘谨于片区丛林的原始部落。

 

文中的主旨也并非抨击语言,只是乐观地描绘了一个可以神交的世界。我也很向往文中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人类将免去口角的纷争、话语的欺骗,每一次交流都是精神层面的心对心。文中对于这个发现了神交的世界的前景也是乐观的,相信在这个虚构世界里不久的将来,人类会迎来直接心灵的对话。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有一处难以改正的缺点。我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一位毒舌评论员这样评价克苏鲁文学:“克苏鲁文学是文学这件事导致其作品蕴含的全部不可名状都非常的可名状”。这篇文章的问题也是如此:描述摆脱语言、心灵飞升的作品本身就是文学作品,让人觉得有些讽刺。作者虽然尽了很大的努力在感悟阶段描写那种直击心灵的神交状态,比如色彩强烈的环境描写、小段的诗歌、多次强调“并不是说”且也起到了一定效果,但终究突破不了题材的限制——即这些描写依然非常的“可名状”,去语言化的描写依旧很语言化。很遗憾,我认为这是题材本身的桎梏——除非作者能够突破小说的形式或是创造出全新的描写。这是一件难于登天的事情,因此作者能做到现在的地步已经颇为不易。

 

总得来说,《诗人》在我看来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让我们将结尾留给夜晚、沉默与孤寂,四目相对与一言不发,留给天上繁星的光辉坠入地球的尾翼,留给一颗心的几瞬跳动,留给死亡、梦境和诗歌。

 

“虽然如此,让我们跃入黑夜。”

 

《两个日出的故事》:

 

一篇后启示录风格的作品,从身处现代战争中的老师与学生和原始部落捕猎、迁徙寻找能源的两个角度展现了两个关于核能的故事,两个日出也是代指核能。这篇的风格让我想起了朝菌杯中的《长冬如许》,同样也是从现代与原始部落打猎两个角度谱写后启示录故事,不过那篇的结尾是原始部落的主角找到了现代文明遗留的事物,这篇则是引来了核能的灭亡。

 

之所以说是后启示录风格而非典型的作品,是因为大多数此类作品的结构是先现代文明后原始部落,讲述文明毁灭并重生后的故事。而本篇的时间线仍是正常文明发展,也就是原始部落发现核能并逐步发展到现代社会两位主角所处的时代,只是在叙述时采取了交错叙事,甚至可以说是现代只是作为原始部落的点缀或仅仅起到交代文明结局的作用。

 

先谈文风,本文文风平淡、文笔流畅,在我看来是和《诗人》完全不同的两类风格。这种白话文的风格简明有力,利于讲述一个完整、流畅的故事。事实也是如此:作者用老练简洁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一段关于核能的精彩故事,有时这种白描的扎实文笔比华丽的炫技式写作更需要技巧与功夫,也更能展现作者熟练的笔力。不过我个人其实更喜欢华丽或是独树一格的文风。

 

《两个日出的故事》中,占主要篇幅的原始部落故事情节与《诗人》完全相反:内容扎实、节奏紧凑,讲述了崇拜天然核能部落寻找核能并最终学会主动制作的故事。原始部落发生的故事大多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主人公行动动机的必要性——他们的行为大多都与自己或部落的存亡挂钩。在这篇文章中也是如此:如果主角不能找到猎物,找到热源,部落和自己就会在寒冬中消亡。这样的生存压力让整篇故事节奏紧凑、读起来有一种必须前进的紧张感。主角逐渐开悟、想到自己创造热核最后牺牲的转变读起来也非常流畅合理。小小的缺点则是,插入叙述的现代故事反而与这种促进阅读的紧张感背道而驰,但这也是交错叙事、双故事线在给文章增加趣味、丰富情节的同时必须承受的缺点。

 

该文章的主旨并不难理解,及对核能或是从核能角度出发,探讨人类文明的能源、起点与终点、战争与自私等概念,还有带有悲观色彩的反战思想。我自己也写过一篇类似的文章《枪图腾》,讲得是末日之后的原始部落将前代遗留下来的枪奉为神明并最终自食恶果的故事,与这篇故事既有差异又有相似之处。不过从硬实力上而言我相差颇多。不知道作者写作的点子从何而来?我是因为忽然想写一篇发生在苔原上的、带有对现代文明造物崇拜的故事而动笔。

