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王旦违心做的一件事谈起

2021-07-09 06:47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从王旦违心做的一件事谈起

王照伦 

 

       在王旦的一生中,所做的最大的一件违心的事情大概就是在“天书闹剧”中随宋真宗“起舞”了。王旦对宋真宗和王钦若一唱一和上演的“天书闹剧”十分反感,为了表明对“天书闹剧”的态度王旦谢绝了宋真宗给予他的与“天书”有关的一切赏赐!因此,我们从王旦身上可以看到原始儒家君臣思想的影子。

       在这里我把先秦时期的儒家称之为“原始儒家”,把先秦之后的儒家称之为“后世儒家”。后世儒家在诠释先秦儒家的思想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扭曲,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的儒家思想想当一部分与原始儒家的思想背道而驰。更有甚者,一些好事者把与儒家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贴上儒家的标签而大肆鼓吹。譬如:始于明代中叶的见于吴承恩的《西游记》第78回“比丘怜子遣阴神金殿识魔谈道德”中所写的“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被明清2朝皇帝极力宣扬,特别是满清入关之后历任皇帝竭力鼓噪这个东西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误导致使许多中国人将这句话奉为臣民必须遵守的圭臬。然而,这一主张自古至今没有1个儒家提倡过,和原始儒家的思想格格不入。《荀子·子道》中1段对话讲述了儒家关于“忠君”的真滴: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可见孔子并不认同无原则的忠于君命的思想。相反,孔子认为君臣关系是平等的:君仁臣忠——臣只对行仁政的君王效忠(定公问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对于不行仁政的君王怎么办?孔子给出的答案是“谏”。谏了不听怎么办?孔子没有告诉世人。但是孟子有解决方案:“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章句下·第3节·孟子告齐宣王》”。进一步,孟子认为臣民有更换不行仁政的君王的权力:“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孟子·万章下》)”。更进一步,孟子认为如果1个国家的君王不行仁政而这个国家的臣民又没有能力使之“易位”可以借助外国的军事力量迫使其“易位”。孟子的这一思想在《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伐燕取胜之后让孟子发表评论时孟子有详尽的论述,因时间所限在这里只转述大意。孟子说如果被占领国的国民高兴占领就有了合法性和正当性,占领军别毁坏被占领国的“重器”、别掳被占领国的“父兄”,被占领国有了行仁政的君王之后要及时撤军。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的思想,使用现代汉语说就是“国民第1,国家第2,国君第3”。孟子的这一思想比英国人提出类似的思想早了1500多年,比法国人提出类似的主张早了2100多年,比美国人提出相似的主张早了2300多年。《孟子》这部书,我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珠穆朗玛峰,在中国至今无人能够超越。所以,朱元璋看到《孟子》中的一些论述时勃然大怒,竟然上演了“罢孟”“删孟”闹剧而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在王旦身上折射出来的原始儒家的君臣思想,与琅琊王氏祖先的作为一脉相承。只不过汉代谏大夫王吉做得更为出色罢了。具体王吉是怎么做的,因时间限制在这里不展开谈。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汉书》。

 


从王旦违心做的一件事谈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