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钝评奖|二等奖获奖作品
《诗人》评论——合理与细节,想象的劲敌
《两个日出的故事》评论——视界共享,观众养成了挑剔味蕾
任何人的想法只能影响本来就存在的观念,决定事物关系的只能是真实的想法,于是,我想尽量表述到位~
《诗人》评论 ——合理与细节,想象的劲敌
故事起于一个慢悠悠拉长又拉远的长镜头,仿佛拥有着一口标准普通话,正襟危坐,在窗边看书的老绅士。我的目光顺着他笔直的身板,落在盛着晨光的书页,一缕风掀起报刊的一角,页脚几行批注,俏皮得摆了摆,对我好奇的探究目光予以致意。
“注脚”——基于客观事实,一种随性而发的批注,是我对本文情节构架的原动力的概括印象。
我们共同漫步于同一片蓝天之下,曾体验落叶嘎吱作响的岁月,我愿寄情纸笔,欣然回应深切而真诚的思索,成为众多回音中的一个,同时,出于我对文章普遍平凡的喜爱和有限的思索,我对以“注脚”做科幻小说的核心构架,持谨慎态度。“注脚”或许是好的抒情手法,好设定的绝佳动机,但凭此冲动展开文章,容易在理性上落下风,在构造系统翔实的现实细节方面欠缺考虑。
全文保持着绅士对环境和衣饰品味特有的考究风格,这为文本增色不少。如果我们不为语言外壳所迷,或许只能为机械辞藻所困。由于我们徜徉于语言之海,出于航向的要求,我们总会确认个体指引语言的灯塔。
“我”作为一个“临时人民陪审员”出场,是本文情节的第一次波澜的开始。Pov叙事手法下的“我”,在庭审现场“充当”一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自带摄影的解说员,文章以此行云流水地带出庭审的人员职能、人物性格。13%的篇幅是令主宾欢颜开胃前菜。
第一次情节波澜,起于铁面无私的审判长即将为几乎注定的终局盖棺定论时,检方证人入场。此举为戏剧性助威呐喊,但后续情节乏力解释证据的取证流程,让人难以将该庭审与司法程序密切关联,也就使文章情节从合理现实,走向艺术想象第一次滑坡。
随后,检方证人吟游诗人般的叙述说明,与法官带有书卷气的戏谑将情节推向第二次波澜,同时缺乏取证求实的事实,让文章情节在明面上戏谑往来的高涨氛围中,遭遇第二波滑铁卢;最后,我作为“无名的陪审员”,欠缺铺垫但迫于“形势”,被安排从“摄像员”加入到主角团的“语言世界”玄妙麦浪,难以让我在心理上找到平滑过度。缺乏客观事实依据,略显空无的抒情,更是将文章整体推到岌岌可危的悬崖,只等待早已制作好的氛围高光,它就要升空破灭。这是因为,注脚仅仅是个人所思,行人距离与“注脚”共鸣,还欠缺相关理论、事件媒介。
略粗糙的情节衔接中,包含了如下因为细节欠缺,而令人迷惑的事实:检方证人在庭上投入忘情地一顿操作,即令拥有全场资历丰富的法官忘乎所以,被牵着鼻子走,甚至没有一个人去寻找合理解释。
这让我想起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所做的《香水》,后期有一幕即一瓶香水引起的大型群体理性丧失的场面。但这部作品的合理性,就在于想象层面表达荒诞。起码,对这篇文章所触及的“语言共鸣现象”,相信人们也认为,如果它能在在合理完备的社会中谈论,更加动人。将触及社会基本现象、大有作为题材,搁置在想象层面,未免与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悸动出入颇大。
如果本文是可以与现实相差甚远的童话、冒险等题材,甚至为了达到特殊目的,披着理论外皮的想象过程,也可以弱化,不提及司法程序。但语言、基于语言的沉默和共鸣、与此相关的理论和现象,都发生在我们身边。合理是科幻可以暗度陈仓,但得精心雕琢的基调。令人激动的想象,用几笔成文,更像厨子手忙脚乱地应付一众点单的作品,更贴近人们私底下的读书笔记。
从“注脚”展开,原本也是不错的写作动力。可能要在原本随性的风中,划上行进路线,就像一腔热情的游戏高玩要去打职业了吧~
《两个日出的故事》评论——视界共享,观众养成了挑剔味蕾
那一天到来了,我的日常经验不再为“模板”喝彩。滞留在这个新的阶段,我尚在探索自我和解的道路……
