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村超”火爆,但我想“泼冷水”
本文转自第3届2034杯小学生足球大会贵州赛区、毕节分区赛组织者 宋海溢(已授权,部分修改)
1.“村超”火热,但我想泼“冷水”
这段时间,随着贵州“村超”热度持续飙升,许多人高呼“中国足球希望在贵州!”“贵州体育是体育强国的希望!” 口号喊的又响又好听,但事实上这“村超”对贵州足球的普及和提升究竟能起到多大的积极作用呢?我们激情支持之余,是否能够“冷静”下来,思考贵州足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纯粹热爱”还是“纯凑热闹”?
首先,不管是讨论村超的网民,还是现场的老百姓,他们观看村超真的是因为“热爱足球”本身吗?我想,大多数人恐怕不是的,据一个在现场观赛的朋友说,观众里有相当多一部分人连足球比赛一共多少分钟都不清楚,说明他们本身并不是基于热爱足球而来观看比赛的。
那么这样一种“村超”的火热,事实上并不足以反映,或者说不能等同于说本地足球文化底蕴浓厚。(好比足球操人口不等于足球人口)
那么村超为什么有那么多现场观众呢?
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老百姓对家乡的热爱与官方的各种支持,贵州黔东南的群众体育项目已经被包装成了当地的一张旅游名片,一块面向全国的文化招牌,百姓出于对家乡的热爱,自然要在全国人民面前拿出最好的精神面貌和比赛气氛;
另一方面,贵州不像北上广深这些城市,由于经济并不发达,当地生活节奏非常慢,闲暇时间多,哪怕举办个广场舞比赛,只要有个专业的包装策划团队,热度炒起来,一传十十传百,大家就都去凑热闹了,所以与其说当地人爱足球,不如说其实是更爱热闹。当然,我们贵州人爱凑热闹的这一特性,也确实对竞技体育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今年的2034杯贵州赛区,也是创下了单场比赛同时在线达四千多人的记录,是三届以来分赛区的观众在线人数之最。但是,看热闹和真正参与进来是两码事,既然黔东南的群众那么热爱足球,那又有多少人会前往都匀足球小镇观看黔东南苗岭的中冠比赛呢?
有人要说了,那所谓的球迷不都是从“围观群众”的阶段过来的吗?诚然,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村超比赛里,这种“转化率”有多高?如何提高“转化率”?也许是更加值得观察和思考的一点。
贵州乡村足球超级联赛,以后如何在失去官方支持、不收门票的情况下,做到正常运营?
能否推进贵州基层体育场所的建设与开放?是否让村镇的普通老百姓真正有机会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
能否让围观群众感受到足球运动本身的魅力所在并培养属于贵州本地的独具特色的足球文化?
既然已经有了一定热度,那么就不能光凑热闹了,如何借这波热度,推进贵州体育赛事,职业球队、足球青训、乃至足球文化等各方面的相关发展值得关心本地足球的朋友们思考,也值得相关职能部门下功夫。
目前贵州足球发展遇到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我个人虽然不是很看好“村超”的持续发展,但就事论事,既然上层有这个心思,想将体育打造成贵州文化的一张名片,那这起码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就贵州足球而言,真正能改变现状的核心问题究竟有哪些? 以我个人拙见,大致总结了大致三个方面: 1. 封闭落后的青训环境 2. 顶级职业联赛版图上的缺失 3. 本土足球水平在国内缺乏竞争力
2.借此谈谈贵州青训真实现状
由于我对贵州青训了解较多,所以下面我以青训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那么贵州的青训水平相较于全国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前段时间一位家长在抖音私信我,说希望我能去直播一下贵州的第二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我表示震惊,一个代表着贵州足球希望和未来的高水平的展示舞台,
居然没有直播
,家长们连看自己孩子比赛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谈直播给屈指可数的关心本地足球发展的球迷看了,这实在让人感到悲哀。
一方面是进行得如火如荼、全国几十家媒体争相直播报道的“村超”,一方面是代表着贵州足球的未来,但却无人问津的中青赛,落差感实在太大了。
贵州青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
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大家几乎都是处于一个闭门造车的状态
。关于这一观点的论证,大家可以看以下几个表格: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贵州省内举办的一些非官方比赛,大多只有贵阳和遵义的队伍参赛,其余州市的队伍基本难觅踪影,当然,如果是官方比赛,其他州市就算不想参加也得参加。
而从叩兆放开以来,在青少年赛事如此丰富密集的情况下,其他省的青训的各级精英队都加强了对外交流。但愿意到省外去参加高水平足球赛事的贵州青训队伍却并不算多,就连在贵州都匀举办的星耀五洲杯,每年都汇聚了各个地方的精英梯队,但只有极个别贵州队伍报名参加。
其实贵州真正能算得上高水平精英梯队的队伍并不多,大部分主要还是集中在贵阳,但是几家队伍之间的关系并不算好,约个友谊交流赛都相互不买账。如此封闭,对内对外都缺乏交流的青训环境,孩子们没有高水平比赛的机会,怎么可能指望光靠训练就能提升队伍的水平呢?
