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东方/小说】燕石博物志的诞生

2022-05-22 13:08 作者:BarrinWhiterock  | 我要投稿

梅莉从旧书店里出来,继续和莲子讨论她们准备写的书[1]。她不满足于一曲叙事诗或一卷词典,至少得写一本备忘录。它会收录只言片语,论及一人或二人共见的神秘与京都的街道,也测绘漫步与思索的多种路径,记载莲台野境内某块有趣的碑石以及其它。

她跟着莲子拐过一个个出她所料的弯,穿进楼与楼间无人问津的缝隙,折断接续路牌的东西南北。路牌失却与同伙们的联系:穿越,转向,到访,两个人引领的奇异把它们接续,作为载词,而非载名之物接续起来。路与路的境界在同伴寻觅与思索的目光下消没,顺着名与名的装配延续,梅莉看见了罅隙,像是她们在莲台野的那块碑石上见到的。它漫溢,流淌,劈裂被称为道路的纹理;又像纹理,像京都任何一条有名的街道一样行进,褶曲。她们生活的场景被漫步偏离,断面出现在罅隙上:她和莲子从旧书店后绕到裁缝铺前,打断爱书家的日程——为给淘来的旧线装书整上新封皮,也为了给执意翻了墙的莲子补好衣袖。自然,只有梅莉能看见它,地图和日程表都不行。行程表无非是失却了风格的叙事诗,它们只知晓公共的,或过于私人的事件。地图,则是缺了索引和交叉引用的词典。它们不能捕获从一个词,一个地点延伸的全部意义和速度线。罅隙没有地名,也不在她们或其他人的日程表上。它更像是风格,流溢在文字和图绘之外。

像是布朗运动,从最小的尺度来说,散步是件很难谈速度和方向的事情。莲子驻足扭头等待她的同伴,这时梅莉还在傻站着,着迷于酒吧招牌上使用的字体。如果换个方向进入街道,也会让梅莉所见,她们所介入的罅隙折叠成不同的纹理。走出小巷到大道边上,昨晚凑巧在柳树下看见无头的观树客,只是因为昨晚走的那边有河堤,可以走下去。现在就只能喊莲子找个小巷钻回去。她无法忍受大道边过多的喧嚣。往前越走越快的莲子会掉过头来,继续被车流打断的讨论。梅莉刚刚提了文字形变与传统的冲突,而莲子,从李代数得用小写哥特体的学界约定出发,几秒的沉默,跑偏到了早上跟数论组的朋友讨论的局部域-整体域对应。又是几个路口之后,莲子会让她考虑转喻和隐喻的无意识机制——恰好是局部-整体对应可以提供新视角的问题。

——于是思想在对话的间断中打了个涡旋,接着流动。她们,作为两人和两个人,都牵涉到至少两种速度,两种方向。从思想到思想,从小巷到弄堂。她们和她们所处都在流变,像是布料的褶子一再重褶自己,灵感涌现的笔尖生成相遇的速度。字体会由此挣脱文字,身体的动与静也如是脱离布的遮蔽。罅隙作为风格,她们独异的风格出现了。由此出发,梅莉想通了,就书写形式上,她为何不满意于莲子推荐的《代数几何元论》[β]。它确是一本无穷尽的词典与语用学之书,具备真正有机的交叉引用与索引体系,但,如作者所说——它仅仅是用海潮的质量挖出沟壑。它作为叙事诗,太过精巧与宏大了。不具备那种驱动她和莲子一起思考和写作,能容贯诸多速度与方向的风格。

每次散步,她们毕竟都只在她们的脚步所介入的罅隙,而不能在整个京都,京都的每一条通路,每一座建筑的思想之中思想。她的眼睛可以看见海与岸,混凝土与街道的境界,仅止于此。境界线更像浪尖的泡沫,是向街道敞开的店面。水与空气,内与外混杂的地方,无穷地趋近复杂,比起看清细节,她所做的更多是看清它的流变。

秘密の隙間 潜り抜け 夢が尽きるまで

往下走是一家五金店,在一个几乎容不下旧书店和裁缝铺的时代颇为珍贵。要是和梅莉走到附近,莲子都会进去看看,拿点三通铆钉热熔胶之类的东西回系里放着。有次她在店里高声抱怨实验室的订制零件,曰组装工作太费研究生,被来买腻子的导师抓了个现行。拉上梅莉该逃逃,下次还敢。回了实验室就会用热熔胶糊铁支架,大号透明胶撕石墨烯。那些收集来凑合的东西总会派上用场。她也这么使用星空,一眼,抬头看一眼,就能拿走她需要的时间。星空和星本身呢?宇宙模型和它里面的许多亿万个稳定子?星区,星座之类供炼金术士为首的思想家们使用的预成件,还支持各式各样的神话接口?总之不是预成件。它应该是给莲子这种修补匠准备的。走上街头,独自或二人一同;方向和所见随行所欲,像是从牌库里抓七或十三张牌。两张成对的7,夹着书从墙上下来之后看到的裁缝店,它们突现在眼前,像是(读书,而不是沉思时?)一个念头浮现出来。然后她们就顺着它们往某个前方走,逐步深入,寻找可以凑合缝补修复的小物件,拖曳一条劈裂路和路的力线,思-路。

