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庄子与格斯——谈《剑风传奇》中格斯“残缺”的意味

2022-11-05 11:00 作者:月光如水照缁衣  | 我要投稿

谨以此拙文纪念三浦先生。



说明:本文念头由来已久,只是始终未能形成文字。耽搁至今,心力有限,诸多细节未及逐一考证,读者诸君请以意会即可。


【内容提要】


作为《剑风传奇》的核心主角,格斯的“残缺”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人设。这种“残缺”是作者有意为之,其意义显然具有深层意味,尤其是与格里菲斯作对比时。假如跳出漫画作更广泛的考察,我们会发现,“残缺的人”是很多经典哲学著作的话题之一,从庄子到维摩诘经,再到福柯,讨论这类“残缺”现象显然也有特别的用意。本文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简单梳理分析,指出残缺与完美这对辨证范畴所要共同提示的核心点是庄子所谓的“齐”,而格斯的“残缺”,所提示的是格斯的“德”。由此,会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即汉语中“德”字究竟所指者何。


————



《剑风传奇》的主角——格斯,人设方面一个突出的点就是“残缺”。这一“残缺”并不只是肉体层面的手、眼缺失,还有家庭的不完整,以及非常重要的“童贞”丧失。


这样“全方位”的残缺设置,所要彰显的,并不是简单的“命运残酷”,而是还有其他。


当我们分析这一残缺性时,需要借助一个重要的映衬面——格里菲斯。



这里还需要先插入一个话题——《剑风传奇》中的人物关系结构是怎样的?


我认为,虽然表面看来,《剑风》中心人物有一黑一白的设计,但整部作品并不是典型的双子结构。


在《剑风》的故事整体当中,格斯自始至终都是毫无疑问的核心,作品中其余人物都是围绕这一中心点设计,且服务于这一中心的。


所有格斯之外的其他人物,按照重要性也会分成距离中心点远近不同的层次,其中和格斯关系最紧密,也是整个故事中最重要的另外两个人物,就是格里菲斯和卡斯嘉。


而格斯和格里菲斯的关系最耐人寻味。


通常,如果是典型的双子结构,我们可以将两个人物理解为一个人格的两个面向(persona),“此”可以解释“彼”,反之亦如是。


但《剑风》显然不是这样。格斯与格里菲斯并不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虽然二者的属性呈现貌似如此。


简单说,格里菲斯是格斯道路的箭头所向。(这点可以展开很多,这里暂且不谈)


而另外一个人物卡斯嘉既是格斯与格里菲斯之间的重要连接,同时,也是格斯内心世界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和格斯的心理层面有重要关系,也可以展开分析很多)


(*至少在剧本的人物关系构造方面,《剑风传奇》就已经超出其他漫画太多太多)



话说回来,格斯“残缺”的“对立面”是格里菲斯的“完美”——从“鹰之团”团长的初登场开始,格里菲斯就是“光”与“美”的化身。

这点是他和格斯之间一个明显对比。



*格里菲斯的形象不能上色,简单的线条加留白即可,这种雌雄同体的风格完全是少女漫的形象,与格斯的钢铁直男形成强烈反差



问题是,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格里菲斯这方面暂且放下不谈。就格斯这个核心人物而言,为什么要刻意表现他的残缺?



这里,让我们先放下漫画,翻开古典著作。


在汉语世界中,讲到人之残缺最多的古典哲学著作应该是《庄子》。庄子内篇中以齐物论、人间世、德充符为代表,多次谈及人的残缺问题。


何以这一问题在内篇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首先我们要明确,庄子内篇各个篇章都有内在联系。当我们解读残缺问题的意义时,必须从庄子的思想主线出发。


我认为庄子讨论人之残缺,首在提示“残缺”与“完美”的“齐”。这个“齐”是统一的意思。进一步展开的话,可以粗略地理解为辩证统一、平等对待等意义。


除了“齐物论”的“齐”之外,反复树立“残缺之人”的形象,庄子还意在强调人内心世界建设的重要性。而这一点,就与接下来的一个关键分析直接相关,那就是——汉语中的“德”究竟指什么?


