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岔开1】吴三桂反戈关门,多尔衮决议出征

在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说巴蜀是天府之国,富甲一方。(庞统也说过类似的话。)
可等到诸葛亮自己执政蜀汉时,他又说益州“民贫国虚”(不是《出师表》)。
那么,巴蜀是怎么从“帝业之资”变成“民贫国虚”的呢?
再说一个更实际的——“盐铁专卖”。
盐铁专卖在古代的本质就是统治者给老百姓加税,而刘璋统治时期,巴蜀并没有实行盐铁专卖;刘备统治时期在巴蜀实行盐铁专卖制度,还挣了许多钱。
这些靠盐铁专卖挣的钱,不就是老百姓多缴纳的税吗?
先主定益州,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
蜀汉盐铁专卖价格有多离谱,现在没有相关史料。
但是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实行盐铁专卖之后,食盐价格从开元天宝年间的10文钱一斗立刻飙升到370文一斗。
蜀汉盐铁专卖后,食盐价格上涨20倍我觉得都算正常。
总而言之,相比于曹魏和东吴,蜀汉对老百姓的压榨不算厉害;但是和“自守之贼”刘璋时代相比,刘备和诸葛亮确实说得上“大肆压榨老百姓”。所以民间故事里面的刘备要维持正面形象就只能是个爱哭包了!诸葛亮也只能当个半仙,要不然经不住细看。
这个没办法战争状态就这样,不搞这样就得被其他家干死,你看看希特勒43年才战争动员,取消八小时和双休。
所以真的善政就该迅速结束战争恢复生产,这样才能减少压迫,明朝灭亡类似北魏六镇之乱。强大的边防压力,对边军边民压榨催生了努尔哈赤的诞生,后来满清因为政治原因,搞定了蒙古新疆,北方人民近两百年免受兵革之灾,也不用养几十万绵延几千里的边镇,这一块压力小多了,懂一点古代史都知道,税赋在百姓负担里是小头,劳役才是要命的东西,但比起负担军队和打仗来,前面两样就是个屁,大军过后,寸草不生。几万防秋兵一摆开,一箭不放,这地方地主明年都要去吃糠。明长城大家可以去看看,以当时的技术条件,不断修建修缮 ,北方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
税赋都是小头。问题是养边军的成本,一万士兵在通州运河码头,和分散在几十个隘口的消耗差远了,后者可能要大几倍,因为最后一批转发是耗费极大的。清代大部分时间北方人民是太平日子山西河北人口爆炸催生了走西口和闯关东,,这个才是最大的差距。
我们蔚县就是九边,县志里记载因为身处九边战乱频繁文教不昌,明朝几百年没出一个文进士,到了清康熙末年才出了一个,可以想见一下边地人民的苦楚。
从古至今战争的胜负都是取决于纪律和后勤,而不是个体的蛮勇,军队是有组织的暴力集团。满清对明的胜利证明有组织的少数可以轻而易举的击败无组织的大多数。失败者总是喜欢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理由。从老百姓角度看,比如三吏三别,古代打仗战区老百姓就是这种苦逼样。而几千年大部分时间北方靠近边境地区的老百姓过得就是三吏三别那种生活。种地必须有人高处放哨,农闲必须修补工事,秋天一到壮丁就得集中防备鞑子打草谷,家里只能老弱病残收割。打仗的话就是男的去打仗,老弱当民夫,牲口被军队吃光,家里被坚壁清野,一不小心还被军队杀良冒功。这就是明朝边疆人民生活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