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 旦 遗 产 拾 萃

2021-07-09 06:46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王 旦 遗 产 拾 萃

王照伦 

 

 

1 “常平仓”惠民

 

 “表请天下建常平仓,以塞兼并之路”。王旦科举出身进士及第,在当时是公认的儒臣。初涉官场对社会的弊端看得很清楚,提出过很有见地的建议。宋朝初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者财产满布州城,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每逢灾荒富豪便乘机抬高粮价逼迫农民卖地买粮,王旦深以为忧上书皇帝建议在全国建“常平仓”——粮价低时储粮备荒粮价高时卖出以调节市场粮价防止富豪乘机盘剥农民。太宗批准,使兼并土地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遏止,惠及黎民百姓。

 

2务行故事无为而治

《宋史》载:“石普知许州不法,朝议欲就劾。旦曰:‘普武人,不明典宪,恐恃薄效,妄有生事。必须重行,乞召归置狱。’乃下御史按之,一日而狱具。议者以为不屈国法而保全武臣,真国体也。”“薛奎为江、淮发运使,辞旦,旦无他语,但云:‘东南民力竭矣。’奎退而曰:‘真宰相之言也。’”“张士逊为江西转运使,辞旦求教,旦曰:‘朝廷榷利至矣。’士逊迭更是职,思旦之言,未尝求利,识者曰:‘此运使识大体。’”“张咏知成都,召还,以任中正代之,言者以为不可。帝问旦,对曰:‘非中正不能守咏之规。他人往,妄有变更矣。’”“李迪、贾边有时名,举进士,迪以赋落韵,边以《当仁不让于师论》以‘师’为‘众’,与注疏异,皆不预。主文奏乞收试,旦曰:‘迪虽犯不考,然出于不意,其过可略。边特立异说,将令后生务为穿凿,渐不可长。’遂收迪而黜边。”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监察御史张廓上言:‘天下旷土甚多,请依唐宇文融所奏,遣官检括土田。’上曰:‘此事未可遽行。然今天下税赋不均,富者地广租轻,贫者地蹙租重。由是富者益富,贫者益贫。兹大弊也。’王旦等曰:‘田赋不均,诚如圣旨。但改定之法,亦须驯致。或命近臣专领,委其择人,令自一州一县条约之。则民不扰而事毕集矣。’”这成为王旦非保守僵化的注脚,从中人们可以看到王旦审时度势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一个生动侧面。

 

3忠君

 

景德五年六月王钦若声称泰山也发现“天书”。真宗说:“我五月间又梦见神人说来日当赐书于泰山。”二人一唱一和煞有介事。据说“天书” 的内容是:“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业,世七百,九九定。”王旦明知其伪也只有违心而从还亲率百官及百姓上万人请求封禅。为了纪念“天书”降临真宗诏令改元“大中祥符”。是年十月真宗亲率众人登泰山封禅,王旦以大礼使身份随行。封禅历时四十七天耗资八百余万贯。封禅后真宗令王旦撰《封祀坛颂》,在泰山广建祠宇留下了岱庙和碧霞祠两大建筑群,岱庙中的主庙至今仍叫“宋天贶殿”(王旦撰文的碑保存在岱庙中)。《宋史》载:“旦为天书使,每有大礼,辄奉天书以行,恒邑邑不乐。”王旦对封禅活动的反感由此可见一斑。

 

4任人唯贤

 

在知人方面王旦有独到的眼光。王钦若是个善于耍两面派的人物——他在外辱面前坚持逃跑在皇帝面前竭力邀宠对忠良之臣又百般诋毁。史称北宋朝中有“五鬼”,王钦若是“五鬼”之首,一度得到皇帝厚爱。因王旦力阻,王钦若宰相梦破。

从一件“小”事上也能看出王旦在用人上的过人之处——王旦有个马夫,服役期满向王旦告辞王旦竟不认得,马夫转身走时王旦却马上叫出了马夫的名字,并给了马夫很丰厚的赏赐。原来这马夫平常赶车时王旦看到的只是他的后背看不到他的面目,当马夫转身而去的时候王旦看出他的背影,才想起来。

 

5大度宽容

 

真宗对王旦说:“你虽然常称赞寇准的优点,可他专门反映你的缺点。”王旦坦言:“这很正常,因为我担任宰相职务很久,处理政事很多过失也必然多。寇准对陛下不隐瞒,表明他忠诚正直,这就是我看重他的原因。”在寇准担任枢密使期间王旦所在中书省有一文件送达枢密院,寇准发现文件违反格式马上报告真宗,真宗随即召见王旦狠狠批评了一通。王旦主动承担责任并对办事人员进行问责,还到寇准家表示认错和致谢。不到一个月枢密院有文件送达中书省,办事人员发现这份文件也违反格式,欣然将它交给王旦建议他报告皇上也让枢密院出洋相,王旦反叫部下把文件退还枢密院。寇准颇为惭愧。寇准被免职后托人求王旦任使相,被拒绝。寇准后任武胜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寇准拜谢真宗:“如果不是陛下了解我,我怎么能获得如此重任?”真宗说这是宰相王旦举荐的结果,寇准听后自叹不如。王旦病重,力荐寇准为相。

 

6清廉

 

《宋史》载:“旦事寡嫂有礼,与弟旭友爱甚笃。婚姻不求门阀。被服质素,家人欲以缯锦饰毡席,不许。有货玉带者,弟以为佳,呈旦,旦命系之,曰:‘还见佳否?’弟曰:‘系之安得自见?’旦曰:‘自负重而使观者称好,无乃劳乎!’亟还之。故所服止于赐带。家人未尝见其怒,饮食不精洁,但不食而已。尝试以少埃墨投羹中,旦惟啖饭,问何不啜羹,则曰:‘我偶不喜肉。’后又墨其饭,则曰:‘吾今日不喜饭,可别具粥。’旦不置田宅,曰:‘子孙当各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尔。’真宗以其所居陋,欲治之,旦辞以先人旧庐,乃止。宅门坏,主者彻新之,暂于庑下启侧门出入。旦至侧门,据鞍俯过,门成复由之,皆不问焉。”

王旦告诫子孙:“……保持廉俭门风……我死后不厚葬……”

《宋史》载:“……表上,真宗叹之,遂幸其第,赐白金五千两。旦作奏辞之,藁末,自益四句云:‘益惧多藏,况无所用,见欲散施,以息咎殃。’即舁至内闼,诏不许。还至门,旦已薨,年六十一。帝临其丧恸,废朝三日,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又别次发哀。后数日,张旻赴镇河阳,例宜饮饯,以旦故,不举乐。录其子、弟、侄、外孙、门客、常从,授官者十数人。诸子服除,又各进一官。已而闻旦奏藁自益四句,取视,泣下久之。旦有文集二十卷。乾兴初,诏配享真宗庙廷。及建碑,仁宗篆其首曰:‘全德元老之碑。’”。

 

收入2019年3月出版的《世界王氏·山东专刊》-《世界王氏》总第12期。


王 旦 遗 产 拾 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