“德”字的起源本义众说纷纭,有说“德”字本义为“登、升”,亦有说乃观星之状,对这个字最初起源时的涵义这里暂且不追究,笔者只想举出在文字初创时期“德”字的一个基本涵义。


这个基本涵义与这个字的字形直接相关。“德”字最初的结构是“路口望向正前方的一只眼睛”,这个意向表明的可以理解为直率、正直,也可以从否定角度理解为“不走旁门左道”。


后来过了相当长的时间人们又添加了“心”这个元素,由此出现了说文解字里经典的解读——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为德也。


从这个发展路线来看,“德”的本义是明确的,就是坦率地面对外部世界(包括他人),坦率地面对自己,坦荡地走笔直的大道(尚书所谓“王道荡荡无党无偏”)。这就是“德”。


可能在出现这个意思的同时,古人将这条“大道”理解为“道”,那么,行走在这条道路之上的状况也就是所谓“道德”。



假如问题如此简单,那就好了。。。


事实并非如此,汉语世界中,后来的“德”字所指呈现出乱麻般的复杂化态势。而这,集中表现在《庄子》中。


举一小例言之,《庄子·人间世》中有这样一句话:“夫支离者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这句话结合上下文,意思是,形体肉身方面残缺破碎的人,可以(借助无为)而保全自身,终享天年,又何况“德”也同样“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人呢!显然,这里的“德”是和“身”对应的一组概念,我揣摩此处的“德”似应为“内心世界”的意思,但作这般理解,内心世界支离破碎如何保全自身则又成问题。(陈鼓应将这句话翻译为:“形体残缺不全的人,还能够养身,享尽天赋的寿命,又何况那忘德的人呢?!”他回避了这个问题。)



之所以说“乱麻般的复杂化”,还有“德”在汉语中常常指代不明,而大家又都装作心知肚明的样子,好像这个问题并不存在。


再兹举几例:“道德经”的“德”是什么?道德吗?汉语中的“德”是一个无关好坏的词,还是含有good这种评价的词?西方语言中无论伦理还是道德,本义都是风俗、习惯,汉语中的“德”是否也指风俗习惯呢?德行和德性就是汉语中的“德”吗?汉语中的“德”与亚里士多德讲的“德性”、“美德”是一回事吗?


说到这儿,就有些扯远了。。。



让我把思路拉回来,将上述分析应用到《剑风传奇》格斯的身上。


我认为,三浦老师对格斯“残缺”的设定,无意间与庄子不谋而合。其用意一方面在于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求得“残缺”与“完美”的统一,消除二者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就是凸显格斯内心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与汉字“德”的最初形态无比吻合——眼睛只盯着面前大路的正前方,坚定、执着地奔向目标,坦率地面对世界,坦率地面对自己。


像庄子一样,三浦老师也摆出了一组对比:格斯和格里菲斯。


格斯是残缺的,但心中的路是直的;格里菲斯是完美的,但心中的路却是弯曲的。




补论:


庄子以肢体残缺提示内心完善的思想,在佛教中也有类似表述。


藉由钟泰先生的《庄子发微》,我注意到《维摩诘经》里的这句话:“示入形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


南怀瑾老师解读这句话,大意是说,大菩萨用“显示”的方法教导众生,哪怕外在形体再残缺不全,再丑陋不堪,只要内心得道,建设完善,一样可以获得众人的喜爱和亲近。


同时,这话也提示出《庄子》与《维摩诘经》中共有的一个观念:不可过于看重肉身。其实这个理念基督教的圣经中也有,即你所拼命追求和保守的东西,往往是最容易逝去的。


这点也像流行歌曲《一生何求》中所唱:“寻遍了却偏失去,未盼却在手。”


*写于 2021-5-22  

**字形演变图片来自《汉字演变五百例》一书。


重帖再补两则:

其一:在剑风初期几卷中,有格里菲斯不断回忆起的一个童年场景,他奔跑在城镇的石板路上,小路弯弯曲曲,一直通向远处高耸的、闪着金色光芒的城堡。这个意向可以结合前述“道路”、追索-获得-丧失等等来解析。


其二:有“残缺”就会引出“填补”的问题。那么,格斯的残缺如何填补呢?失去的肢体可以改造成武器,但内心的残缺又如何填补呢?格斯一路似乎也在冥冥中追寻自己失去的碎片,那么这些碎片在哪里?在卡斯嘉那里?还是在格里菲斯那里?抑或,是在未知的别处。。。


庄子与格斯——谈《剑风传奇》中格斯“残缺”的意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