和梅莉一起路过许多,也聊到许多概念;意图和目的,她不担心。毕竟她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去问“词典何为?”这类仅仅牵涉到一个预成件的问题。她们用的是平时收集起来的更加细碎,比预成件指定了更少用途的物件。现买的针线,牛皮纸,过时的地图,都可以拿来装帧。地图缝到梅莉淘来的《千高原》[II]的封面上,它作为封面就颠倒成了《千高原》的一个有趣注脚。力线会向下挖出罅隙,她们在莲台野的石碑上能摸到看到的东西。触摸,感受纹理的流变,无人可戏仿的风格;也可以随时停下来,“现在几点?”,抬头,对着同伴开口“今晚一路聊下来……”,然后?“词典已为……”。一个深刻入微,她们未曾想的问题已经有了答案。谁想出来的答案?那块让梅莉提到哥特体的酒吧招牌?它其实更加关心底下的顾客罢?还是其它出现在讨论边缘的词和物?或者说它们都考虑了,种类繁多的知识,轰鸣作响的城市在跟她们一起思考?

街道,街道何为?趁着小巷里没有路灯,二人之一在短暂的黑暗中问道。另一个人没有回答。一条街和它的名字,沿着一簇道路布置的功能。根据什么布置,那也只能回答说是很多人的生活和非生活了罢。小段沉默之后,梅莉想起老板说过,他那家旧书店在很久之前是新书店。很多人来了又去,留下或者拿走一些书,实际就这样。他们有他们的罅隙,京都的出版业图景也多少因他们和这家书店在改变,因此地图会过时,每一版地图能捕获的东西真的太少了,比起京都来说。想用一张照片预测一块石碑的风化(风格化?)演变的确是一个愚蠢的想法,甚至不如预测未来的语言变迁来倒推未来社会。有很多把声音在旧书店内外响起又消没;喧嚣,是祭典上的那种,也是发生在她们两人之间的。她们又从局部-整体对应向着未来学的实践写作进发,思想们在脑海和街头揎拳捋袖,地砖,井盖和霓虹招牌沉默不语;这时,莱姆一拳干倒了亨泽尔,引来一阵欢呼。大笑,喝彩或者仅是热切而模糊的讨论声,没有停过:无人,独自,一起思考。两个人的求索,一个人的反思,还有新街道的诞生——二人的步行,一簇足迹缠上修补匠的储藏箱,新的沟回出现在大脑皮层上。

伊奘诺物质,梅莉还留着。她们一直没找到更多,想必是在几千万年的地质史中流变成了其它的东西。中国人说燕石妄真,那也仅仅是因为没有人能够追溯每一块石头的历史,还能让它成为公开的历史。京都很快就会在流变中走向新的风格:新的沥青地面,装点一新的商铺,它会改换思考的方式,继续陪伴每一个陪伴它的思考者,像是一部经久耐用的词典陪伴着看见未来的语言学家,等待她在页边和天地写上更多的注释和引用。等到她们真的作了古之后,她们留下的东西,风化成尘:只剩残片的石碑,漫天莠草和曼珠沙华渗进混凝土,断章之中的例句,两个人的诗行还算清晰。也许会有某位考古学家或者精神学家视若珍宝。她们的书,写给这位可爱的后人,是留给他或她甚至祂的备忘录。

未来の果てに 見つけた 闇に堕ちよう

她们不打算力求完备,相反,她们会从日程表那里学一些东西。两个人记想法,看到的,提到的,听到的;打字机,印刷,手写稿影印;一个人把章句剪开,一个人把它们打上孔串上硬皮活页本;然后,两个人的东西:一滴热熔胶,挂下来的衣袖碎片,照片,访谈稿,剪裁过的参考文献,也都全部串上。侧标要写上时间地点,目录则是事件地点。这也是一条罅隙的微缩模型,带着点纹理,有些许藏品。让一手好字的梅莉小姐写上日语和法语的标题:

《燕石博物志》。

对了,莲子还差一篇《p-进规范理论中的局部-整体原则与非交换几何构造》没完成,付印了再让她手工串回去罢。

[0] 豚乙女:いつかの未来よさようなら.  2016.

[1] U. Renko, M. Hearn: Textures of Enseki: Notes on Super-Natural History.  2053-196884.

[β] A. Grothendieck, J. Dieudonné:Éléments de Géometrie Algébrique.  1957-1961.

[II] G. Deleuze, F. Guattari: 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Mille Plateaux.  1980.

[III] A-One:  VIRTUAL DREAM. 2016.


【东方/小说】燕石博物志的诞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