 

《两个日出的故事》、《长冬如许》、游戏《地平线:曙光》、电影《疯狂的麦克斯》......包括我自己写的《枪图腾》在内都是描写原始部落的科幻故事。原始部落为什么如此受到科幻作者的青睐,我想也许是因为原始部落中的事件较少、很容易突出主旨,又能以自己想要讨论的主旨所代表的事物建立崇拜、塑造一个奇妙的世界,本篇文章就是以核能塑造了一个敬核为神的原始部落形象,不过并未展开来描写在辐射浸润下的奇妙动植物,只是为了突出主旨而塑造了一个故事,如果再向后者多发散一些会让我感到更加多彩。

 

核能此类的科技本身是无属性的,是人类科技树上的重要进步。文章最后人类文明的毁灭也并不是核能的错:没有核武器还有枪,没有枪还会有弓箭与长矛,没有弓箭、长矛会有石头,没有石头还有拳头......斗争根植于人类的血之内。人生来就是自私且渴望占有的,武器从来都是因为挥动的手臂而存在。对当今世界而言,核武器似乎反而造成了一种正面影响:各国的对立不像美苏那般极端以至于有发生核弹的可能,又在核威慑的情况下不敢挑起全面的大型战争,只会一遍遍地声明或警告。这种局面最终也会被打破,不过以后的发展谁也没法说得清楚。

 

还想再谈谈关于信仰的问题。在太平洋的一座小岛上有一群岛民,他们敬奉经常飞跃岛屿上空的飞机为神明,认为它们是世界的造物主,并围绕飞机进行了一系列祭祀与祷告行为。在与现代文明接触后,他们了解到了真相,却依然敬奉飞机为神。有不少人嘲笑这群岛民竟然将我们的交通工具当作神明,然而他们敬奉的神明起码是实在且亲眼看见的,而我们至今没有观测到上帝的一片影子。也许现在流行的宗教与神话传说就是高维文明偶然落下的“神迹”——更可能的是这些都是人们因为自己的渺小而想象、敬奉神话一位伟大的事物或者虚拟的、无所不能的神。

 

信仰与宗教在文明的早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巩固统治的作用,很多文明都是依赖信仰渡过自己的摇篮期。对于原始部落的人们来说,他们不需要知道高深的原理,只要会用就行,强大、对自己有益就值得崇拜——就像文中崇拜核能的部落一样。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纯粹而虔诚的信仰,这和现在的基督教、佛教又不相同,更像是实用主义的原始崇拜。某种意义上来说,图腾类的原始崇拜似乎比现在的宗教更加纯真。

 

人类实在太过渺小,世界则太过庞大、残酷,比起孤身面对死亡与黑夜,有一个无所不能的神明在身边陪伴似乎更令人安心。我想,直到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人类文明的尽头,我们都无法摆脱“神”的身影。

 

最后,这篇文章中的两处描写令我有些疑惑。

 

第一,如果主人公所在的世界本身就身处高辐射的环境内,他们怎么会觉得自己的辐射相当“高”?我们进行的各类探测比较大多是以地球为基准,而非用其他星球来比较地球各项数值的大小。如果以我们的视角去看待文中描写的世界,才会得出“辐射高”等类似的观点。

 

第二,他们的工业革命应该也不同于我们的工业革命。或者说,在文明早期就接触到核能且核能资源丰富的文明也许会围绕核能构建一颗与我们完全不相同的科技树,但文中给我的感觉似乎只有最先使用的能源是核能这一点与现实世界不同,这令我感觉不太严谨。

 

不过总得来说,《两个日出的故事》还是一篇非常成熟且优秀的文章。

 

战争,永恒的战争像一片乌云,笼罩在人类文明短短的几千年历史之上。与战争相比,和平似乎永远只是存在于塔顶的一抹虚无缥缈的曙光。

 

希望有朝一日,人类能真正抓住这一缕若隐若现的飘带。

 


第二期钝评奖|锐等奖钝评作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