除此之外,贵州青训的一大问题,就是
优秀的孩子得不到保留
,对于想走职业的贵州家长来说,基本上在孩子小学毕业或者小学毕业之前,就会把孩子送到省外梯队去,小学毕业还留在贵州的,大多数都是走校园足球了。
到目前为止,贵州仍然没有一支能真正意义上代表全省最高水平的,完整的,系统的梯队。虽然说刚成立不久的贵安新区足协(贵州省实验中学)理论上是省足协的梯队,但其目前的水平在全省都还排不上号,其训练水平也不高,也没有外出参加高水平比赛的机会。因此,如果贵州要组一支队伍参加全国赛事的话,估计只有临时凑一批队员集训一段时间就去踢了,但一支没有长时间磨合的队伍,到了全国赛场上,能有好成绩吗?
贵州青训的教练员水平不高、高水平队伍不多、保障不到位等等问题,导致想走职业的孩子基本都无法保留在贵州,到了初中阶段,职业足球和校园足球已经基本分流了,贵州籍的优秀球员于是流失到外省,例如贵州省出职业球员最多的贵阳实验二小,大部分球员都是小学毕业后就去到了外省的梯队。
而网上群众体育文化很火热的黔东南州(村BA、村超的举办地),他们的足球水平怎么样呢?其实就初高中阶段来说,在省内也并不算差。比如作为黔东南州的传统强队凯里一中,其男女各个组别的队伍,也多次在省级校园足球比赛、省竞标赛等赛事中获得过佳绩。但是,就如我之前所说,小学毕业之后贵州青训就已经分流了,在省内哪怕成绩不错,也终究只是校园足球,其竞技水平在全国层面来说还是特别落后的。
虽然在初高中阶段,黔东南在省内能算一支不错的队伍,但在还未分流的小学阶段,黔东南足球的水平还是无法跟贵阳和遵义比拟的,小学阶段省内省外的很多赛事,也基本看不到黔东南足球的身影,一些我们所耳熟能详的贵州籍职业球员,诸如范云龙、谢鹏飞、汪嵩等,基本都是来自贵阳。那既然当地的群众如新闻媒体所说,是如此的热爱足球热爱体育,那么为什么当地培养不出高水平的职业球员,为什么没有一支高水平的青训队伍呢?
那么,
贵州青训的问题,如何改变呢?
以下是我的一些个人观点,由于篇幅问题,就只简单赘述一下。
首先是需要组织建立一支真正有水平,成体系的能代表贵州最高水平的梯队,不然你一整个省,连一支成体系的初中队伍都没有,你怎么能要求优秀的孩子能留在贵州呢?当然,建立一个成体系的梯队需要具备很多因素:升学保障、教练团队、外出比赛经费、后勤保障等等各方面。
同样,贵州青训不管是基层足球、还是精英队,都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但如何提升教练员的水平,又是一个具体的命题。
而如果要改变贵州青训闭塞的环境,我认为首先就是要多办比赛,办一些高水平的全国邀请赛,我一直觉得贵州的气候是非常适合在暑假期间办全国性比赛的(夏天平均也就二十五六度),但除了都匀足球小镇的星耀五洲杯之外,这些年贵州也基本没怎么办过青少年的全国性比赛,那这件事情为什么不呢?
写了这么多,都是有感而发,管中窥豹,观点不一定正确。“村超”的火爆不管是自然形成,还是人工炒作,这起码也不算是个坏事。
如果有相关人物能看到这篇文章,真心想提高贵州足球的水平的话,我想在此向您发出呼吁,能不能借着“村超”的火爆,趁热打铁,顺水推舟,同样也关注一下真正影响贵州足球发展的核心问题,关注一下贵州的青训,关注一下真正代表着贵州足球未来的青少年们,改变一下贵州的青训环境,为贵州足球培养一批职业后备人才呢?同样,我也向所有贵州的青训从业者呼吁,相互之间能不能放下芥蒂,多多交流,家长们能不能多付出一些,让教练员们多带孩子走出去对外交流,不要总是闭门造车。