本文文风平静细腻,修饰简约而恰当,令人轻易地沉浸在古今交错的故事中,体悟俯视宏观历史独有的叹息。文章以人文视角,重述远古小冰期发现并探索核能利用的故事。一如标题点明,本文双线展开:过去线,描述人类发现、探索和利用自然的历史,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现在线,在核能战争的背景下,讨论核能发展历史,鸟瞰人类的改造自然的征程和成就,为读者提供了宏观叙事独有的、磅礴的感慨。我赞叹的细节和技巧具体如下。
文章提供的平静体验,集中在远古人类与严寒和食物的对抗,情节叙事精彩之处,在于远古故事部分,依靠人物心理实现的流畅细腻的衔接:在严寒自然中寻找热源的仿徨、对抗野兽时的残酷、意外发现热源时的欣喜、能源耗尽时的恐惧绝望、暗中尝试制作“核罐”时的孤勇、发现真相的悔恨……与之对应的,则是穿插在背后的核能发现与探索利用的原理和历史。总体上叙事经典,令人回味。
第一段使用的双引号,凝聚了我的罪孽与快乐,思考与迷茫。
这当然不是套着简单公式能够写出来的文章,套复杂公式,就脱离了模板的范畴,即使上述具备,也需要相当的认识理解和写作功底。模板因其定义有其自身局限:通用性和特色成反比。如果现有另一篇文章,它这样写:a古今双线展开,b古线叙事抒情,c今线原理与历史发展,d目前是战争背景,e主角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探索中的任一概念:能源、环保、人口和食物,就能发展成交错纵横的感慨,成也……,败也……
上述确实就是以本文为模板的模板文。一者,模板文的判断与主题的深度无关,后者属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情感伦理一类。我最开始意识到“成败”概念,是小学时听闻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不妨碍我今天再从另一个角度,带着思考与沉重,重温“成败”。人类的祖先自诞生即仰望星空,涉及宇宙终结与生死轮回,现代技术打破探索的壁障,代以热寂与庞加莱回归,但追寻者在他们的时代热忱不改。二者,(文章指《两个日出的故事》)文章主题无疑合理。三者,文章不是模板文,但文章成为了模板,甚至不用人为提炼模板。当然,好文章都可以不同程度提炼出模板,这是因为他们对经典和而不同的独特理解,本文这方面肯定的。
模板判断只取决于通用性,通用性高者则为模板。以下都是模板应用,abce同上,d改为和平背景,四个相同,改一个,三个相同,改两个,改四个、五个,改成相似或对立的几个概念之一,结果痕迹应该重合很多。出现或减少新的元素,痕迹越来越少,甚至因为模仿者本人的拙劣,文风突变,越来越看不出原模板的痕迹,或者技法愈发娴熟,在使用“模板”的过程中有了新创造。
这有可能出现佳作。但我不认可在叙事上仅仅呈现模板……至少在趋势和态度上不认可,我认为文字的第一功能在于体验,第二功能才是理性的媒介。当我们走进雨后的花园,我们会欣赏草叶滴下的露珠,而非解剖那只知更鸟。
那么问题到了我这边……我看过的作品里面,不局限于文章,还认为哪些就是个模板呢?或者说,我认为哪些作品可以提炼出好模板,但还可以让日常经验为之喝彩。《罗马假日》、《黑客帝国》等等鼎鼎大名的,就不在此献丑了。本文加上更多元素、更复杂的事件,演绎更加深刻的变化可以实现吗?我认为存在可能,但已经丧失了清楚的界限,模糊不清,我对此是因缺乏经验而迷惘的,而且,我有时也不能确认,惫于深入理解作品,究竟是作品本身的匮乏,还是我的局限,只能将各有所爱当成迫不得已的协议。
我的日常经验可以为之喝彩的作品,记忆和认识里有几个特征。1.提炼出精华版的模板(本文是);2.打动我的感情伦理,能够从不同角度共鸣观念(本文太泛),“任何人的想法只能影响本来就存在的观念,决定事物关系的只能是真实的想法”。宏观叙事的共鸣,也许建立在人类对崇高概念的敬畏和勇气之上,对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来说,都是通用的。但是,看看那叹息吧,难道人们真的因为反思就停手了吗!并且,点明人类的罪并不会让他们共鸣,更可能是因为自责而相互远离。
人们想体验、享受更多的动力,在有限的了解与无限的美好愿望之矛盾,而我的忧思和快乐也伴生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